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慢性萎縮性胃炎(3 / 3)

1985年3月12日五診:服藥10劑,患者病情平穩,諸症逐漸好轉,乏力、腰背痠沉已不明顯,偶作胃脘灼痛,時覺口苦口粘,納可,二便暢,舌質暗紅,苔黃膩有裂紋,脈弦滑。處方調整如下:

公英20g茵陳12g青皮石斛12g麥冬12g雞內金9g當歸川芎9g三七粉2g‘衝)白芍20g:元參12g天花粉12g龍膽草6g梔子6g仙鶴草30g雲苓12g日1劑,水煎40011!1,分2次服。

前方守服10劑,諸症基本消除,無胃痛、脹滿、燒心及口幹,納可,時覺乏力,二便調,舌暗紅,鶴黃,脈弦,查劍突下無明顯壓痛。3月20日胃酸檢查報告:胃酸分泌功能正常。3月20日我院胃鏡複查,胃底粘膜色淡,未見血管顯露,胃體小彎下部粘膜紅白相間、以白為主,胃角拱形,光滑,胃竇粘膜紅白相間、以白為主,未見血管顯露,幽門可見,圓形,開閉自然,十二措腸未見異常。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理報告:慢性淺表性胃炎,腺體蔞縮消失。

(按語)

本案慢性萎縮性胃炎,共服藥64劑,胃鏡改善,病理痊愈-原胃底粘膜血管顯露未見,原胃竇粘膜粗糙感消失,病理由慢性萎縮性胃炎轉為淺表性胃炎。效果滿意。

李教授認為:胃為陽土,喜濕惡燥,喜通惡滯;鬱熱陰傷,氣滯、濕阻、絡瘀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基本病機規律。本案病機特點以鬱熱陰傷為主,方中重用公英合板藍根以清胃熱,石斛、麥冬、天花粉、元參養陰潤胃體,天花粉、元參治口幹效果顯著。乏力一症,李教授從肝論治,所謂“肝為羆極之本”,以山萸肉合歸、芍、川芎養血柔肝,以茵陳、膽草兼清濕熱,妙用威靈仙,別名“能消”,既療咽部不適,又可通絡定痛,諸藥合用,標本兼治,鬱熱清,胃陰複,氣血調暢,而收捷效。

(追訪)

1991年3月10日隨訪:患者出院至今,症狀無明顯反複,偶在勞累後院部木適感,精神佳,自我感覺好。能正常上班工作。複查胃鏡、病理均痊愈。

八十四、萎縮性胃炎伴疣狀胃炎

李某某,男,48歲,漢族,已婚。河北省元氏縣衛生局幹部。

病曆摘要:

患者主因胃脘部痞滿,伴噯氣半年而就診。患者半年前即出現胃腺部痞滿,伴噯氣,自服“樂得胃”、“甲氰咪胍”等藥物,症狀時輕時重。2個多月前在河北醫學院第二醫院做胃鏡診斷為:“萎縮增生型胃炎,疣狀胃炎”。現症:胃脘痞滿,伴食後噯氣頻作,燒心,口幹欲飲,咽堵,納呆,日進食300~350g,夜寐可,大便稀,日2次,小便調。舌紫暗,苔薄黃,脈弦細滑。既往無肝炎及結核等傳染病史。吸煙史20年,每日五六支。家族中無同類病患者。

查體:發育正常,營養中等。全身皮膚粘膜未見黃染及出血點,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耳鼻無異常,咽無充血,雙扁桃體不大。心肺檢查未見異常。腹軟,劍突下有壓痛。肝脾未及。脊柱四肢及神經係統檢查未見異常。

1985年11月2日在河北醫學院第二醫院做纖維胃鏡檢查報告:食道、賁門、胃底均未見異常,粘液湖清晰。胃體未見異常。胃角未見潰瘍及新生物。胃竇粘膜有局部變薄,大部顯示增生,有紅白相間,增生部位紅者稍隆起,紅色重者呈痘疹狀,尤以大彎側明顯。幽門、十二指腸均未見異常。診斷:①萎縮增生型胃炎;②疣狀胃炎。中醫診斷:痞滿。西醫診斷:①慢性萎縮性胃炎。

②疣狀胃炎。治法:和胃降逆,通絡止痛。

方藥:胃病1號加菖蒲惋公英20g枳實雞內金9g三七粉2g、衝)

日1劑,水煎兩遍,分2次溫服。配合服用摩羅丹2丸7次。

1986年2月6日二診:服藥7劑。已無燒心症狀,胃脘痞滿亦減輕。大便轉調,日1次,時有下墜感,舌紫暗,苔薄黃,脈弦細滑。調方如下:

