正文 第五章 為什麼珊瑚蟲在我國僅生存於南海(1 / 3)

珊瑚蟲隻有在特定的生活環境中才能生存和繁衍後代,它是海洋生物中最嬌生慣養的一種動物:它怕冷又怕黑,怕水味淡又怕水渾濁,要求生活在水溫18℃~29℃的清潔海水中,水深不超過40米,鹽度要求在36‰最適宜。這樣“苛刻”的條件隻有地處熱帶的南海才能達到,而東海、黃海是不具備的。

珊瑚蟲屬於低等的腔腸動物,絕大多數為群體生活,喜歡集居於海底之固定沙石上向上發展。南海的海底地形複雜,有大陸架、大陸坡,有隆起於海底的高地,也有許多桌露出水麵的火山錐,這些都是最適宜珊瑚生長的場所。在這裏,珊瑚蟲不斷生長、死亡、膠結而形成為巨大的珊瑚礁體。

因此,珊瑚蟲僅生存於南海,是熱帶淺海中的特有動物。

一、為什麼南海諸島多為珊瑚島

南海諸島可以說是珊瑚蟲創造的奇跡。就目前所知,除西沙群島的高尖石是一個由火山熔岩構成的火山島之外,其餘全部都是由小小的珊瑚蟲營造的。

我們知道,南海是一個熱帶海洋,有最適宜珊瑚蟲繁殖生長的自然環境。南海諸島絕大部分都是發育在南海海盆的隆起地帶以及一些火山錐的頂部。在這些隆起地帶,隆起得最高的地方,水深最淺,太陽光可以照射到海底,成為珊瑚蟲生長繁殖的良好地帶。珊瑚蟲在這裏不斷地繁殖生長。它們成群結隊地附著在岩石上,分泌石灰質,形成堅硬的外骨骼。老一代珊瑚蟲死後,新一代又在“父母”的骨骼之上繼續繁殖,繼續形成新的石灰質骨骼,膠結並形成為巨大的珊瑚礁體。這個過程不斷地持續下來,經過千萬年,珊瑚礁就可以在隆起的地方形成淺灘、暗礁,甚至成為低平的小島。這樣,在東、西沙隆起地帶上,形成了中沙群島;在南沙隆起的地帶上,形成了南沙群島;黃岩島則發育在南沙隆起地帶向北方向延伸的隆起地帶上。這些群島之間,就被海槽或海盆隔開。

1.為什麼我國隻有南海才有海石花

在南海諸島的珊瑚區,可以看到色彩繽紛的海底世界綻開的五顏六色的海石花。為什麼海石花在南海才有呢?

其實,海石花並不是石頭上開的石頭花,也不是長在海裏的什麼植物。海石花乃珊瑚也,是由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組成的。無數個珊瑚蟲將這種分泌物像雕塑家那樣,錯落有致地堆砲在珊瑚之上,由於受到不同色素海藻的影響,就構成了團團簇簇的多彩多姿的石花叢。珊瑚蟲的技藝可高啦,它塑造出的奇花異樹,清奇古雅,剔透玲球,色彩繽紛,可愛極了。

在另一節,我們已經介紹,珊瑚蟲是熱帶淺海的特有動物,在中國,隻有南海諸島和南海的海底礁盤,才是珊瑚蟲居住的“溫床”。

2.大海為什麼會有“海火”出現

夜幕降臨,微風輕浪簇擁著一群群“海火”,輕吻著岸邊礁石,像群星闌幹,似碎玉泛光,如鋼花迸濺。此時此刻,夜海宛如鑲上了一道爍爍金邊。

這滿海的“海火”是怎麼形成的呢?原來,這是海洋中的微生物發出的光。大海中,能發光的微生物有70多種。其中一種叫鞭毛藻,它含有炎光素酶,在海浪衝擊、物體摩擦等物理作用下,再加上氧參與化學反應,便會發光。當然,鞭毛藻要產生人的肉眼所能看見的光澤,需要大量的鞭毛藻聚合,即5億億個鞭毛藻聚合在一起,才能產生100瓦燈泡的亮度。再如東南亞發光水蚤,白天鑽在沙子裏,晚上出來活動,集合在一起,能使海水發出藍幽幽的光。還有赤潮鞭蟲、粗柄多甲藻、蒼白多甲藻等,也都是“海火”的重要光源。

海洋中除了微生物發光外,還有些腔腸動物、蠕蟲動物、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和部分魚類能發光。南印度洋裏生活著一種奇特的噴火發光的魚,它們平時從食物中攝取含磷有機物,並不斷在體內儲存起來。一遇敵害或看見船隻,它們就會吐出發光物質以自衛,數以萬計的噴火發光魚一齊噴吐含磷物質時,磷在空氣中自燃,形成一束綠色火焰。

3.海中“雪”景從何來

一次,一位外國海洋學家在一艘海洋深潛器潛入大海進行科學考察時發現,燈光照亮的區域,有許許多多白色的物體從上往下緩緩飄落,就像是在陸地上看到的紛紛揚揚鋪天蓋地的片片雪花。難道海洋深處也會下雪嗎?

這位科學家經過取樣分析,發現這些“雪片”是海水中一些浮遊生物的絮狀物。後來,其他國家的海洋科學家,也發現了相似的海中“雪”景。這些“雪片”還有海洋生物的屍體被分解後產生的碎屑和海洋生物排泄的糞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