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2月3日二診:服藥31劑。胃脘部隱痛明顯改善,胃脘脹滿稍減,兩脅下隱痛消失。近日自覺口幹,納可,夜寐安,大便轉調。舌暗紅,苔薄黃,脈弦細。上方調整如下:
胃病1號加香附15g青皮徹川樸徹天花粉徹“雞內金相三七粉2g《衝)日1劑,水煎兩遍,分2次溫服。
1987年2月三診:服藥15劑。患者自述胃脘隱痛基本消失,但仍覺脹滿,食欲可,但不敢多食,口幹已不明顯。舌紫暗,苔薄黃,脈弦細。調方如下:
胃病1號加香附徹青皮徹川樸塊天花粉15g公英200廣木香細三梭9g
日1劑,水煎兩遍,分2次溫服。
1987年2月21日四診:肥藥6劑。患者病情無明顯改善。現症:胃脘及兩脅脹滿不適食後大甚,近日偶覺隱痛,納可,夜寐安,二便調。
1987年3月18日五珍:服藥22劑。上述症狀均減。胃痛基本消失胃脹食後明顯,餘無所苦。舌紫暗,苔薄黃,脈弦細。
上方加五靈脂口g。餘不變。煎服法同前。
1987年3月30日六診:服藥12劑。胃脘部稍脹。餘無不適。實驗室檢查:尿常規。大便常規及潛血。1987年3月19日在我院第二次做纖維胃鏡檢查報告:食管、賁門均。胃底粘膜色不均,可見散在新鮮光血點。胃體粘膜潮紅,皺襞排列規則,粘液湖暈少,粘稠。胃角拱形,光滑。胃竇粘膜輕度花斑狀以紅為主,未見粘膜下血管,幽門可見黃色膽汁返流。幽門可見.圓形,開閉自然。卜二指腸未見異常。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病理報告(編號4495、(體、竇)中度慢性淺表性胃炎。直視下胃粘膜表麵測定報告:胃泌酸功能基本正常。至此,本例胃鏡、病理已達痊愈。
按語
本例患者共服藥86劑,其胃鏡及病理即達痊愈。主要表現在:胃體部由粘膜淡紅,皺襞細小,改善為粘膜潮紅,皺襞排列規則。②胃竇部最初紅白相間,小彎以白為主,可透見粘膜下血管,前壁及大彎側稍粗糙,幽門口輕度水腫、充血的粘膜象均消失,代之以粘膜輕度花斑狀,以紅為主,未見粘膜下血管,幽門口可見黃色膽汁返流。同時病理報告進一步證實,胃竇部已由輕度慢性萎縮性胃炎,逆轉為中度慢性淺表性胃炎。而直視下胃粘膜?隻測定對比亦說明,胃泌酸功能恢複。
[追訪]
患者痊愈後又服了一段時間的摩羅丹。病情一直很平穩,飲食、睡眠及大小便均正常。至1989年8月11日來我院做纖維胃鏡檢查報告:食管、賁門粘膜未見異常。胃底粘膜色澤不均,粘液湖量中,稍混濁。胃體粘膜紅白相間,以紅為主,未見粘膜下血管。胃角拱形,光滑。胃竇粘膜紅白相間,大彎側稍粗糙,未見粘膜下血管。幽門可見,圓形,開閉自然。十二指腸。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病理報告中度慢性淺表性胃炎。
七十七、萎縮性胃炎
陳某,男,49歲,漢族,華北石袖運輸公司勞動服務公司幹部。
病曆摘要:
患者胃脘脹滿、嘈雜20年,加重2年。,患者20年前因怒而引起胃脘脹滿、疼痛,經常反複發作,未及時治療,2年前因病情加重,在本單位職工醫院先後做2次胃鏡,均診斷為“萎縮性胃炎”,給予“胃氣止痛丸”,病情日益加重,遂來我院就診。現症:胃脘脹滿、疼痛,痛甚則便溏次數增多,伴惡心、乏力,眩暈,胸悶、背痛,連及兩脅,呈持續狀,陣發性加重,胃部有冷感。既往無肝炎及結核病史。有坐骨神經痛。有煙酒嗜好。對磺胺、清涼油過敏。
查體;發育正常,形體削瘦,精神萎靡,麵色萎黃。全身皮膚粘膜無黃染及出血點,淺表淋巴結不腫大,甲狀腺不大。心率60次/分,律整,未聞及雜音,兩肺呼吸音清晰,腹平軟,肝脾未及。脊柱四肢及神經係統檢查未見異常,舌質暗紅,苔薄黃,脈弦細滑。實驗室檢查:肝功能正常。
