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禁欲的解脫(3 / 3)

六、心靈的喜悅境界

欲望愈加烈、愈貪求心欲滿足的人,他所感到的痛苦也就更多更深,因為欲望經常附在他身上不斷地啃噬他,使他的心靈充滿苦惱,如此積久成習後,一旦欲望的對象全部消失,他幾乎便以看別人的痛苦為樂了。反之,一個徹底否定求生意誌的人,從外表看起來,他的確是貧窮、一無所有、既無歡樂亦無生趣的人,但心靈則是一片清澄,充滿寧靜和喜悅。他們不會被不安的生存衝動或歡天喜地的事情所驅策,因為這些都是強烈痛苦的先導;他們不貪圖生之快樂,因為,喜悅過後往往接續苦惱的狀態。他們所達到的這種心靈真正的明朗及平靜,絕不會被任何人所幹擾妨礙。對於這種境界,我們內心中的善良精神,將立刻可以發現那是比一切成就更卓越的東西,而毅然叫出:“勇敢地邁向賢者吧!”當我們親眼看到或腦中浮現這種境界時,必不由得興起無限的憧憬,並進一步使我們深切感到,浮世欲望的滿足,正如拋給乞丐的施舍,維持他活過今天,卻也延長了他的苦難到明日。反之,禁欲則是世襲的領地,領主永遠不必為這些事情憂慮。

七、聖人的心靈掙紮

肉體既是意誌的客體化形式或具象化的意誌,所以隻要肉體生存著,即有求生意誌的存在,它時時燃起熊熊的烈火,努力地在現代中顯露它的姿態。因此,聖者們那種平靜愉悅的生活,乃是不斷克服意誌而產生的成果。所以我們不難想像出來,在外結成這種果實的土壤裏,必須不斷地與求生意誌戰鬥,因為世上任誰也不可能獲得永恒的平靜。因為,一本描寫聖者內在生活的曆史,也就是他們心靈掙紮和獲得恩寵的過程史。這裏所謂的恩寵即指使一切衝動失其效力而賦予深刻安寧、以打開通向自由之門的認識方法。我們可以看出,一旦達到否定意誌的人,他必須傾其全力保持這種成果,以各種方式削弱經常蠢蠢欲動的意誌力,或寄托於禁欲、或為贖罪而度嚴苛的生活,甚而刻意追求不愉快的事情。他們既知解脫的價值,所以時時刻刻警惕,以保持這一份得來不易的寧靜,即使稍嚐沒有罪惡的快樂,或者虛榮心略微蠢動,亦感良心的嚴厲譴責。因此,最後連這人類欲望中活動最激烈、最難以消減、也是最愚蠢的欲求——虛榮心,也告消失。我們可以說,狹義的禁欲,就是為虐待意誌而不斷地尋求不愉快的事情,為折磨自己而拒絕快樂,甘願過著受罪的生活,也就是故意地破壞意誌。

八、痛苦的解脫

除為保持否定意誌的成果,而實行禁欲之外,另有一條途徑也可達到意誌的否定,那就是默認命運所決定的痛苦。並且一般非屬前者那種認識的痛苦,而是因自己切身的體驗,有時是因接近死亡,而進入完全斷念的境地。大多數人都循著這種途徑達到意誌的否定,因為畢竟隻有少數人才能洞察個體化原理,這些人僅須通過認識,學會毫無瑕疵的善,對任何人均懷著愛心,把世界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從而達到意誌的否定。然而,有的雖已接近這種境界,卻大都處於生活舒適的狀態,此時,如若受到別人讚揚,一時興起,又會懷著某種希望,企圖求得意誌的滿足。一言以蔽之,快樂經常成為意誌否定的障礙,再度誘惑他走向意誌的肯定。因此,一切誘惑都是惡魔的化身。所以,一般人在自己品嚐無比的痛苦之前,在意誌否定自己之前,必須先毀壞意誌,由漸而進地經過各種痛苦的階段。在一番激烈抗爭之餘,當瀕臨絕望之際,倏然返回自我的人,即可認清自己和世界,進而改變自己的所有本質,超越自身和一切的痛苦,進入無比崇高、平靜、幸福的境域。他可以欣然拋棄過去以最大激動去追求的東西,也可以安詳的接受死亡。這種境界,是從痛苦的火焰突然爆出意誌否定的火花,此即前之解脫。即使一個稟性惡劣的人,有時也可從某種殘酷的教訓,而致於這種淨化的境地。他們就像突然間改頭換麵一般,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因而,他對於從前自己所犯的種種惡行,也不會使良心陷於不安,卻樂意以死來贖回過去的罪孽,因為此時他們已把意誌現象視為麵目可憎的東西,而以欣慰的眼光看它的末日。——就我所知,最能表現因巨大不幸而得到解救、從絕望中而帶來意誌的否定之詩歌,當推歌德的心血結晶《浮士德》中有關格烈特漢的苦難遭遇。這個故事在說明,一個人不僅可從自由意誌的探求而認識世界的痛苦,也會從自己切身的過度痛苦經驗而獲得解脫。的確,這位被已欲所驅策的主角,最後終於達到完全勘破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