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診斷要點
根據肘關節反複脫位的病史、體征和X線表現,診斷容易。
R?治療程序
通常需手術治療,增強關節的穩定性。
1.肱二頭肌移位術和冠狀突骨擋術?適用於尺骨冠狀突失用的患者。
2.內上髁移位和內側副韌帶重建?適用於內側副韌帶鬆弛的患者。
R?警示
①肘關節脫位患者應仔細檢查軟組織腫脹情況,橈動脈搏動和皮膚感覺。避免血管、神經損傷和筋膜間隙綜合征的漏診。②肘關節前脫位雖非常少見,但該損傷外力較劇烈,軟組織損傷較重,合並血管、神經損傷的機會增多。
十一、橈骨頭半脫位
R?診斷要點
①當肘關節伸直,在前臂旋前狀態下突然受到一縱向的牽拉力量時,很容易使兒童尤其是4歲以下兒童發生橈骨頭半脫位。②兒童上肢受牽拉後突然疼痛哭泣,患肢拒絕活動。③前臂旋轉活動受限,橈骨頭部壓痛。④X線檢查可無異常。
R?治療程序
1.手法複位?很容易成功,複位方法同橈骨頭脫位,複位後用三角巾懸吊製動數日。
2.手術治療?切開環狀韌帶,橈骨頭複位後再行修複。
R?警示
橈骨頭半脫位患兒應詢問有無牽拉病史,仔細查體,避免單純依賴讀片引起漏診。
十二、橈骨頭脫位
R?診斷要點
①橈骨頭單獨脫位極少見,可能是前臂強力旋前力量造成橈骨頭向前脫位。②肘關節疼痛,橈骨頭明顯壓痛。③肘關節活動受限,尤其是前臂旋轉動作受限。④肘關節X線檢查可確診。X線檢查應包括尺橈骨全長,要排除合並尺骨骨折(Monteggia骨折)。
R?治療程序
通常在麻醉下手法複位即可成功。複位時,逐漸屈肘至90°,前臂旋後,在移位的橈骨頭部直接加壓,即可複位。屈肘90°,前臂旋後位背側石膏托固定,3周後去除石膏開始功能鍛煉。
十三、月骨脫位及月骨周圍脫位
月骨脫位及月骨周圍脫位占腕部損傷的10%,發生機製是使腕過伸、尺偏及腕中部旋轉的暴力所致。
R?診斷要點
1.體征?局部腫脹、壓痛、活動受限。
2.壓迫神經症狀?月骨可壓迫正中神經並出現相應症狀。
3.月骨脫位?跌倒時腕極度背屈,月骨被頭狀骨和橈骨擠向掌側脫位,側位片頭狀骨與橈骨關節麵接觸,月骨移到橈骨關節麵前緣呈傾倒的茶杯狀,正位片頭狀骨和月骨影重疊。
4.月骨周圍脫位?較常見。側位片易看出,頭狀骨在月骨背側,橈月位置關係無變化,舟狀骨近端向背側旋轉。正位片中近、遠排腕骨有重疊。
5.經舟狀骨骨折的月骨周圍脫位?舟狀骨腰部骨折,遠端隨頭狀骨向背側移位。
R?治療程序
1.一般處理?月骨周圍脫位急性期易手法複位。臂叢麻醉後持續牽引5~10min,透視下先使腕背屈,繼而漸掌屈,同時固定住月骨,使頭狀骨回到月骨窩內,持續牽引,手旋前。若月骨脫位,術者用拇指向後用力推月骨即可複位,但不可使腕背伸。腕中立位石膏托固定3~4周。
2.手術治療
(1)克氏針經皮固定:若手法複位後仍不穩定,可於透視下經鼻煙壺部細克氏針固定舟狀骨和頭狀骨,或舟狀骨和月骨。石膏托固定1周後改管形固定8周。
(2)切開複位:若手法複位失敗,可切開複位。
(3)切開複位內固定:伴舟狀骨骨折患者可同時植骨。
(4)關節融合術:適用於陳舊性骨折。
R?警示
月骨脫位及月骨周圍脫位應盡早確診,爭取3d內複位,傷後超過1周,閉合複位很難成功。
十四、髖關節後脫位
R?診斷要點
①明顯外傷史,通常是下肢屈髖、屈膝位,膝部遭受來自前方的撞擊暴力所致。②典型的畸形,如患肢短縮,髖關節處於屈曲、內收、內旋位。③臀部可能觸及向後脫位的股骨頭。④髖關節正、側位X線片可確診,斜位片有助於發現髖臼骨折。⑤排除可能合並的坐骨神經損傷。
R?治療程序
爭取最短時間內複位,最好不超過8h,減少後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發生率。
