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詩歌——生活的調味劑(1 / 3)

詩歌浪漫,數學嚴謹;詩歌要求思想自由馳騁,天馬行空,數學要求一絲不苟,謹慎細心。看似很不搭調,實則是對人生的平衡。回過頭去看,許多大師級的數學家都是文理兼通,在社會人文學科領域也具備很高的素養。

解析幾何的創始人笛卡爾對詩歌情有獨鍾,認為“詩是激情和想象力的產物”,詩人靠想象力讓知識的種子迸發火花。為馬克思所敬仰的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從小對詩歌和曆史懷有濃厚的興趣,他充分利用家中的藏書,博古通今,為後來在哲學、數學等一係列學科取得開創性成果打下堅實的基礎。德國的數學王子高斯在哥廷根大學就讀期間,最喜好的兩門學科是數學和語言,並終身保持對它們的愛好。在他大學一年級從圖書館所借閱的25本書中,人文學科類就占了20本。正當做數學家還是語言學家的念頭在腦中徘徊時,19歲的高斯成功地解決了正17邊形的尺規作圖問題,從而堅定了從事數學研究的信念。繼高斯之後的法國偉大數學家柯西從小喜愛數學,當一個念頭閃過腦海時,他常會中斷其他事,在本上算數畫圖。他的數學天賦被數學家拉普拉斯和拉格朗日所發現。據說,拉格朗日曾預言柯西將成為了不起的大數學家,並告誡其父不要讓孩子過早接觸數學,以免誤入歧途,成為“不知道怎樣使用自己語言”的大數學家。慶幸的是,柯西的小學是在家裏上的,在他父親的循循善誘下,係統學習了古典語言、曆史、詩歌等。而且,具有傳奇色彩的是,柯西政治流亡國外時,曾在意大利的一所大學裏講授過文學詩詞課,並有《論詩詞創作法》一書問世,柯西的文學功底由此可見一斑。美籍匈牙利數學家波利亞年輕時對文學特別感興趣,尤其喜歡德國大詩人海涅的作品,並以與海涅同日出生而驕傲,曾因把其作品譯成匈牙利文而獲獎。1921年,來中國講學的英國數學家羅素也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著名的“理發師悖論”的發現者。但他也是一個文學家,有多部小說集出版發行。而且,令許多專業作家大跌眼鏡的是,非科班出身的他於1950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我國的數學家中也不乏擅長文學的。比如,華羅庚能詩善文,他所寫的科普文章《統籌的方法》通俗易懂,被選入了小學生語文課本。蘇步青自幼熱愛舊體詩詞,讀過許多文史書籍。他把詩詞作為自己的業餘愛好,靠它來調劑生活。許寶棕自幼即習古典文學,10歲後學作古文,文章言簡意豐,功底非同尋常。李國平不僅是中國的“複分析”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優秀的詩人,其詩集《李國平詩選》1990年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序言則是蘇步青的一首頌詩:“名揚四海句清新,文字縱橫如有神。氣吞長虹連廣宇,力揮彩筆淨凡塵。東西南北徑行遍,春夏秋冬入夢頻。拙我生平偏愛詠,輸君珠玉得安貧。”被傳為數壇佳話。

穀超豪也愛好詩歌,不過,這愛好也沒有離開數學,他認為數學和詩詞是相通的。詩歌是用簡明的語言表達豐富和深刻的內容,而數學也是如此,像幾何學就是用線、點、相交性等簡單的概念,建立起很完善、複雜的理論體係。學好數理不應僅僅是終日和數字、公式、公理、定理等打交道,文學和寫作一方麵能夠豐富生活,另一方麵也有益於數理思維的發展。

1986年,他在從廬山去舟山的船上,寫了《乘船去舟山講學》一詩:

昨辭匡廬今蓬萊,浪拍船舷夜不眠。

曲麵全凸形難變,線素雙曲群可遷。

晴空燦爛霞掩日,碧海蒼茫水映天。

人生幾何學幾何,不學莊生殆無邊。

其中,詩歌的第二聯講的是微分幾何的兩個著名定理,穀超豪巧妙地將詩歌表情達意的功效與數學結合起來,內容豐富,情趣詼諧,既展現了舟山的美麗景色,又包含了講學的內容,還抒發了自己終生學習的抱負。

1991年,穀超豪回到母校,為溫州中學90周年校慶作了一首詩:

人言數無味,我道味無窮。

良師多啟發,珍本富精蘊。

解題豈一法,尋思求百通。

幸得桑梓教,終生為動容。

詩中既有對數學的癡癡追求,還有對母校的感恩。

法國數學家亨利·龐加萊對數學和詩歌的關係作了這樣的闡發:“數學家是用一個名稱替代不同的事物,而詩人則是用不同的名稱意指同一件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