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慢性萎縮性胃炎(1 / 3)

薑某某,男,50歲,漢族,已婚,河北省淶水縣紀委幹部。

病例摘要:

患者間斷性胃脘脹滿、疼痛14年,加重5個月。

患者14年前由於飲食不當而致胃脘脹滿、隱痛,常自服“胃舒平”、“胃友”等藥物,症狀時輕時重,未經係統診治,4年前就診於保定地區醫院,胃鏡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給服“猴頭菌片”及中藥治療,症狀稍緩,其後2次在保定地區醫院複查胃鏡,均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5個月前,症狀加重,胃脘脹滿、隱痛,食後刺痛,遂就診我院,現症:胃脘脹滿隱痛,時作刺痛,以食後或饑餓時尤甚,納差,日食300g,時作胸悶背痛,無燒心、噯氣,二便尚可,舌質紫暗,尖紅,苔薄黃,脈弦細,既往無肝炎、結核病史,曾長期飲食無規律,無煙酒嗜好。

查體:發育正常,營養中等,神清合作,全身皮膚及粘膜無黃染及出血點,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咽部無充血,扁桃體不大,兩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幹濕性羅音,律整,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雜音,腹平坦,肝脾未觸及,劍突下壓痛,脊柱四肢及神經係統檢查未見異常。

心電圖正常。胸透:心肺膈未見異常。B超:肝、膽、脾、腎、胰未見異常。

1985年12月17日我院胃鏡檢查報告:食管、賁門。胃底粘膜色澤不均,可見暗紅色血管,胃體粘膜色暗,皺襞排列規則,體下部小彎側花斑狀,胃角拱形、光滑,胃竇粘膜紅白相間,大小彎側以白為主,紅色血管顯露,蠕動良,幽門圓形,開閉自然,十二指腸未見異常,胃鏡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理報告:胃竇輕度慢性萎縮性胃炎。

中醫診斷:胃脘痛。西醫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治法:和胃降逆,通絡止痛。處方:

當歸白芍20g川芎白術3g雲苓12g蒲黃9g(包)五靈脂/相薑黃9g川樸公英20g茵陳12g雞內金9g仙鶴草15g三七粉2g(衝)日1劑,水煎兩遍,分2次溫服。同時配合摩羅丹,每次2丸,日3次。1986年4月12日二診:服藥15劑,胃脘刺痛減輕,食後院痞不適,納食尚可,時有胸悶,背痛,二便調暢,夜寐安,舌質紫暗紅,苔薄黃,脈弦細,調方如下:

當歸白芍20g川芎9g雲苓12g蒲黃9g(包)薑黃9g川樸9g五靈脂12g公英20g茵陳12g雞內金9g鬱金12g梔子6g仙鶴草15g三七粉2g(衝)日1劑,分2次溫服。

1986年4月2g日三診:服藥16劑,胃脘刺痛未作,納增,時院腹痞塞,隱痛,食後尤甚;胸悶背痛,3月22日胃酸檢查報告:胃酸分泌功能正常,調方如下:

百合12g烏藥9g香附)5g青皮15g當歸9g白芍20g川芎9g雲苓12g公英20g白芷6g薤白6g雞內金9g沙參15g枳實15g廣木香6g三七粉2g(衝)日1劑,分2次溫服。

1卯6年5月16日四診:服藥17劑後,胃脘脹滿、胸悶、背痛大減,午後時作隱痛,口幹口粘,少腹墜脹,大便質稀,日1~2次,舌質紫暗,苔薄黃,脈弦細,調方如下:

當歸9g白芍30g川芎9g雲苓12g公英15g天花粉薑黃細川樸12g地榆15g百合12g烏藥9g秦皮20g青皮15g香附雞內金9g廣木香6g三七粉衝)日1劑,水煎兩遍,分2次服。

1986年5月2g日五診:服藥12劑,胃脘痛脹均減,大便轉調,無少腹墜脹,口幹納香,5月16日複查胃鏡:食管、賁門,胃底粘膜色澤不均,未見血管暴露,胃體粘膜輕度花斑狀,敏發走行規則,胃角拱形、光滑,胃竇粘膜紅白相間,小彎側以白為主,可透見粘膜下血管,幽門、十二指腸未見異常。胃鏡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理報告、竇、體輕度慢性淺表性胃炎,原竇部腺體萎縮消失。處方調整如下:

瓜蔞薤白6g當歸時白芍鄉川芎相雲苓公英15g天花粉9g川樸12g地榆15g百合12g烏藥9g青皮問香附雞內金9g廣木香妨三七粉扭(衝)日1劑,水煎兩遍,分2次溫服。

上方守服9劑,症狀未見反複,1986年7月11日痊愈出院。

[按語]

