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教育——和數學一樣重要的事業(1 / 3)

複旦大學師生如此評價穀超豪:“他是科學家,是科技功臣,但他更是教育家,是教育功臣。”他的弟子中科院院士李大潛說:“老師教會的不僅是加減乘除,更是治學風範!”

前文說過,還在當助教時,穀先生就從前輩錢寶琮老師身上學到了一條——學生來問問題時,千萬不能說這個問題很容易,免得讓學生對自己失去信心。他從教60多年,桃李滿天下。在穀超豪直接指導的研究生中,有3人成為中科院院士,聽過他的課和接受過他指導的學生中還有3個科學院院士和3個工程院院士。如果說微分幾何、偏微分方程、數學物理三個領域,構成了穀超豪生命中的“黃金三角”,那麼毫無疑問,研究和教學就是他的“人生方程”缺一不可的縱軸與橫軸。

穀超豪和胡和生一直帶著研究生。因為工作繁忙,無法給學生更多的指導,他常常對學生說“抱歉”。但這聲聲“抱歉”的背後卻是,老先生仍堅持每個星期至少有兩個半天去複旦大學,參加由學生和青年教師組成的數學、物理、幾何討論班,甚至給一些學生開小灶。而這,是不少比穀超豪年輕許多的博導都無法做到的。他說:“我很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與他們一起討論很有意思,從數學到天體物理,不斷有新知識、新成果和靈感湧現。”

1.踏實

做學問要踏實。穀超豪常常滿懷感激地講起自己師從蘇步青先生的經曆。有一回,蘇先生在講解K展空間時提到該理論算法還沒有解決,穀超豪就在課下開始準備資料,花心思研究,解決了這個問題。在蘇先生支持下,他又寫成了一係列論文。那是他的第一批比較係統的論文,並在《中國科學》、《科學記錄》上發表。

穀超豪的踏實作風一直保持到老。在從事行政工作的那些年裏,他把飛機和火車上的時間也利用起來,一張紙,一支鉛筆,便可以用數學、物理公式把紙寫得滿滿的。他的學生說,有一次外出遊玩,大家興致很高,商量著去哪裏吃特色小吃,穀先生卻突然說他的一個數學問題想到了解答方法,讓身邊的人莫名其妙更敬佩不已。

數學是門基礎課,容不得半點偷懶和僥幸。穀超豪曾經舉例說,1/3加1/5為什麼不能等於1/8而是8/15?這些都需要紮實的數學理論基礎,要死記硬背的。基礎打不牢固,要想把數學應用到其他領域就很難。對他的學生,他的嚴厲多半也是為了讓他們踏實做學問。他多次這樣勸勉學生:“青少年要立誌做大事,不可立誌做大官,也不可立誌賺大錢。”

穀超豪的學生穆穆記得,在他準備參加有關“大氣物理”的博士論文答辯時,他的論文雖然得到了老師的肯定,但先生卻“發派”他去大氣物理研究所呆半年後再答辯,原因是“對大氣物理的基礎了解不夠”。

葛墨林院士非常感慨:“穀先生這麼大名氣,還在踏踏實實地做學問做事情,我們這些人能說什麼呢?他就是科學工作者的一麵鏡子。”

“誰雲花甲是老人,孜孜學數猶童心。更兼巧荊喜碩果,夜闌求索樂知新。”這是穀先生《夜讀偶成》裏的詩句——他80歲時還在研究,一點也不覺得老之已至。

2.博學

穀超豪自小學習不偏科,到現在他還記得語文老師講的每篇課文和曆史老師講的每一個曆史事件。他這樣告誡青年學子:“做學問就像下棋,要有大眼界,隻經營一小塊地盤,容易失去大局。”有些學生隻看到了眼前的一點成績,把麵包渣當成了整條麵包,以為靠著它就可以活一輩子了,又能做出什麼大成績呢?!

要有大眼界,就必須有大見識,除了課堂上的東西要牢牢掌握,課外閱讀也很重要。穀超豪說他的學業進步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課外閱讀。他小時候很喜歡看課外書,中學一年級暑假裏看武俠小說入了迷。他的哥哥穀超英叫他不要看小說了,另外介紹給他三本書,一本是艾思奇寫的《大眾哲學》,一本是蘇聯譯本伊林著的《十萬個為什麼》,還有一本是數學的普及讀物《數學的園地》。《大眾哲學》以通俗的語言和有趣的事例講解什麼叫“唯物論”,什麼叫“辯證法”,這對他的思想轉變起了很大的作用。《十萬個為什麼》使他學到了許多科學知識,並且和日常生活相聯係,同時提高了他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書裏講到用3個“9”字拚成一個最大的數,答案不是999、999、999、(99)9,而是99(9),使他第一次有了“概率”的概念。《數學的園地》這本書,也使他有了微積分的初步概念。總之,課外學習對自己的提高很有好處,能提供給學生更多廣博的知識,但在選擇圖書時要有目標有選擇,不能隨便看,因為,現在已經不是開卷就一定有益的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