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肘後尺神經增粗,質地變硬,叩擊或觸壓時引起手尺側的放射痛或電擊感。
(4)肘關節屈伸時伴有尺神經向前與向後的滑移。
(5)因職業需要肘部長期做反複屈伸活動,或需要經常保持屈肘位(甚至同時肘後內側受壓);或有夜間長時間屈肘睡眠的習慣。
(6)既往肘部有創傷史、骨折史或關節脫位史。
(7)X線檢查顯示肘部有陳舊性骨折或骨折畸形愈合(例如陳舊性肱骨內上髁骨折或肱骨髁上骨折畸形愈合並肘外翻),或肘關節創傷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或有突向肘管的骨贅,或有骨化性肌炎。
5.可以排除有類似臨床表現的其他疾病,例如頸椎病、胸廓出口綜合征、腕尺管綜合征、脊髓空洞症、運動神經元病等。
R?治療程序
1.一般處理?適用於有輕度臨床表現者(例如僅有輕度的感覺功能障礙和手外在肌功能障礙)、不能耐受手術者。
(1)局部製動:在肘部後側使用夾板或石膏托,將肘關節固定於屈肘60°以下位置,連續應用3周。有夜間長時間屈肘睡眠習慣者僅夜間使用,可連續應用6個月。
(2)理療:可用紅外線或中頻脈衝電療等。
(3)對因職業或睡眠習慣引起者,進行保健知識的宣傳教育,建議改變工作習慣或工種,改變睡眠習慣。
2.藥物處理?消炎止痛,促進神經功能恢複。
3.手術治療?包括以下四個主要步驟。
(1)肘管切開和探查術:包括:①切斷肘管表麵的纖維性筋膜組織;②探查肘管四壁和內容物,有無變異或異常結構;③確定造成尺神經卡壓的因素;④探查尺神經的病理改變。
(2)卡壓因素清除術:按卡壓因素的不同予以不同術式。主要有:①腫瘤或囊腫切除術,適用於尺神經鄰近有和神經卡壓有關的腫瘤或囊腫者;②迷走血管切斷術,適用於尺神經表麵有迷走血管騎跨致卡壓者;③纖維索帶切斷術,適用於尺神經表麵有和神經卡壓有關的纖維索帶者。
(3)神經鬆解、減壓術:根據探查所見神經的病理改變,選擇不同術式(詳見“十五、腕管綜合征”)。
(4)尺神經前置術:根據前置後尺神經的位置,有3種術式:皮下前置術、肌內前置術、肌下前置術。三者各有優缺點,手術者可根據個人習慣而選擇之。
R?處方
處方1?適用於有輕度臨床表現者、不能耐受手術者:
2.5?%醋酸潑尼鬆龍?0.5ml?肘管內注射
0.5?%~1%普魯卡因?1.5ml qw
處方2?適用於有輕度臨床表現者、不能耐受手術者,及手術後治療。藥名及用法詳見“十四、胸廓出口綜合征”的處方2。
R?警示
1.肘管內注射的療程、注意事項和禁忌證?詳見“十四、胸廓出口綜合征”。
2.手術治療適應證
(1)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複發者。
(2)尺神經支配的手內在肌發生萎縮或(和)手外在肌的肌力明顯減弱者。
(3)尺神經支配區麻木、疼痛嚴重,檢查感覺功能有明顯異常者。
(4)肘後內側尺神經旁有腫塊者。
(5)電生理學檢查結果提示尺神經肘部節段有顯著損害者。
(6)X線片等輔助檢查顯示肘部有和神經卡壓有關的骨性異常者。
3.手術時機
(1)經1~2個療程(約1.5~3個月)非手術治療無效時應手術治療。因屈肘睡眠習慣引起者采用非手術治療的觀察時間可適當延長至6個月。
(2)有明顯的臨床表現者一經確診應及時手術治療。
