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皮12g半夏9g秦艽20g生地榆306秦皮20g黃連白芍20g葛根20g枳實12g白術6g厚樸15g薑黃9g菖蒲20g鬱金15g茵陳20g藿香細薏仁炒麥芽156煎服法同前。
1986年3月4日五診:服藥30劑。胃脘脹痛,便溏,日行3次,舌幹口苦,噯氣。舌質紫暗,苔黃膩,脈弦滑。調方如下:瓜蔞9g清夏6g黃連6g茵陳12g鬱金12g厚樸12g薑黃9g當歸相川芎9g茯苓12g澤瀉相雞內金相三七粉2g(衝)罾秦皮10g葛根30g
煎服法同前。
1986年3月11日六診:服藥7劑。效果不明顯。現症:胃脘脹滿,食後加重,噯氣,口幹口苦,便稀,&行3次。舌質暗紅,苔黃厚膩,脈弦滑。調方如下:
黃連細黃芩相梔子9g生石膏20g柴胡15g香附12g目菖蒲20g鬱金15g厚樸15g麥冬天花粉15g茵陳15g荷葉相地榆葛根20g煎服法同前。
1986年3月18日七診:服藥7劑。有所好轉。現症:胃脘部脹滿,晚飯後明顯,時有隱痛,口幹口苦,便溏,日行二三次。舌質暗紅,苔灰黑燥,脈沉細無力。調方如下:
茵陳20g青蒿10g藿香9g旱蓮草20g荷葉時黃芩相黃連6g柴胡12g枳實15g白術6g厚樸15g地榆卿葛根20g炒麥芽15g煎服法同前。
1986年4月15日八診:服藥27劑。已無明顯胃麁部疼痛。仍覺胃脘脹滿,食後尤甚,口幹,口苦,周身乏力,便溏,日行二三次,寐可。舌紫暗,苔薄黃膩,脈弦而沉。調方如下:
地榆30g葛根30g秦皮20g白頭翁20g黃連4g茵陳20g山藥15g炒薏仁15g薄荷6g天花粉12g雞內金三七粉2g(衝)煎服法同前。
1986年5月6日九診:服藥20劑。胃脹減輕:僅夜間明顯,噯氣少,口幹、口苦、咽幹欲飲,便溏,日行二三.次,乏力。舌質紫暗,苔黃褐膩,脈沉弦略細,調方如下:
佩蘭12g荷葉12g竹葉6g滑石20g(包)甘草3g茵陳20g黃連金錢草20g地榆30g葛根30g秦皮20g白頭翁15g山藥12g茯苓12g厚樸12g生薏米15g藿香9g煎服法同前。
1986年5月20日十診:服藥14劑。胃脘痛消失,脹滿減輕,傍晚較重,時有泛酸,噯氣,口幹苦,咽幹欲飲,便溏,日行二三次,乏力。舌質暗紅,苔黃膩而幹,脈弦細滑。調方如下:烏藥9g廣木香9g佩蘭12g荷葉12g竹葉6g滑石20g(包)甘草3g茵陳20g黃連金錢草20g地榆30g秦皮20g茯苓12g白頭翁15g藿香9g生薏米15g厚樸12g煎服法同前。
1986年6月3日十一診:間斷服藥10劑。諸症減輕。調方如下:
柴胡15g黃芩12g佩蘭12g荷葉12g竹葉6g滑石204包)甘草3g茵陳20g黃連9g地榆20g山藥12g金錢草茯苓你藿香9g生薏米塊煎服法同前。
1986年6月17日十二診:服藥10劑。胃脘脹滿、隱痛,食後甚.噯氣,口幹苦欲飲,便溏日行二三次,舌質紫紅,苔黃膩,脈弦滑。調方如下:
藿香9g紫蘇9g陳皮9g大腹皮惋.茯苓12g厚樸;白術9g清夏9g白芷、當歸如川芎9g白芍30g百合”3烏藥9g三七粉2g(衝)煎服法同前。
1986年6月29日十三診:服藥13劑。胃脘脹滿減輕,現症:口舌幹燥,口苦,便溏,日行二三次,疲乏。舌質暗,苔黃膩,脈弦細。調方如下
茵陳2徹黃連地榆卿金錢草~葛根3。g秦皮20g山藥120白頭翁15g茯苓12g厚樸吻荷葉9g生薏米15g藿香9g煎服法同前,
1988年10月6日十四診:服上藥7劑。後停服中藥,間斷服用摩羅丹,2丸/‘次,3次7日,病情緩解。近3個月又感脹滿,噯氣,食後較甚,便溏,日行一二次。舌質紫暗,苔黃膩,脈弦滑。處方如下:
瓜蔞12g薤白躲百合12g菖蒲188鬱金公英香附188青皮購佛手12g地榆黃連細雞內金時三七粉2g(衝)廣木香6g
