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院查體:發育正常,營養中等,神誌清楚,查體合作,全身皮膚及粘膜未見黃染及出血點,淺表淋巴結未及腫大,咽不紅,扁桃體未見腫大,心肺、劍突下偏左及右下腹有壓痛,肝脾未觸及,腸鳴音亢進,脊柱四肢及神經係統未見異常。
心電圖提示:正常心電圖。
1986年9月22日同濟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胃鏡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
中醫診斷:胃脘痛。
西醫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治法:和胃降逆,通絡止痛。方藥:
瓜蔞12g黃連6g清夏6g公英20g百合15g烏藥9g茵陳30g梔子6g菖蒲20g當歸9g白芍15g荔枝核30g川芎9g雞內金9g地榆15g麥冬15g香附12g青皮9g,
三七粉2g(衝)
日1劑,水煎2次,分早晚2次溫服。同時配服摩羅丹,2丸/次,3次/日,並囑禁食辛辣、油膩、生冷之品。
1987年8月25日二診:服藥18劑,胃脘及左小腹疼痛脹滿減輕,飲食增加,精神好轉,大便稍溏,1~2次/日,無明顯口幹苦,時覺胸悶,噯氣,少腹墜脹,舌質暗紅,苔薄黃,脈弦細滑。1987年8月15日,胃酸分泌功能檢查提示:基礎胃酸較低,注射五肽胃泌素後,最大的排酸及髙峰排酸正常,乳酸試驗陰性,8月19日我院胃鏡檢查:食管、賁門,胃底粘膜紅白相間,可見散在出血點,胃體粘膜呈橘紅色,表麵光滑,皺襞排列規則,粘液湖量中等,色清亮,胃角拱形、光滑,胃竇粘膜紅白相間,大彎局部以白為主,並可透見粘膜下血管網,粘膜表麵呈輕度紅色顆粒狀增生,幽門口充血、水腫明顯,開閉自如,十二指腸球腔粘膜呈淺紅色,光滑,未見糜爛潰瘍及新生物,胃鏡診斷: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病理報告:胃竇輕度慢性萎縮性胃炎,胃中度淺表性胃炎。8月23日我院乙狀結腸鏡檢查:鏡筒進人20,觀察腸腔輕度充血、水腫,未見腫物結節,未見潰蕩麵及出血點,腸鏡診斷:慢性結腸
炎。處方調整如下:
瓜蔞12g黃連6g公英20g首合15g烏藥9g茵陳30g梔子6g菖蒲20g當歸9g白苟15g川芎9g荔枝核30g雞內金9g地榆15g香附15g青皮15g佛手/5g薤白6g(衝)
日1劑,水煎2次,取汁400x1x1,分早、晚2次溫服。1987年9月20日三診:服藥25劑,胸悶及院脹減,飲食可,時覺胃脘及左下腹隱痛,時噯氣,大便不成形,日1~2次,舌質暗紅,苔薄黃,脈弦滑。尿、便常規。處方調整,加重祛瘀止痛之品,調整如下:
黃連6g公英20g五靈脂12g百合15g烏藥9g黃芩6g元胡12g菖蒲20g當歸9g白芍15g川彎知荔枝核30g雞內金相地榆15g香附15g青皮15g佛手15g薤白6g三七粉奴(衝)
日1劑,水煎2次,取汁400饑1,分早、晚2次溫服。1987年10月17日西診:服藥23劑,胸悶消失,胃脘及左下腹痛減輕,納可,大便仍質稀,日1~3次,少腹墜脹感,3日前出現咽痛,舌質紫暗,尖紅,苔薄黃賦,脈弦滑。查體:咽充血,扁桃體稍大,血常規:血紅蛋白15g似1,白細胞5000/111013,中性62X,淋巴邾義,紅細胞510萬/曆⑷。處方調整如下:
黃連頡公英20g五靈脂12g百合15g烏藥9g黃苳6g元胡126菖蒲20g當歸9g白芍惋川芎9g荔枝核30g雞內金9g地榆15g香附15g青皮板藍根30g天花粉20g木香6g三七粉2g(衝)