4.手術注意事項
(1)在切開肘管時應避免誤傷尺神經。
(2)為便於尺神經前置,可切斷尺神經關節支,但應避免切斷尺側腕屈肌肌支,必要時可行幹支分離。
(3)為避免尺神經前置後出現新的卡壓,術中應:①切除部分肱骨內上髁近側的上臂內側肌間隔至尺神經由前向後穿出處(約5~8cm);②充分切開尺側腕屈肌肱骨頭和尺骨頭間的腱膜;③神經前置後檢查尺神經行徑上有無銳性成角存在,將所有限製神經前置的纖維結構予以切斷。
(4)有些病例可有一個以上的卡壓因素,應全麵、仔細探查,避免遺漏。
十七、旋後肌綜合征
旋後肌綜合征是指前臂背側骨間神經(又稱作橈神經深支、骨間後神經,其成分絕大多數為運動神經纖維)在旋後肌腱弓附近受到卡壓,引起以其支配的前臂伸肌群功能障礙為表現的一組症狀和體征。又稱為旋後肌管綜合征、前臂背側骨間神經卡壓綜合征、橈神經深支麻痹等。
R?診斷要點
1.症狀
(1)拇指和其他四指伸直無力或不能。患者常訴通過屈手腕可使手指伸直改善。
(2)肘部外側疼痛,常為休息痛與夜間痛,可有向前臂遠端和肩部的放射痛。
2.體征
(1)畸形:拇下垂、指下垂。
(2)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前臂伸肌群萎縮,拇指主動橈側外展、拇指掌指關節和指間關節伸直受限,第二至第五掌指關節主動伸直受限,腕背伸時伴橈偏。旋後肌、指總伸肌、小指固有伸肌、尺側腕伸肌、拇長展肌、拇長伸肌、拇短伸肌、示指固有伸肌的肌張力降低,肌力減弱。
(3)壓痛:在肱骨外上髁下方2~4cm處常有局限性壓痛(外上髁處可同時有壓痛)。注意該體征應兩側對比。
(4)特殊檢查中一項或多項陽性:包括:前臂抗阻力旋後可誘發疼痛、抗阻力伸中指可誘發疼痛、神經幹叩擊試驗(Tinel征)等。
3.輔助檢查?電生理學檢查結果提示前臂背側骨間神經有損害。但應注意,若檢查結果正常,亦不能作為否定本綜合征診斷的依據。
4.其他?若有以下一項者則有助於診斷本綜合征:
(1)肘部外側有腫塊,叩擊或觸壓腫塊可誘發局部疼痛和(或)放射痛。
(2)因職業(例如手工業工人、電腦鍵盤操作者、某些運動員)需要腕伸肌和旋後肌過度使用。
(3)肘內翻畸形。
(4)X線檢查顯示肘部外側有陳舊性創傷或骨折畸形愈合(例如陳舊性橈骨頭脫位,橈骨頭或橈骨頸骨折畸形愈合),或肘關節創傷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骨性關節炎,或有突向前臂背側骨間神經的骨贅等。
5.可以排除有類似臨床表現的其他疾病?例如上臂橈神經卡壓症、頸椎病、肱骨外上髁炎、自發性拇長伸肌腱斷裂等。
R?治療程序
1.一般處理?適用於病程短而無明顯功能障礙者、不能耐受手術者。
(1)局部製動:在肘後部使用夾板或石膏托等將肘關節固定於屈曲60°位、前臂於旋後位3周。
(2)理療:可用紅外線或中頻脈衝電療等,每日1~2次。
(3)對因職業引起者,進行有關保健知識的宣傳教育,建議改變工作習慣或工種。
2.藥物處理?消炎止痛,促進神經功能恢複。
3.手術治療?包括以下主要步驟:
(1)神經探查術:包括:①探查橈側腕短伸肌、旋後肌腱弓、旋後肌管及其出口有無變異或異常;②探查肱骨小頭、肱橈關節、橈骨頭與頸、環狀韌帶等和前臂背側骨間神經的關係、神經徑路上有無其他異常結構;③確定造成神經卡壓的因素;④探查神經的病理改變。
