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 肌腱和周圍神經損傷2(1 / 3)

R?警示

1.利用肌腱移位術重建拇指對掌功能注意事項

(1)移位肌腱的方向(即其穿行的皮下“隧道”的方向)應盡量和拇短展肌方向一致,即朝著拇指掌指關節橈側的方向。

(2)移位肌腱的止點:移位肌腱遠端應先和拇短展肌腱縫合,在拇指指間關節伸直位時再縫合到拇長伸肌腱之尺側。

(3)術中應檢查移位肌腱的方向、止點和張力是否合適。即在屈腕位,先將移位肌腱和拇短展肌腱縫合2針,然後伸腕,若方向、止點和張力合適,拇指應呈現掌側外展位,否則即方向、止點和張力不合適,需重新調整。

(4)掌長肌腱移位時,需連帶部分掌腱膜一並切取、遊離至腕管的近端。

(5)環指的指淺屈肌腱移位時,需先將肌腱遊離至前臂遠端後再移位,而不能僅遊離至腕管的遠端在掌部移位。

(6)橈側腕屈肌腱或尺側腕屈肌腱移位時,由於肌腱較短,需要用拇短伸肌腱作為牽引腱。

(7)術畢采用石膏托將腕關節製動於腕掌屈30°、拇指掌側外展位,固定3~4周。

2.利用掌骨間植骨術重建拇指對掌功能的注意事項?植骨塊兩端需修剪成榫頭狀,以便插入第一、二掌骨相對麵的骨孔內。該骨孔應位於兩掌骨的近中1/3處,且略偏掌側,使植骨後拇指處於掌側外展位。術畢采用石膏托將腕關節製動於功能位、拇指掌側外展位,固定期限至骨愈合(8~10周)。

3.有“虎口”攣縮者,在做拇指對掌功能重建術前應先做或同時做“虎口”成形術。其術式有Z字形成形術、遊離皮片移植術、局部皮瓣(帶或不帶血管蒂)轉移術、遠處皮瓣轉移術、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術等多種。應根據“虎口”攣縮程度、局部皮膚和軟組織的條件、供區和受區的血管條件、患者的年齡與要求等來選擇。

4.其餘詳見“七、橈神經損傷”。

九、尺神經損傷

尺神經損傷是指任何創傷導致的尺神經傳導功能障礙,是常見的周圍神經損傷。

R?診斷要點

1.病史?常有以下一項:

(1)患肢尺神經行徑附近的開放性損傷史或其他創傷史。

(2)患肢有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內髁骨折、前臂骨折、腕部骨折等病史。

2.症狀

(1)腕屈曲、環指和小指屈曲無力,環指、小指完全伸直困難,手指完成精細動作困難。

(2)手掌麵尺側半和尺側一個半手指掌麵的皮膚知覺遲鈍、麻木或疼痛,手指發涼。

3.體征

(1)病程長者有環指和小指(部分病例還有中指和示指)的爪形指畸形。

(2)小魚際肌、骨間肌萎縮。環指和小指的遠側指間關節屈曲、拇指的內收、其餘4指的內收和外展等主動活動受限或不能。拇、小兩指的指腹不能對捏或對捏後不能成菱形,腕屈曲伴橈偏。相應的尺側腕屈肌、環指和小指的指深屈肌、小指展肌、骨間肌、拇收肌等的肌張力降低、肌力減弱或喪失。

(3)手掌尺側半的掌麵和背麵、尺側一個半手指,特別是小指遠側兩節半的皮膚感覺減退、消失或過敏,部分病例有燒傷或凍傷瘢痕。

(4)上述區域皮膚有自主神經功能障礙。

(5)神經幹叩擊試驗(Tinel征)、拇指夾物試驗(Froment征)、手指夾紙試驗等陽性。

4.輔助檢查

(1)電生理學檢查(肌電圖和神經傳導速度等)結果提示有尺神經損傷。

(2)部分病例X線平片等檢查顯示尺神經行徑附近有骨折或關節脫位,或其他骨性異常。

5.排除有類似臨床表現的其他疾病,例如臂叢神經損傷、頸椎病、脊髓空洞症、運動神經元病、腦癱後遺症、脊髓灰質炎後遺症、麻風、癔病性癱瘓等。

R?治療程序和處方

1.一般處理和藥物處理?詳見“七、橈神經損傷”。

2.手術治療?神經手術詳見“七、橈神經損傷”。

功能重建術:適用於嚴重、廣泛而無法修複的,或修複後1~2年仍無功能恢複的,或傷後2年以上的尺神經損傷。手術目的是矯正爪形指畸形、重建骨間肌屈第二至第五掌指關節、伸指間關節的功能。方法為肌腱移位術。術式有:

(1)以指淺屈肌為動力肌:①若環指的指深屈肌功能正常,選用環指的指淺屈肌(若示指和中指也有爪形指,則需再選用中指的指淺屈肌);②若環指的指深屈肌肌力不足4級,則選用中指的指淺屈肌(若示指和中指也有爪形指,則需再選用示指的指淺屈肌)。

