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世界的空虛(3 / 3)

對於隻是存在,其他動物比人更能滿足,植物就完全滿足於自己的存在,而人是否滿足,是要從各人的遲鈍性和感覺不敏性來決定的。其他動物通常比人少痛苦但也比人少快樂。直接的理由是,一方麵其他動物能免於顧慮和懸念及由顧慮和懸念所帶來的痛苦,但另一方麵因為它們沒有希望,也就沒有期望一種快樂的未來,期望快樂的未來,可以使人產生豐富的想像,而豐富的想像又常是人的最大歡愉與快樂。其他動物的意識限定在當前,限定在它實際所能見到的是什麼之上,隻能接受當前的刺激,因此不太有恐懼和希望的因素,而人的視界卻能擴及整個的一生,他回顧過去,又展望未來,對於當前充滿的是是非非就更用不著說了。從這一點來看,其他動物也真比人具有智慧,這是說它們能安靜的、平和的生活在當前的時刻中。人時時在顧慮、不安和不滿的思想中,比諸其他動物的平和與安逸,難道我們不感到羞恥嗎?

據說宇宙的創造者,由於錯誤或陷入罪惡而創造了這個世界。為了補救自己的愚蠢,就隻得留在錯誤和罪惡的世界中,直到能作出救贖為止,這真是極妙的想法。佛教認為世界的產生是在涅架的極樂淨土經過長期的寂靜後由一種不可解釋的雲霧產生某種致命的事物,以致產生了變動。我們必須了解這種說法有某些道德的意義。雖然在物理科學中也有此相似的比喻,那就是太陽是由一種不可解釋的原始雲層產生的。結果由於道德的墮落,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壞,物理世界也是這種情形,一直弄成今日這個樣子的世界。希臘人認為世界和各種神明是一種難於了解的必然工作,這也隻能作為一種暫時性的解釋。波斯教的善神和惡神不斷戰鬥,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但是反複無常的耶和華卻創造了這一個完全的痛苦和缺乏的世界,又說一切事物都是好的,這就令人難以接受了。

即使萊布尼茲所說的這個世界為一切可能世界是正確的,也不能證明是神創造了這個世界。因為若如此的話,神不僅創造世界,也該創造可能性自身有比現今世界更為好的可能性,也就是有比現今世界更為好的世界。

有兩件事情使我們不可能相信這個世界是由全知、全善、全能的神所做出的成功工作。第一,世界到處充滿著不幸。第二,神的最高的產品——人,顯然是不圓滿的,這真是一種顯然可笑的諷刺。有此兩瑞,就不能與信仰神創造了世界調和在一起。相反的,這些例子恰好文持我們已經說過也證明世界隻是我們各種罪惡的產品之概念,這樣一來,如果沒有這個充滿罪惡的世界,也許會更好些。依據前者假設,他們隻有強烈地譴責創造主且提供了許多笑料。若依據我們的概念,這個世界的罪惡和不幸就是對人的本性和意誌的一種控訴,就給我們上了人應謙遜的一課。讓我們看到自己像來自有罪父親的兒女一樣,我們來到世間的是充滿罪孽重擔的,隻因為要贖罪,我們的人生才那樣的不幸,結果才是死亡。普遍地來說,沒有比下麵的說法更確實的了,那就是世界難以忍受罪愆,使這個世界充滿著莫大的、形形色色的災難。我在此所說的並不隻是物理上經驗的連接,而是有著形而上學意義,是舊約聖經惟一形而上學的真理,雖然它是以一種寓言的形式出現的。因為人們的存在不是別的,隻是罪惡的結果,為了滿足本不應該的欲望,因而要接受懲罰。

如果我們要找到一個可靠的指南針來指導我們的人生,最有用的方法莫過於把自己看成置身在贖罪的世界中,這個世界是一種要處罰人的殖民地。當這樣以後,我們對人生的期望自會依照事物的自然性質,隨遇而安,不再認為人生的不幸、災難與痛告是一種不規則事物,清楚地了解我們的存在是依各人的特殊途徑而受處罰,在自然中人的主動本來就是一種被動,在心性上我們永遠作個被動的人。從這個觀點出發,就能幫助我們來看大多數不圓滿的人生、道德和理智上的缺陷,以及由此而生的、原已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是什麼樣的世界,每一個人生來都是該受譴責的,他的人生也隻是在贖罪。

人所處的世界、所處的地位、所得的結果是一樣,就應該有著悲心。悲己亦所以悲人,悲人也就是悲己,由之容忍、忍耐、慈善、自製,就自然的應與各人同在。

通過藝術的創作與欣賞,我們將意誌所生的欲望世界提升到忘我的精神境界中,這時可暫時忘卻人世的不幸與痛苦。

要徹底解決人生的不平和痛苦,克製自己的欲望也就是禁欲,以及修習佛教的禪定,從而便使自己進人涅槃世界,這才是人生最正確的方向,最應該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