(2)卡壓因素清除術:按卡壓因素的不同予以不同術式。主要有:①橈骨頭切除術,適用於橈骨頭脫位者、橈骨頭或橈骨頸骨折畸形愈合者;②腫瘤或囊腫切除術,適用於前臂背側骨間神經鄰近有腫瘤或囊腫者;③旋後肌腱弓切斷術,適用於旋後肌腱弓增生肥厚者;④異常結構切斷術或切除術,適用於神經表麵有騎跨的迷走血管或異常腱束或纖維索帶者。
(3)神經鬆解和減壓術:根據上述探查所見神經的病理改變,可選擇下列術式之一:神經外鬆解術、神經減壓術、神經內鬆解術或神經束膜切開減壓術(詳見“十五、腕管綜合征”)。
(4)神經端端縫合術或神經移植術:適用於神經受壓極嚴重者,即神經段顯著變細或變薄,行鬆解和減壓術時見神經組織變性壞死或瘢痕化,術中電生理學檢查結果提示該神經段無傳導功能者。應將受壓段切除,做神經端端縫合術;神經缺損較長時做神經移植術。
R?處方
處方1?適用於病程短而無明顯功能障礙者、不能耐受手術者:
2.5?%醋酸潑尼鬆龍?0.5ml肘部外側壓痛點
0.5?%~1%普魯卡因?1.5ml注射 qw
處方2?適用於病程短而無明顯功能障礙者,不能耐受手術者,及手術後的治療。藥名及用法詳見“十四、胸廓出口綜合征”的處方2。
R?警示
1.肘部外側壓痛點注射的療程、注意事項、禁忌證等?詳見“十四、胸廓出口綜合征”。
2.手術治療的適應證
(1)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複發者。
(2)前臂背側骨間神經支配的肌肉明顯萎縮或(和)肌力明顯減弱者。
(3)前臂背側骨間神經旁有腫塊者。
(4)電生理學檢查結果提示前臂背側骨間神經有顯著損害者。
(5)X線片等輔助檢查顯示肘部外側有和前臂背側骨間神經卡壓有關的骨、關節異常者。
3.手術時機
(1)經1~2個療程(約1.5~3個月)非手術治療無效時應手術治療。
(2)有明顯的臨床表現者,一經確診,應及時手術。
4.手術注意事項
(1)切開旋後肌管時應保護前臂背側骨間神經,避免誤傷。
(2)有些病例可有一個以上卡壓因素,應仔細探查,避免遺漏。
十八、梨狀肌綜合征
梨狀肌綜合征是指坐骨神經在經過臀部梨狀肌處受到卡壓或慢性損傷,在其支配區出現的一組症狀和體征。
R?診斷要點
1.症狀
(1)臀中部疼痛,並向大腿後側、小腿後側或(和)外側及足部放射,伴有麻木或其他知覺異常,部分伴有間歇性跛行。
(2)踝和足活動乏力。
2.體征
(1)畸形:可有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畸形:足下垂、足內翻、足外翻、爪形趾、跛行足等。
(2)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大腿後側肌、小腿肌和足內在肌萎縮,肌張力降低,肌力減弱。膝關節主動屈曲、距小腿關節(踝關節)主動背屈和蹠屈、足趾主動背屈和蹠屈、足內翻和外翻等部分或全部受限。
(3)不同程度的感覺功能障礙:小腿後側或(和)外側及足部感覺減退或消失或過敏。
(4)壓痛和包塊:在臀中部梨狀肌部位有壓痛與放射痛,有時可捫及條索狀或塊狀包塊。
(5)特殊檢查中一項或多項陽性:包括神經幹叩擊試驗(Tinel征)、直腿抬高試驗、梨狀肌緊張試驗。
3.輔助檢查?電生理學檢查結果提示坐骨神經臀部節段有損害。
4.其他?若有以下一項者則有助於診斷本綜合征:
