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生存與理念(3 / 3)

生殖行為連結子孫的保存,親情連結性欲,如此,而使種族的生命綿延賡續。所以說,動物對於子孫的愛,和性欲相同,它所做的努力遠比對個體本身更為強烈,所有的動物大抵皆如是,做母親的為保護子女,往往甘冒任何危險,即使一死也在所不計,連最溫馴的動物,也將不惜生死,不辭任何拚鬥。這是最佳的佐證,因為動物的活動現象最為單純。以人類而言,這種本能的親情,以理性為媒介——即反省的引導,有時雖不免因理性的阻礙而削減,秉性暴戾凶殘者,甚至也有不承認親子之情的現象,但就本質而言,實際並非不強烈,在某種情形下,親情經常擊敗自私心,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以維護子女。據法國報紙的報道,琉縣的沙哈爾鎮有一位父親自殺了,動機很簡單,因他的長子已屆兵役年齡。法政府規定,父親死亡,長子可免除兵役。——動物沒有理性,沒有所謂反省能力,所以他們所表現的本能母愛(雄性動物沒有這種意識),最為純粹,也最為明顯。總之,這種愛的真正本質,與其說出自個體,莫若說直接出之於種族。這意味著動物也有種族係賴子孫而得以保持,必要時得犧牲自己生命的意識。所以,它和性欲的情形相同,這裏的求生意誌也會產生某種程度的升華,由超越意識本源的個體而及於其種族。本能的母愛到底何以異乎尋常的強烈?光憑抽象的描述恐怕無法形容盡致,為使讀者能了解其個中詳情,我想再舉出兩三個實例以說明之。

水獺被追捕時,立即帶著子獺沉入水中,當它們為了呼吸而再度浮在水麵時,母獺便以身子遮擋及承受獵師的鏢箭,以使子獺逃遁。還有捕鯨時,隻要先射殺子鯨,就可把母鯨引誘出夾。此時,母鯨便立刻趕到子鯨身邊,盡管她身上中了許多魚鏢,但為孩子的一線生機,仍是寸步不離子鯨,毫無逃遁之意。英國航海家史柯斯比著《捕鯨日記》講述新西蘭附近的三王島海中,盛產海豹,它們都是成群結隊的在海島周圍來回遊泳,尋找魚食,但水中有著我們所不知其名的厲害海獸,屢屢使它們身受重創而回,所以,它們在一齊遊泳時就須訓練出一套特殊的戰術來抵禦敵人;當雌豹在岸邊產子授乳的七八周間,雄豹就包圍在它四周,即使雌豹饑餓不堪時也不準它跳入海中覓食,如果雌豹有那種舉動,它就緊咬不放極力遏阻,就這樣它們一齊絕食了七八周,孜孜不倦地訓練子豹必備的防身戰術,非等子豹對於遊泳術異常精熟,絕不下海(弗烈西納著《澳洲見聞錄》,一八二六年。)。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來,親情之深切不知比理性高出多少了。

此外,布爾達哈所著《實驗生理學》一書中,也提出了他的觀察報告,他指出:如麻雀及其他的許多鳥類,當打獵者接近它們的巢窩時,母鳥就離枝飛到獵者的跟前,振翅發出噗噗聲響,裝出羽翼受傷之狀,使獵者的注意力從子鳥轉移到它自己身上。雲雀也常以己身作餌,誘使獵犬遠離它的巢穴。其他如雌鹿或雄兔等,遇到襲擊時,總會設法使敵者追襲它,務使其子不受到傷害。燕子遇難時,如救子不成,又會飛回正燃燒著的住家中,與雛燕共同赴難;勒弗特市大火災時,就曾發生這樣的感人事例,火警時,因為雛燕還不會飛翔,母燕始終不肯離開雛燕身側,終於被火活活燒死了。再其次,把螞蟻切分為二,它的前半身還會把它的蛹搬運到安全的場所。而從母狗的腹中取出胎兒後,那隻即將瀕臨死亡的母狗仍會趕到胎兒旁邊,予以愛撫,直到被人家棄去後,才開始發出哀慟的哭號,以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