1.一般處理?在全麻或腰麻下試行複位。
(1)複位方法:患者仰臥地板,助手固定骨盆(兩側髂前上脊),術者順畸形方向沿股骨縱軸牽引,逐漸屈髖、屈膝至90°,繼續牽引同時做輕度髖內旋和外旋動作即可複位。
(2)複位成功的判斷:複位成功後,可慢慢屈曲髖關節至90°,若此過程中髖關節再次脫位或半脫位,表示複位不穩定。若複位後的正位X線片髖關節間隙較健側增寬,表示關節內有骨折片或軟組織嵌入,複位不完全。
(3)固定:髖關節伸直位皮膚牽引,或髖人字形石膏固定。4周後去除固定,鼓勵髖關節活動,2個月後開始負重。
2.手術治療
(1)閉合複位失敗或複位後不穩定或複位不完全,應切開複位。
(2)後脫位伴髖臼大塊骨折移位或不穩定骨折,尤其是髖臼頂負重部的大塊骨折,應切開複位內固定。
(3)股骨頭骨折複位不滿意。
十五、髖關節前脫位
R?診斷要點
1.明顯外傷史,股骨受到強烈的外展、外旋暴力。
2.典型的畸形:①閉孔前脫位:髖關節外展、外旋、屈曲畸形;②恥骨前脫位:髖關節外展、外旋、伸直畸形,在腹股溝部可摸到股骨頭;③髂骨前脫位:髖關節外展、外旋、伸直畸形,在髂前上脊附近可摸到股骨頭。
3.髖關節疼痛,活動受限。
4.髖關節X線可確定診斷。
R?治療程序
治療原則基本和髖關節後脫位相同。在閉合複位的最後階段,應做輕柔的內旋動作,即可複位。
十六、髖關節中央型骨折脫位
R?診斷要點
①患肢輕度短縮。②髖周肌肉明顯痙攣,髖關節活動嚴重受限。③骨盆正位,髖關節正、側、斜位。④注意合並損傷,如盆腔出血、休克。
R?治療程序
1.一般處理
(1)中央型脫位伴髖臼內側壁骨折:采用脛骨結節和股骨大轉子合力牽引,時間不少於8周。3個月內禁止負重,早期關節功能鍛煉。
(2)中央型脫位伴嚴重的髖臼粉碎骨折,可采用骨骼牽引下早期髖關節功能鍛煉。
2.手術治療?中央型脫位伴髖臼頂大塊骨折需切開複位內固定。
十七、陳舊性髖關節脫位
R?診斷要點
根據病史、體征、X線表現診斷並不困難。
R?治療程序
陳舊性髖關節脫位的情況比較複雜,應視具體情況處理。
1.一般處理?對脫位2~3個月者,手法複位仍有可能。可先行骨骼牽引1~2周,然後使用中西醫結合緩慢的鬆解手法試行整複,不能暴力整複。
2.手術治療
(1)脫位時間長,關節損壞嚴重的勞動者,考慮做股骨轉子下截骨術或髖關節融合。
(2)部分老年患者可考慮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3)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創傷性關節炎,予相應手術治療。
R?警示
①髖關節脫位合並同側股骨幹骨折並不少見,由於股骨幹骨折掩蓋了典型的髖關節後脫位畸形,後者的漏診率高達50%~60%,故應提高警惕。②髖關節脫位及骨折脫位可導致許多後遺症,主要有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創傷性關節炎、異位骨化等。所以應進行較長時間的隨訪。
十八、膝關節脫位
這是一種嚴重而少見的損傷,需做緊急處理。
R?診斷要點
1.明顯的外傷史。
2.膝部疼痛、腫脹、明顯畸形,脛骨上端向前、向後或側方移位。
3.存在異常活動,前脫位可過伸,側方脫位可有異常的側方活動。
4.合並損傷。
(1)最嚴重的是血管損傷,應密切觀察肢體的缺血狀況,足背動脈的搏動。
(2)腓總神經損傷。
(3)脛骨隆起或脛骨結節骨折。
(4)關節囊、側副韌帶、交叉韌帶或半月板損傷。
5.膝關節正、側位X線片及MRI可確診。
R?治療程序
1.一般處理
(1)複位:
1)前脫位:助手握住患肢小腿做縱向牽引,術者將股骨遠端向上提升即可複位。
2)後脫位:助手握住患肢大腿做縱向牽引,術者將脛骨近端向上提升即可複位。