日1劑,水煎兩遍,分2次溫服。並服摩羅丹,2丸/次,3次。
1988年10月18日十五診:服藥10劑。胃脘脹滿好轉,時有刺痛,噯氣,口幹,口苦,納可,周身乏力,寐差,便溏,日行二三次,舌質紫紅,苔灰黃膩,脈弦滑。
調方如下:
香附188青皮188當歸9g白苟30g菖蒲30g瓜蔞購天花粉188薤白6g地榆188秦皮16g藿香6g炒棗仁188茯苓12g荔枝核30g三七粉2g(衝)煎服法同前。
1988年10月12日我院電子胃鏡檢查報告:食管光滑,色澤粉紅。賁門開閉正常。胃底、胃體粘膜橘紅色,皺襞形態正常。粘液湖量中,湖色清亮。胃角拱形,光滑。胃竇粘膜紅白相間,以紅為主,前壁有數個圓盤狀隆起,中心凹陷、糜爛,未見血管顯露。幽門可見,形狀圓,開閉不正常,持續開放。十二指腸球腔未見異常。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病理報告、輕度慢性淺表性胃炎。為了鞏固療效,續服摩羅丹1服法同前。
[按語]
胃鏡改善情況:胃底粘膜色淡,可見散在陳舊性出血點,改善為粘膜橘紅色,皺襞形態正常。胃體粘膜潮紅,皺襞稍粗大,排列規則,滯留液微濁,改變為:粘膜橘紅色,皺襞形態正常,粘液湖色清亮,量中等。胃竇粘膜紅白相間,以白為主,可見粘膜下細小血管,前壁及小彎側可見顆粒狀隆起,頂部呈臍樣改變,轉變為:粘膜紅白相間,以紅為主,粘膜下細小血管及小彎側顆粒隆起、頂部呈臍樣改變均消失。
病理報告由中度淺表性胃炎改善為輕度淺表性胃炎。
(追訪)
患者1“1年3月9日函告:承蒙貴院關心,了解病情;現將簡單情況介紹如下:我得胃病十幾年,經李院長診治吃草藥大約1年零3個月,配合摩羅丹,病情大有好轉,舌苔黑色消失,胃痛、胃脹偶發,飲食正常,胃鏡象由萎縮變為淺表。應繼續服些藥,因工作繁忙,就中斷了吃湯藥。仍繼續吃摩羅丹,但有時中斷。1987年因生氣而打嗝不止,又找李院長診治,吃了20劑藥因工作忙就停服了。現仍偶有打嗝,飲食不慎時胃略感不適,現仍服摩羅丹,吃2天胃不適即緩解;近日沒做胃鏡檢查。生活、工作都很正常,體重增加。
八十七、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結腸炎
張某某,男,40歲,漢族,已婚,湖北省浠水縣食品公司幹部。
病曆摘要:
胃脘不適6年,加重伴腹瀉1年。
患者6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胃脘不適,在當地就診,經鋇餐造影診為“胃竇炎”,常自服“胃得寧”、“黃連素”等藥物,症狀時輕時重,未儎係統診治;1年前因工作勞累致病情加重,胃脘脹滿不適,時作隱痛,伴頭暈、胸悶,吃肉食即引起腹瀉水樣便,遂入同濟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就診,該院胃鏡檢查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予中藥及“猴頭菌片”治療,效果不著。3個月前來我院專科門診求治,服中藥及摩羅丹,自覺症狀好轉,患者為進一步治療,門診以“慢性萎縮性胃炎”收住院,入院時主症:胃脘不適,脹滿隱痛,疼痛以下午為甚,伴右下腹脹痛,大便質稀,日2次,口幹苦粘膩,噯氣頻作,納差,小便黃,夜寐差,神疲乏力,精神欠佳,舌質暗,邊尖紅,苔薄黃,脈弦細滑。既往1974年曾患急性肝炎已愈,素嗜食辛辣,飲濃茶,無煙酒嗜好,性情急躁。家族中母親患白血病病故,餘無特殊可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