本案共服藥103劑,2次胃鏡檢查對比結果,原胃底暗紅色血管暴露未見。原胃竇大彎側血管顯露未見,病理報告:原竇部腺體萎縮消失,療效滿意。

李教授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基本病機是鬱熱陰傷,氣滯濕阻絡瘀,證屬虛實挾雜,治以涼潤通降為大法。本病人病程較長,胃脘作痛,食後刺痛,舌質紫暗,胃絡瘀血明顯,故治療在清養胃陰、調和氣血、和胃降逆的基礎上合用失笑散。《臨證指南》雲:“胃痛久發,屢發,必有凝血瘀積。”五靈脂、蒲黃既能活血又能燥濕,對本案治療最為適宜,地榆、秦皮、廣木香清腸道濕熱,理氣止痛,治其標;瓜蔞、薤白治胸悶,妙用沙參治背痛,李院長常言:“背痛用沙參。”我們臨床屢用屢效,確為閱曆有得之言。

[追訪]

患者1991年7月20日函告:出院後,病情穩定,常因勞累、飽食致胃脘不適,間斷服用摩羅丹,1987年、1988年2次胃電圖檢查示“慢性淺表性胃炎”。自我感覺好。

七十九、萎縮性胃炎

望某某,男,44歲,已婚,漢族,湖北省宜昌縣太平溪中學教師。

病曆摘要:

患者胃脘脹滿、隱痛17年,加重1年。

患者17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胃脘脹滿,服木香順氣丸緩解,7年前突然嘔吐酸水及食物,繼而胃脘劇痛伴汗出,到宜昌市醫院就診,給予“痢特靈”及湯藥、治療20天後疼痛減輕;此後,經常胃脘隱痛,服普魯苯辛可緩解,食量大減,每日進食100g。在本地區醫院胃鏡檢查診斷:萎縮性胃炎,近1年胃脘脹滿加劇,食後為甚,胃痛綿綿不停,消瘦,大便幹結,1次乂4~5日,遂慕名來我院治療。現症:胃脘脹滿,食後為甚,胃痛綿綿不停,便幹結,小便黃,噯氣,口幹不欲飲,伴頭暈、心慌、氣短,倦怠乏力,少寐,舌淡暗,苔薄黃,脈細略滑,既往否認有肝炎、結核等傳染病史,無煙酒嗜好,家族中無相同病患者。

查體:發育正常,形體消瘦,慢性病容,皮膚粘膜未見黃染及出血點,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鞏膜無黃染,結膜無充血,扁桃體不大,氣管居中,甲狀腺不大,胸廓對稱無畸形,兩肺叩清音,未聞及幹濕性羅音,心前區無隆起,心界不大,心率60次/分,律整,心音無低鈍或亢進,各瓣膜未聞及雜音,舟狀腹,腹軟,劍突下有壓痛,肝肋下仏砠可觸邊緣,質中等,無觸痛,脾未觸及,腹部叩鼓音,四肢脊柱及神經係統無異常,舌質淡暗,苔薄黃,脈細微弦。

1983年4月14日宜昌地區人民醫院胃鏡檢查報告:食道、賁門未見異常,胃底粘液湖微濁,粘膜呈花斑狀,局部有多處針頭大小出血;胃體粘膜色澤呈橘紅色,胃角形態正常、粘膜光滑,胃竇粘膜呈紅白相間,紅為主,小彎前壁有局限性灰白。幽門前區粘膜較粗亂,幽門可見,圓形,開閉及色澤尚可,小彎側有縱行皺襞向幽門突出,十二指腸球部球腔大小正常,粘膜粗糙,呈顆粒狀,未見出血及潰瘍。胃鏡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胃底、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竇、慢性十二指腸炎。病理診斷:胃竇輕度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斷:胃脘痛。西醫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治法:和胃降逆,通絡止痛。

處方:胃病1號加川樸朱砂2g(衝)琥珀粉2g(衝)日1劑,水煎兩遍,分2次溫服。配服摩羅丹,2丸彳次,3次乂日。

1984年10月18日二診:患者胃脘仍痞滿,食後脹甚、隱痛,噯氣,乏力,語聲低微,大便幹結,飲食略增,舌淡暗,苔薄黃,脈細略弦,繼服前方,煎服法同前,間斷輸人水解蛋白。

1984年10月26日三診:患者近日胃脘脹滿略減,食後仍脹,隱痛略減,納差,日進食125g,噯氣頻,四肢乏力,麵色酰白,精神倦怠,行動遲緩,語聲低,皮膚彈性差,舌脈同前。處方:茵陳12g烏梅細雞內金9g焦三仙30g百合12g烏藥9g瓜蔞9g茯苓9g黃連3g薑黃9g川樸9g荔枝核15g當歸9g沙參12g麥冬12g五味子6g枳實)2g白術6g荷葉12g日1劑,水煎兩遍,分2次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