(2)以橈側腕短伸肌為動力肌:適用於指淺屈肌肌力不足4級者、各種原因導致不能利用指淺屈肌作動力肌者。

R?警示

1.肌腱移位術的注意事項

(1)利用指淺屈肌腱移位者,每一肌腱需縱向分成兩股,環指者(或中指者)移位至環指與小指,中指者(或示指者)移位至示、中指。

(2)每一腱條需通過各指橈側的蚓狀肌管。在腕關節功能位、掌指關節屈曲、指間關節伸直位時,各腱條和伸指肌腱帽橈側的側腱束縫合。並由助手維持該體位直至術畢石膏固定定型。

(3)利用橈側腕短伸肌者,由於肌腱較短,需另外切取2條或4條伸趾肌腱作為牽引腱,從手背經蚓狀肌管後和伸指肌腱帽的側腱束縫合。縫合時的體位及術畢石膏固定同上。

2.餘詳見“七、橈神經損傷”。

十、腋神經損傷

腋神經損傷是指任何創傷導致的腋神經傳導功能障礙,臨床上少見。

R?診斷要點

1.病史?常有以下一項:

(1)患肢腋神經行徑附近有開放性損傷史、手術史、肩後部撞擊傷或打擊傷史。

(2)患肢有肩關節前脫位或後脫位、肱骨外科頸骨折、肩胛骨骨折等病史。

2.症狀

(1)上肢外展和高舉無力或不能。

(2)肩部皮膚知覺遲鈍、麻木。

3.體征

(1)三角肌萎縮,肌張力降低,肌力減弱或喪失。肩關節主動外展受限或不能。

(2)肩部三角肌區皮膚感覺減退、消失或過敏。

(3)神經幹叩擊試驗(Tinel征)陽性。

(4)病程長者有麻痹性肩關節半脫位。

4.輔助檢查

(1)電生理學檢查(肌電圖和神經傳導速度等)結果提示有腋神經損傷。

(2)X線平片等檢查顯示腋神經行徑附近有骨折或關節脫位,或其他骨性異常。

5.排除有類似臨床表現的其他疾病,例如臂叢神經損傷、脊髓空洞症、運動神經元病、腦癱後遺症、脊髓灰質炎後遺症、頸椎病、麻風、癔病性癱瘓。

R?治療程序和處方

1.一般處理和藥物處理?詳見“七、橈神經損傷”。

2.手術治療?神經手術詳見“七、橈神經損傷”。

功能重建術:適用於嚴重而無法修複者、修複後1~2年仍無功能恢複者、傷後病程達2年以上者。手術目的是重建肩外展功能,術式為斜方肌移位術。

R?警示

1.斜方肌移位術注意事項

(1)遊離斜方肌前應先在肩胛岡外側端截骨,使肩峰連同斜方肌一並遊離。

(2)鎖骨外側端應截除2cm左右,但勿損傷喙鎖韌帶。

(3)斜方肌移位固定時,需將肩關節外展90°,助手需將該體位保持至手術結束肩外展石膏固定定型為止。

2.餘詳見“七、橈神經損傷”。

十一、肌皮神經損傷

肌皮神經損傷是指任何創傷導致的肌皮神經傳導功能障礙,臨床上單獨損傷者十分少見。

R?診斷要點

1.病史?常有以下一項:

(1)患肢肌皮神經行徑附近有開放性損傷史、手術史或其他創傷史。

(2)患肢有肩關節前脫位、肱骨外科頸骨折等病史。

2.症狀

(1)上肢屈肘力減弱。

(2)前臂外側皮膚知覺異常。

3.體征

(1)上臂屈肌萎縮、肱二頭肌張力降低、肌力減弱或喪失。

(2)前臂外側皮膚感覺減退、消失或過敏。

(3)神經幹叩擊試驗(Tinel征)陽性。

4.輔助檢查

(1)電生理學檢查(肌電圖和神經傳導速度等)結果提示有肌皮神經損傷。

(2)X線平片等檢查顯示肌皮神經行徑附近有骨折或關節脫位,或其他骨性異常。

5.排除有類似臨床表現的其他疾病,例如臂叢神經損傷、脊髓空洞症、運動神經元病、腦癱後遺症、脊髓灰質炎後遺症、頸椎病、麻風、癔病性癱瘓。

R?治療程序和處方

1.一般處理和藥物處理?詳見“七、橈神經損傷”。

2.手術治療?神經手術詳見“七、橈神經損傷”。

R?警示

1.肘關節的屈肌包括肌皮神經支配的肱二頭肌和肱肌及橈神經支配的肱橈肌。因此單純肌皮神經損傷時,仍能主動屈曲肘關節(但力量較弱,且屈曲不充分)。臨床診斷時應進一步檢查肱二頭肌的肌力和前臂外側皮膚的感覺,絕不要因其能主動屈肘而否定肌皮神經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