日1劑,水煎2次,分早、晚2次溫月艮。1987年11月12日五診:服藥25劑,咽痛症除,胃脘隱痛,食後脹滿,少腹墜脹不明顯,大便時幹時稀,日1次,左下腹隱痛,納可,寐安,舌質紫暗,苔薄黃,脈弦滑。處方調整,前方減板藍根,加敗醬草15g,仙鶴草15g,地榆加量至20g。
1987年12月10日六診:服藥2g劑,胃脘隱痛已除,食多則胃脘脹痛,納香,進食後亦無腹瀉,左小腹時覺隱痛,精神佳,舌質暗,苔薄黃,脈弦滑。1987年11月2g日胃鏡檢查報告:食管、賁門,胃底粘膜紅白相間,皺襞規則,胃體粘膜橘紅色,表麵光滑,皺襞排列規則,粘液湖色黃、混濁,量中等,胃角拱形、光滑,胃竇粘膜潮紅,表麵有紅色顆粒狀隆起,未見粘膜下血管顯露,幽門口充血水腫,開閉自如,十二指腸。胃鏡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病理報告竇部中度淺表性胃炎,體部輕度淺表性胃炎,處方調整如下:
當歸9g川芎9g白芍20g雲苓12g雞內金9g地榆20g梔子9g茵陳15g香附12g青皮9g木香敗醬草20g仙鶴草15g三七粉如(衝)元胡12g烏藥9g荔枝核15g日1劑,水煎2次,取汁4001111,分早、晚2次溫服。前方守服31劑,諸症基本消失,唯偶覺左下腹隱痛,納香,體重增加218,二便調暢,舌暗,苔薄黃,脈弦滑。1987年12月23日在我院複查乙狀結腸鏡:鏡筒進人200111,觀察腸腔粘膜光滑,呈淡紅色,血管紋理清晰,腸鏡報告:未見異常。
1990年5月22日來我院複查胃鏡:食管光滑通暢,賁門粘膜色澤正常,開閉良好,胃底粘膜色澤不均,胃體粘膜橘紅色,皺襞規則,粘液湖量中,淡黃色,胃角拱形,光滑,胃竇粘膜紅白相間,呈花斑狀,粘膜粗糖,未見粘膜下血管。幽門可見,圓形,開閉自然。十二指腸未見異常。胃鏡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病理報告:(竇、體)輕度慢性淺表性胃炎。
(按語)
本案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慢性結腸炎,住院期間共服湯劑150劑,檢查胃鏡2次。出院1年多後又在我院複查胃鏡,對比結果,胃鏡、病理均逆轉為輕度淺表性胃炎,由原粘膜下血管顯露轉為未見粘膜下血管,原竇部粘膜紅色顆粒狀隆起消失,療效可靠、滿意。同時長期腹瀉亦獲痊愈。住院期間複查結腸鏡,由慢性結腸炎轉為未見異常。慢性腸炎為萎縮性胃炎的常見合並症,李教授認為其腹瀉為《難經》之“胃泄”,結合本案的舌脈症狀表現,其病機特點為濕熱蘊中,下注於腸,氣滯絡阻;故用瓜蔞開痞散結,通降胃氣;茵陳、梔子、公英清熱利濕。《本草新編》:“蒲公英亦瀉胃火之藥,”既瀉火又不損正,可以長服、久服而無礙。現代藥理證實,公英能促使炎症浪失,有消炎解毒開胃之功。重用地榆清利濕熱,厚腸止瀉,用於濕熱腹瀉常能收效。香附、青皮、荔枝核理氣止痛,調整胃腸氣機。菖蒲一味治療噯氣,屢用屢效。取“心主噫”之意。現代藥理亦證實,菖蒲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抑製胃腸的異常發酵,當歸、白芍、川芎、百合調和氣血,以養胃體治其根本。後期加用五靈脂合以三七.治疲血而止痛,如此標本兼顧、補瀉並用,療效滿意。
(追訪)
1991年2月7日來函:我出院後吃了一段時間摩羅丹,近2年再未吃什麼藥。現在自覺症狀還可以,能正常上班,飲食一天能吃500g左右,大便還可以,睡眠6~g小時。
(恩複按)
此例萎縮性胃炎與結腸炎經過不到一個療程治療雙雙告愈,追訪近2年複查胃鏡仍然鞏固的很好,淺表性胃炎亦很輕微了,現已追訪5年無複發,均經多次胃鏡、病理證實,又經長期追訪,其慢性腸炎經腸鏡檢查亦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