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教育——和數學一樣重要的事業(2 / 3)

穀超豪先生除了在數學領域貢獻卓著,在其他領域他也有著讓人津津樂道的智慧。

2004年,台風“雲娜”襲擊閩浙,預報說要影響上海,穀超豪早晨起床時看外麵刮的是東北風,到了中午,朝南的窗子卻有雨點打進來,說明風轉為東南,他運用幾何學的知識估計出台風中心已轉移至上海以南的偏西方向,對上海沒有多大威脅了。大家開始不信,等到下午,真的沒有台風,才相信了他。於是,穀超豪看似神奇的推測讓大家很是驚訝。而穀超豪卻說如果他們學會把死知識用活,就都可以成為“台風預報員”的。

對於現今社會流行的小學奧數班,穀超豪並不是很讚成。“首先要看你的孩子對數學有沒有長久的興趣。我很早就對數學產生了興趣,中學時期除了好好學習課本外,我還看了不少課外書。如果你的孩子讀奧數,隻是為了加分、留學,就不可能養成對數學刻苦鑽研的精神。”因為博學也要跟著愛好走,隨大流就不可能有自己的見解,學得再多也不成係統,這樣的學習隻會加重大腦的負擔,而不能培養出一個有廣博學問的人才。

“活到老,學到老。”如今穀先生已經八十多歲了,可他始終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

3.創新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這樣闡述:“數學中的轉折點是笛卡兒的變數。有了變數,運動進入了數學;有了變數,辯證法進入了數學;有了變數,微分和積分也就立刻成為必要的了……”穀超豪認為,既然高等數學的本質就是變,那麼研究數學一定要創新。

從自然數到有理數、無理數、虛數等的發展過程就是數學不斷創新的過程。數學是研究思想事物的科學,它不像別的科學有特定的具體的物質對象,像分子、原子、細胞等,對於思想事物,必須不斷創新才能發展出新的研究對象和方法,當然,這種發展從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中汲取了靈感,比如希臘學者研究天文學,創建了球麵三角,牛頓的微積分研究是和力學的研究同時進行的。

受此影響,上世紀60年代,穀超豪在非線性方程領域開辟了新的方向,他的學生李大潛等人致力於雙曲型方程的研究,在這一領域取得了出色的成績。但此後穀超豪卻轉向了鈍頭物體超音速繞流的研究。由於和空氣摩擦形成高溫,飛行中的彈頭必須是鈍頭物體。這一問題在數學上難度很大,牽涉到非線性、混合型、不定邊界、求整體解的問題,公認的多個難點都集中到了一起,已有的數學工具是遠遠不夠的。穀超豪從混合型方程入手,對高維混合型方程邊界問題的研究取得了一係列在國際上領先的成果。在上世紀80年代,他又大力推進中國科技大學的多學科交叉研究,研究成果為世界所矚目。

如今,有許多教授將學術作為賺錢的工具,為了爭取資金和職稱,發很多同質的論文,這使穀老很是生氣。中國數學界論文發表數量是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但論文被引用的數量卻隻排100多位。這說明我國的論文隻有數量卻沒有質量,穀老強調,現在治學必須有使命感,有創新意識。

洪家興院士說:“現在科研工作是在別人論文中找問題,而穀先生他們當年的研究是從國家需要找問題,所以他們當年的研究走得比美國人早。”

穀先生的學生李大潛因在應用數學方麵取得的成就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洪家興院士專攻偏微分方程,穆穆則因用數學方法解決氣象問題而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

李大潛曾說:“穀先生的博學影響著我們,他對我們的選擇也很支持。但他對我們有一個要求,就是要越做越好,不能在一個層次上重複。這樣的要求時刻警醒著我,工作要更加深入,要不斷開辟新的領域。”

總之,穀先生自己喜歡創新,也要求學生不斷創新,於是,他的學生有不少成為中科院院士也就不足為奇了。

4.奉獻

在穀超豪看來,“成功的秘訣除了持之以恒的努力外,有一個好老師也是至關重要的。”穀超豪到現在都很感激蘇步青先生對自己的教誨,他自己也用一言一行影響著學生。蘇步青曾對穀超豪說:“我培養出超過我的學生,你也要培養出超過你的學生。”雖然蘇步青曾開玩笑說:“穀超豪有一件事不如我,那就是沒有培養出超過他的學生。”而穀超豪卻不無欣慰地說,自覺一定程度上可以向老師交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