1983年2月25日華北石油職工醫院做胃鏡報告:食道、賁門、胃底,胃體、胃竇部粘膜紅白相間,以14為主,可見血管顯露,胃角完整,光滑。粘液湖淡綠色,體部尺彎側可見點狀陳舊性出血。診斷:萎縮性胃炎。中醫診斷:胃脘痛。西醫診斷:萎縮性胃炎。治法:和胃降逆,通絡止痛。方藥:
木香如香附12g青皮12g當歸6g鬱金9g白芍30g瓜蔞4胡連印茵陳12g川芎雞內金9g荔枝核20g麥冬15g茯苓12g五味子6g白術6g仙鶴草15g三七粉2g(衝)地榆15g菖蒲9g日1劑,水煎兩遍,分2次溫服。
1986年1月21日二診:服上藥60劑,諸證減輕,胃脘脹滿、隱痛無規律,但情緒波動則病情加重,噯氣頻作,納呆,口苦,背痛,二便調,舌質暗紅,苔薄黃,脈弦細。調方如下:
紫蘇香附青皮12g甘草6g丹參15g砂仁3g檀香如當歸叫川芎9g白芍鄉百合12g烏藥如茯苓12g白術6g元胡1相枳實12g沙參叫葛根厚樸12g三七粉2g(衝)麥冬15g煎服法同前。
1986年4月21日三診:服上藥90劑,背痛、噯氣、納呆症消失,但時有胃脘脹滿,口苦,便溏,,小溲赤,舌質暗紅,苔薄黃,脈弦細滑。調方如下:
菖蒲相當歸9g鬱金妝白芍黃連川芎如雞內金9g澤瀉9g荔枝核2收麥冬1妨茯苓12g五味子6g地榆15g白術6g三七粉281衝)竹葉木通煎服法同前。
1986年8月20日四診:間斷服上藥g0劑,時有胃脘脹滿,偶有噯氣,仍便溏,無灼熱及下墜感。舌質暗紅,苔薄黃膩,脈弦細。查體:心肺,腹平軟,肝脾未及。1986年7月24日我院胃鏡檢查報告:胃底粘膜色澤不均,血管呈樹枝狀。粘液湖量中,黃綠色。胃體粘膜橘紅色,皺襞排列規則。胃竇粘膜紅白相間,呈花斑狀,四壁附著淡黃色沫狀粘液。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病理報告(病理號3210、胃竇、胃體有炎細胞浸潤,診斷:中度慢性淺表性胃炎。調方如下:
菖蒲9g鬱金!白芍15g黃連6g茵陳12g川芎9g雞內金澤瀉荔枝核20g麥冬15g茯苓12g五味子6g地榆25g白術6g三七粉2g(衝)秦皮20g當歸相香附20g木香9g煎服法同前。
1987年1月22日五診:服上藥100劑,胃脘脹滿、疼痛偶有發生,口微苦,便調,日1次,舌質暗紅,苔薄微黃。脈弦細。為了鞏固療效,上方繼服30劑,煎服法同前。
[按語]
患者服藥300餘劑,胃鏡象達到了痊愈標準。胃體粘膜由紅白相間、以白為主,可見血管顯露,改善為:粘膜橘紅色、皺襞排列規則。胃竇粘膜紅白相間,以白為主,可見血管,部分粘膜有細軟顆粒樣隆起,轉變為粘膜紅甶相間,花斑狀。病理診斷:由“慢性萎縮性胃炎”轉變為“竇中度慢性淺表性胃炎,體部輕度慢性淺表性胃炎”。
[追訪]
患者1“1年7月15日函告:來信收悉,感謝您的問候。我在貴院經1年的治療,病情大有好轉,胃痛基本消失。脹的程度也明顯減輕。遺憾的是沒有繼續腋湯藥鞏固療效。所以自覺消化能力不強,偶有悶脹,幾年來我一直堅持正常工作,從來未因胃病休息過。我的體重沒有增加、也沒有減輕,飯量一般。1988年4月5日在本單位職工醫院做纖維胃鏡檢查服告:食道、賁門粘膜正常,胃底、胃體、胃竇粘膜輕度充血、水腫,粘液池內有黃綠色胃液,胃角完整,幽門口圓形,可見膽汁從幽門口流出。十二指腸球正常,有膽汁。診斷:膽汁返流性胃炎。
[恩複按]
此患者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胃鏡、病理痊愈後,胃鏡、病理檢查證實萎縮沒有複發,繼續服藥膽汁返流性胃炎亦可痊愈,惜未堅持用藥,應繼續服胃元丹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