胃病1號加菖蒲15g炒兼米12g葛根30g雞內金9g三七粉2g(衝:)目‘日1劑,水煎兩遍,分2次溫服。“

1986年2月16日三診:服藥10劑。患者自訴胃脘脹悶,時輕時重,近日偶覺胃脘隱癰,輕微燒心,噯氣減,口幹苦。大便偏稀,日1次。舌暗紅,苔薄黃,脈弦細。詢方如下:

胃病1號加黃連6g菖蒲15g枳實12g蓽拔6g雞內金9g三七粉2g(衝)

日1劑,水煎兩遍,分2次溫服。

1986年3月12日四診:服藥10劑。胃脘脹悶,口幹苦、噯氣均減輕。述胃脘時有刺痛,納可,日進食350g,夜寐安,二便調。舌尖紅,苔薄黃,脈弦細。調整處方如下:

胃病1號加黃連6g公英15g枳實12g雞內金9g三七粉2g(衝)

日1劑,水煎兩遍,分2次溫服。

1986年4月7日五診:服藥26劑。病情平穩,所述以上症狀皆減輕。舌暗紅,苔薄黃,脈弦細。處方調整如下:胃病1號加枳實15g白術6g公英15g板藍根20g日1劑,水煎兩遍,分2次溫服。

1986年5月g日六診:服藥30劑。胃腺脹悶明顯減輕,已基本消失,少有噯氣,晨起口幹,口苦,大便溏,日行一二次。舌喑紅,苔薄黃膩,脈弦細略滑。處方如下:

胃病1號加枳實12g白術秦皮15g葛根20g雞內金三七粉2g衝)日1劑,水煎兩遍,分2次溫服。

1986年5月23日七診:服藥15劑。患者自訴近日因飲食不當胃脹複作,時有燒心,晨起口幹苦,大便正常。舌紫暗紅,苔薄黃,脈弦細。調方如下:

胃病1號加天花粉吻公英15g川樸塊薑黃相雞內金9g三七粉281衝)

日1劑,水煎兩遍,分2次溫服。

6月12日八診:服藥10劑。胃脹明顯減輕,燒心及口幹苦症狀消失。舌紫暗紅,苔薄黃,脈弦細。1986年6月5日在河北醫學院第二醫院再次做纖維胃鏡檢查報告:食道、賁門、胃底均無異常發現。體部及胃竇部粘膜水腫、充血,有紅白相間樣改變。幽門前區充血明顯。十二指腸未見異常。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為徹底消除症狀,鞏固療效,繼服中藥,處方如下:

胃病1號加板蔵根2徹公英15g天花粉,廣木香枳實9g雞內金9g三七粉2g(衝)110劑,日1劑,水煎兩遍,分2次溫服。

(按語)

本例患者共服藥10g劑,其胃鏡象即達痊愈。主要表現在:胃竇部粘膜最初局部變薄及大部增生的表現消失。同時紅色疸疹狀改變亦得以消除。

本例患者胃鏡象.中有比較突出的增生,紅色隆起,呈痘疹樣。根據祖國醫學辨證方法,證屬實、熱、毒、瘀、濕,與蔞縮性胃炎病理機製相一致。因此,在治療萎縮性胃炎的同時,針對以胃鏡的表現,采用了如下幾法:①清熱解毒去疣法。藥選公英、板藍根等。②除濕去疣法。選用薏米。③活血去疣法。選當歸、川芎、三七粉、薑黃等藥物。其中公英,《本草衍義補遺》謂:“散滯氣,化熱毒,消惡腫。”

祖國醫學認為,胃號太倉,無所不入,無所不容。根據這一生理特點,本例選用公英、薏米、三七粉等諸味,既是內服常用藥,同時又不失為外科慣用之品。因此選用這些藥物,一方麵通過全身調整起作用;另一方麵,可使其藥力直達病所。如此內外兼收,其效勢必卓然。

(追訪)

患者1991年12月25日麵告:我1984年得的胃病,當時胃脹,每天隻能吃150g主食,開始在其他醫院服了些藥,效果不明顯。後來聽說省中醫院李恩複教授擅長治胃病,就來這裏在門診治療,服藥100多劑後,複查胃鏡好了,我又堅持吃了一段時間的湯藥和摩羅丹。胃病一直挺平穩,沒有反複過,現在每天能吃400g主食,睡眠、二便都正常,體重變化不大。一直正常工作。前2年我在本縣醫院做過胃鏡複查沒問題,所以後來也沒再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