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和表現能力用素描發展
在腦海中描繪出地圖
如果你曾經詢問過藝術家或音樂家等從事創作工作的人,一定會聽說在他們的腦海中常常會有各式各樣的情景存在,我們認為不重要或理所當然的事,藝術家卻會對此特別注意。
這也就是說創造力是在腦中貯存了一定的知識之後再表現出來,就好像在腦海中有許多地圖,需要時就可以很快地將所需的地圖找出來一樣。但是要怎樣去描繪這個地圖呢?最合適的方法就是素描。首先要從身邊的事物開始,例如到公園,可以看到樹木、蕩秋千或者滑滑梯等素描的題材,或者可以帶孩子到郊外走走,選擇更多的題材,如果能夠製定一個月要畫多少張畫的目標,那就更好了。
除了素描之外,還可以觀察花木、昆蟲或魚等大自然中的生態,也許可以養成孩子親近大自然的習性。萬一孩子對素描實在沒有興趣的話,母親可以畫給孩子看,因為孩子有模仿的本能,久而久之也會對畫圖感到興趣。
可以先準備一些畫圖的工具,例如色筆跟大小不同的紙張,讓孩子去選,孩子如果想畫大船或山時,就會選大張的圖畫紙;畫小花、小蟲時就會要小張的圖畫紙。而畫圖的方式就依孩子的習慣去做,不需要像大人一樣要畫得很仔細,顏色也不必太過講究,最重要的是孩子的畫圖方式能夠大膽。
玩泥巴也能培養孩子的繪圖天分
除了畫圖之外,也可以讓孩子玩泥巴,都市裏很難得有機會玩泥巴,現在的孩子已經習慣玩現成的玩具,而對從無到有的遊戲就沒有辦法適應。像這樣的遊戲可以發展孩子的創造能力,也就像是在腦中練習畫各式各樣的地圖一樣。
孩子也喜歡的重疊動作
人類在檢査事情的時候,通常都是將現在的立場跟過去比較,再做出結論,就好像將過去的圖跟現在的圖重疊在一起一樣。這樣的想法是在孩子進入社會前所必備的,所以現在就需要開始預做準備。讓孩子用魔術筆在透明的膠紙上畫圖,並不需要限定題材。例如孩子畫的是媽媽的臉,媽媽就可以在另外一張膠紙畫上背景,這個背景可以是常去買東西的街道或廚房等場所。將這兩張畫重疊,問孩子說:“媽媽在做什麼?”孩子會對自己畫的圖畫突然產生變化而感到驚訝。然後再重疊有顏色的膠紙,看到畫麵又有變化的孩子會感到非常地髙興。
另外,請準備公園、海、山、道路、雨、雪等背景的圖畫。膠紙最好準備紅、黃、藍三原色比較好。
重疊各式各樣的圖案,對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表現力非常有效。
在前麵介紹的素描方案內,在腦海中描繪出地圖主要是為了可以整理自己的想法,作詩也是一樣的,利用詩詞可以將自己所看到的風景、人物跟動物置換成詞彙,如果可以跟素描同時進行,那就更好了。3歲的孩子是不可能懂得什麼叫作詩的,剛開始一樣由母親先作詩念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詩詞中的韻律和表現方法。
不管是素描或者作詩,觀察的習慣很重要。通過觀察,可以實際感受到東西的顏色、形狀、大小、動作、數量及重量等變化。同時,自己也可以知道在感動什麼?如何地感動?母親在平時對什麼有所感動或者有興趣時,也要養成記錄的習慣。
詞彙的韻律引起孩子的興趣
詩詞有一定的韻律,孩子對反複的詞彙韻律會有很大的興趣。當孩子對某件事物感興趣時,可以請他對此做個詩句,剛開始當然不用講究韻律,隻要孩子將所看到事物的明白地說出來就可以了。
大聲地念出詩詞
好不容易做好的詞句,當然要大聲地朗誦一番。母親可以憑自己的感覺,在詞句上加上韻律朗讀一番,孩子就可以感受到原來語言還有韻律存在,也就能夠充分享受言語的快樂。
增加詞彙的數量
據說平均3歲的孩子,可記得約300個字,6歲記得2500個字。以單字的數量而言,3歲的孩子就已經有作詩的能力了,剛開始用注音符號告訴孩子,身邊的東西名稱有幾個單字。
第一階段最適宜的便是接龍遊戲,借著文字的接續動作,自然而然地使孩子的字彙的數量增加。
詩詞是有一定的規定,可以規定孩子用“五、五、五”的字數來創作,而且盡量使用動詞。例如:“大象大象啊,正在走路路,好大的大象。”就很不錯了。
如果孩子可以用“五、五、五”的規則來作詩的話,就表示他已經掌握言語的韻律,再來就可以向“五、七、五”挑戰。
媽媽如果也可以將生活中的事物做成詩詞,孩子就可以更容易了解了。例如,“可愛的妹妹,不小心弄倒牛奶,被媽媽罵了。”或“好吃的餅幹,一塊一塊掉下來,沒有辦法吃。”將身邊的事物作為題材,孩子也會感到很高興。
也可以玩猜字遊戲。例如問孩子“和冬天有關的單字是什麼?”孩子答對時,就好好地誇獎他。
通過繪圖遊戲可增加更多的單字數量
平均3歲的小孩,可以記得的單字數量約有300個,但是在這個時期的孩子應該可以記得更多的單字才對。事實上,一般孩子所記得的,大概有500到1000個字。通過繪圖遊戲可增加孩子更多的單字數量。
繪圖遊戲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隻是將動物或植物畫在同一張圖畫紙上。作法相當簡單,隻要將畫本、報紙、相片或者看過的雜誌照片剪貼下來就可以了。
這個遊戲除了可以增強認識的單字之外,還可以讓孩子知道每個東西都有名字。可能你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對幼兒來說,卻不一定會知道。如果孩子能在幼兒期就有這樣的概念,便代表早期教育的成功。
3個人有幾雙眼睛?
“一乘一等於一,一乘二等於二,一乘三等於三……九乘九等於八十一”,一般孩子到了小學就會開始學習“九九乘法”,因此如果孩子比較擅長於背誦,就可以從3到4歲時開始讓他背“九九乘法表”,因為“九九乘法表”有韻律,可以引起孩子的興趣,對孩子而言,應該可以背得下來。
但是讓孩子背“九九乘法表”,並不一定要讓他了解乘法的原理,這些問題留著讓孩子上小學時再學就可以了。
人有兩隻眼睛,如果有兩個人時,有多少雙眼睛呢?可能這樣的問題很不自然的,但是對孩子而言,這樣的問題是最容易懂的乘法原理。
在卡片上畫上一個人,分別畫5張卡片。拿一張卡片讓孩子看,問他:“有幾個眼睛?”讓他看兩張,並問:“這次有幾個眼睛?”讓他看3張之後問:“3個人有幾個眼睛?”這樣反複地詢問之後,慢慢地再引用到其他地方,例如香蕉、蠟筆等東西,這樣孩子才不容易感到厭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