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身心的才藝讓孩子覺得好玩是第一步
在中學時,孩子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例如,從滑梯滑下,是因為重力加速度、摩擦係數的原理,但是對於兩歲的幼兒,他隻知道,當他在急速下降的滑梯當中,可以用屁股或手腳來減慢下滑的速度,這些是孩子累積滑滑梯的經驗而感覺出來的。這種感覺對於大腦的發育,是相當重要的,感覺教育就是培養最適當的感覺。
學習鋼琴
可以培養運動、記憶跟思考能力,語言與情緒的發展會比較快,韻律也會比較好,所以在學習英語等外國語言時,也會比較順利。
2、3歲的孩子,身體沒有發育到可以練習鋼琴的地步,除非將來想讓孩子成為鋼琴家,不然最好讓孩子從5歲再開始練習比較恰當。在此之前,可以利用樂感卡片培養孩子的樂感。準備鋼琴協奏曲是由旋律組成的,故在學習鋼琴之前,務必先培養好韻律感,而且旋律最好用唱歌來練習,如果是孩子喜歡的歌,要他唱幾遍也不會膩。如果孩子一個人唱時,母親可以在旁邊打拍子,或者搖鈴增加韻律感。
手指的練習也相當地重要,在圖畫紙上畫出鋼琴板的樣子,然後放在地上或桌上,剛開始讓孩子用一隻手指去按每一個鍵,等到練習得差不多時,再讓孩子練習用五隻手指一起按。如果家裏有鋼琴或任何彈奏樂器的話,可以讓孩子盡早熟悉“兜、雷、咪”的音階。等到孩子對樂器或音樂感興趣時,就可以找個機會送孩子去學鋼琴了。
學習小提琴
小提琴一定要用手指按住弦才能發出正確的聲音,是比較困難的樂器,正因為如此,所以小提琴是培養正確樂感、分辨美妙聲音的最佳樂器,而且跟鋼琴一樣,可以使反射神經更發達。何時開始,因為一定要按住弦才能彈奏,對於手指還沒有什麼力氣的3、4歲孩子是沒有辦法做到的。在這個時期,隻要練習絕對樂感和手指的力量就可以了,最好到5、6歲時再練習小提琴。準備所有的孩子都有音樂素質,早期教育便是發揮孩子這個才能的方法,剛開始時,並不是逼孩子去學樂器,而是讓他多聽些好的曲子,帶他去看小提琴演奏,如果孩子可以對小提琴開始感興趣時,就代表樂感教育也開始了。
正確的樂感教育有以下五項:
1.早一點的時期。
2.好的環境。
3.正確的指導。
4.多一點的訓練良好的指導者。
實際上在讓孩子學習才藝之前,可以讓孩子多看一些一流演奏家的錄像帶,讓孩子感受音樂的美,或者讓孩子看到年齡相近的孩子演奏的情形。但孩子因為發育方式有個別的差異,並不是每個孩子到了5歲就可以開始學習音樂,如果孩子沒有辦法學習小提琴時,可以從其他較簡單的樂器開始。
演戲教室
演戲時,與很多的同伴一起站在舞台上,可以培養協調性,在這麼多角色當中,隻要有一個孩子扮演不好自己的角色,就無法繼續演,所以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好好地完成自己的角色,這也是培養觀察力、積極性、靈敏性與正確禮儀的一種才藝。
3歲開始,可以讓孩子去兒童劇團,因為那裏有各種發聲、唱歌、跳舞的練習,能配合孩子的身心發展程度,小孩子可以透過遊戲,開始培養協調性與創造性。準備演戲的基礎,可以通過扮家家學習,為了更有效果,媽媽可以製造玩扮家家的機會給孩子。例如:可怕的媽媽
媽媽買東西回來時,看見小華在家裏玩泥巴,把家裏弄得髒兮兮的,就很生氣地說:“小華,看你做了什麼好事!”啊!不得了了,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可以不讓小華被罵呢?