(1)在臀部梨狀肌或其鄰近部位有腫塊,叩擊或觸壓腫塊可誘發局部疼痛和(或)放射痛。
(2)X線檢查顯示髖臼後壁骨折畸形愈合,或有向內側移位的骨塊。
(3)既往臀部有創傷史或骨折史或關節脫位史。
(4)X線檢查顯示骶髂關節有病變。
(5)B超檢查提示梨狀肌有異常。
5.可以排除有類似臨床表現的其他疾病?例如腰椎管狹窄症、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內腫瘤、高位坐骨神經鞘膜瘤等。
R?治療程序
1.一般處理?適用於病程短而無明顯功能障礙者、不能耐受手術者。
(1)限製患側臀部和下肢的活動。
(2)局部保暖,防止受寒濕。
(3)改變習慣,避免因長時間坐凳加重局部壓迫神經。
(4)理療,可用紅外線或(和)中頻脈衝電療等。
2.藥物處理?消炎止痛、防治粘連、促進神經功能恢複。
3.手術治療?包括以下3個主要步驟:
(1)臀部坐骨神經探查術:包括:①探查坐骨神經盆腔出口處至坐骨結節範圍內,坐骨神經和梨狀肌及其他毗鄰結構的關係,有無變異或異常結構;②確定造成神經卡壓的因素;③探查神經的病理改變。
(2)卡壓因素清除術:按卡壓因素的不同予以不同術式,主要有:①腫瘤或囊腫切除術,適用於坐骨神經鄰近有腫瘤或囊腫者;②梨狀肌部分切斷術,適用於梨狀肌增生、肥厚或纖維化者、坐骨神經穿過變異的梨狀肌者;③髖臼骨折複位內固定術或骨折塊切除術,適用於髖臼後壁骨折時有向內側移位的骨折塊者,若骨折塊小,切除後不影響髖關節穩定,則行切除術,否則應做骨折塊複位內固定術;④異常結構切斷術或切除術,適用於神經表麵有騎跨的迷走血管或纖維索帶者;⑤坐骨神經盆腔出口擴大術,適用於坐骨神經盆腔出口狹窄、1個手指無法順利通過者。
(3)神經鬆解和減壓術:根據探查所見神經的病理改變,選擇下列術式之一:神經外鬆解術、神經減壓術、神經內鬆解術、神經束膜切開減壓術(選擇原則詳見“十五、腕管綜合征”)。
R?處方
處方1?適用於病程短而無明顯功能障礙者、不能耐受手術者:
2.5?%醋酸潑尼鬆龍?0.5~1ml臀部壓痛點注射
0.5?%~1%普魯卡因?1.5~3ml qw
處方2?適用於病程短而無明顯功能障礙者、不能耐受手術者,及手術後的治療。藥名及用法詳見“十四、胸廓出口綜合征”的處方2。
R?警示
1.臀部壓痛點注射的療程、注意事項、禁忌證等?詳見“十四、胸廓出口綜合征”。
2.手術治療的適應證
(1)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複發者。
(2)大腿後側肌肉和(或)小腿肌肉明顯萎縮、肌力明顯減弱者。
(3)小腿外側、後側及足部麻痛嚴重,檢查感覺功能明顯異常者。
(4)坐骨神經旁有腫塊者。
(5)電生理學檢查結果提示臀部坐骨神經有顯著損害者。
(6)X線片等輔助檢查顯示有和坐骨神經盆腔出口處卡壓有關的骨、關節或軟組織異常。
3.手術時機
(1)經1~2個療程(1.5~3個月)非手術治療無效時應手術治療。
(2)有明顯的臨床表現者,一經確診,應及時手術。
4.手術注意事項
(1)避免誤傷坐骨神經及其滋養血管。
(2)避免誤傷臀下或臀上動脈。
(3)有些病例可有一個以上的卡壓因素,應仔細探查,避免遺漏。
(宋知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