3)側方脫位或旋轉脫位:助手握住患肢大腿做縱向牽引,術者握住脛骨近端做逆移位方向整複。
(2)製動和功能鍛煉:複位成功,膝關節屈曲30°位長腿石膏固定。足背石膏開窗以便觀察血循環。早期股四頭肌鍛煉,6~8周去除石膏,做膝關節屈伸鍛煉。
(3)神經功能觀察:因多數神經損傷為牽拉損傷,隻需關節整複後觀察。
2.手術治療
(1)血管損傷:足背動脈搏動消失,應立即在麻醉狀態下整複脫位的膝關節,若血供仍不恢複,應立即手術探查,爭取在6~8h內血管再通。
(2)韌帶損傷:若膝關節脫位需手術者,應考慮修複主要韌帶。
(3)半月板成形。
R?警示
主張早期手術治療。手術可以探查血管、神經,修複韌帶、關節囊,探查半月板,清除關節內骨軟骨碎片,處理脛骨平台骨折,因而大大減少晚期膝關節不穩。
十九、外傷性髕骨脫位
R?診斷要點
①膝關節血腫,活動受限。②髕骨內側緣明顯壓痛。③Fairbank試驗陽性,即檢查者用手向外推擠髕骨,患者表現出恐懼感。④若髕骨尚未複位則表現出明顯畸形。⑤X線檢查排除股骨外髁骨折、髕骨內側緣骨折、髕骨骨軟骨骨折。需攝膝關節正位、側位、屈膝30°側位、屈膝45°髕骨切線位X線片。
R?治療程序
1.一般處理?若脫位已自行複位,予膝關節伸直位石膏固定6~8周,未複位者,可手法複位後石膏固定。
2.手術治療?適用於:
(1)伴有骨折,例如髕骨骨折、股骨髁骨折等。
(2)髕骨旋轉脫位。
R?警示
外傷性髕骨脫位手術中應清除關節內碎骨片或軟骨片。早期修複髕骨內側撕裂的軟組織,股內側肌推進與股四頭肌擴張部加固縫合,增強髕骨內側結構穩定性。
二十、複發性髕骨脫位
R?診斷要點
①輕微外傷即可發生髕骨外側脫位,且反複多次發生。②膝關節自伸直位逐漸屈曲,髕骨逐漸向外側滑移脫位,一旦脫位不能再主動伸膝。③膝關節正、側位X線片可確診。
R?治療程序
通常需手術治療。手術方法有以下幾種:
1.軟組織手術(近端重排)外側鬆解及股內側肌前移或近端管形重排。
2.髕腱止點移位
(1)Roux-Goldthwait手術。
(2)改良Elmslie手術(Q角大於20°,兒童不適宜)。
3.半腱肌腱加強?Galeazzi-Baker手術。
4.股骨遠端截骨?效果不理想。
5.髕骨切除?適於髕骨已嚴重破壞的患者。
二十一、距骨脫位
分類:①距骨全脫位:距骨從踝穴中完全脫出旋轉,前外側脫位最常見,可以是開放性脫位。②距骨周圍脫位:距舟關節和跟距關節脫位而脛距關節保持正常關係,可分為內側脫位和外側脫位,前者為多。
R?診斷要點
①損傷史,局部腫痛、畸形、壓痛、活動障礙。②常見的距骨周圍內側脫位,足向內側移位,外側可摸到距骨頭。③合並損傷:皮膚壞死,跗骨、距骨頸或內踝骨折,踝關節和蹠跗關節韌帶斷裂。④X線正、側、斜位片有助於診斷。
R?治療程序
1.一般處理
(1)複位:距骨周圍脫位和距骨全脫位均應先手法複位。
(2)複位後踝關節中立位短腿石膏固定4~6周。
2.手術治療?閉合複位失敗者、伴血管神經損傷者或開放性脫位者,應行清創後手法複位。
R?警示
距骨全脫位後距骨缺血性壞死的可能性較高。切開複位常選擇前外側切口,盡可能少剝離軟組織,以求盡量保留距骨血運而減少缺血性壞死的可能。
二十二、蹠跗關節脫位與骨折脫位
蹠跗關節的穩定性是由蹠骨間橫韌帶和較長的第二蹠骨嵌入第一至第三楔狀骨之間的凹穴內來保證的,所以一旦發生蹠跗關節脫位,常伴第二蹠骨基底部骨折。
R?分?類
1.外側脫位?第二蹠骨基底部骨折,伴有第二至第五蹠骨向外側脫位。
2.分離型脫位?第二蹠骨基底部骨折,伴有第一蹠骨向內側,第二至第五蹠骨向外側移位,此型可傷及足部血管,有造成足遠端壞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