(小孩子此時一定會想辦法,如果想不出來時,可以再給他一次暗示。)
小華看著媽媽可怕的臉,害怕地小聲說:“我想在家裏種花,小華一個人在院子裏很可憐,我想把花花帶進家裏,讓我可以陪它。”可以告訴孩子類似這樣的故事,然後觀察孩子的反應,或許孩子會從小華和小花的友情故事開始,而媽媽也能同意小華的想法,一起在家裏種花。此時母親一定要很有感情地說出小華跟媽媽的台詞,讓孩子也能想象那個狀況,而扮演媽媽和小華的角色。
剛開始可能沒有辦法一口氣將故事編完,但是隻要有耐心地重複說給孩子聽,不知不覺就會講得很好。父親也請用以下方法跟孩子一起玩。
製作一架紙飛機,然後將故事的角色人物都貼上去,一起環遊世界,主角可以是女巫,也可以是會說人話的小狗。如果故事說到一半肚子餓的時候,還可以讓飛機停下來,大家先吃個飯再繼續說。如果吃飯時,也可以利用餐桌上的飯菜作為題材,再開始說故事的話,是相當棒的事。
孩子原本就不會區分現實與夢的不同,不管什麼時候都能融入故事的情節當中,此時千萬不要取笑孩子。
全家一起學大笑、大哭或者一起生氣試試看,這樣可以培養出觀察人的習慣,也可以學習爺爺奶奶說話、走路的樣子,模仿木頭或椅子則更能增添趣味。在孩子模仿的時候,父母絕對不要批評孩子的演技,不管他的演技再不自然,或者模仿得不好,一定要先誇讚他一番。
繪畫教室
畫圖時因為可以用眼睛確認一點一點完成的過程,所以可以培養完成一件事的持久力、耐力、觀察力、平穩感跟注意力。
當然如此對顏色或形狀的感覺也會變得比較敏銳,以早期教育而言,是相當有效果的方式。如前麵所說,紅色跟黃色可以發育大腦,其他顏色對早期教育也很有效果。小時候曾經上過繪畫教室的孩子,就算之後不曾再學習,對圖畫的欣賞跟興趣也會繼續下去,對將來想再畫圖時是非常有利的。
依孩子不同而有所差異,1歲後開始亂畫;到了兩歲時,就會開始對顏色跟形狀感興趣;3、4歲時會盡可能地將看到的東西描繪出來;等到5歲時就可以將自己想象的東西畫出來。雖然說5歲開始可以充分將畫圖的天分發揮出來,但如果以發育大腦的意義來說,最好從可以理解對方意思的兩歲開始比較好。
準備孩子會開始亂畫以後,就可以準備粗一點的蠟筆讓孩子盡情地畫。不管他畫什麼,可以一邊誇獎他、一邊問他:“這個是什麼?”孩子一定會很髙興地回答。最重要的是讓孩子自由地畫,不要教他該怎麼畫。然後跟孩子商量為畫取個名字,並貼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如果有認識的客人來家裏時,在孩子的麵前將畫拿給客人看,更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
另外一種遊戲方式,就是因為孩子對故事很有興趣,所以如果你畫出故事書的內容時,他會覺得很開心,或者是可以畫出母子一起去買東西的圖案告訴他:“這個是媽媽,這個人是你喲!”或者問孩子“買了什麼?”、“看到了誰?”等問題,並一邊畫圖編故事給孩子聽。等到畫過幾次之後,孩子就會模仿母親也開始畫圖說故事。從這個練習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和注意力。
等到練習幾次之後,就將在菜市場看到的蔬菜水果畫給孩子看,並塗上鮮豔的顏色,這對於認識顏色種類是相當重要的練習。去繪畫教室學畫畫,雖然可以讓孩子在畫畫技術上進步,但更重要的是能夠有回憶的經驗。而要畫得好的最佳途徑,則是將所看得到的東西盡可能地畫下來。
孩子到了4、5歲時,就可以將印象中最深刻的東西畫出來,這樣便可以開始堆積回憶,而回憶可以豐富人生,請鼓勵孩子將所想得到的事物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