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存在的得失(1 / 2)

(一)

存在的空虛表現於存在所取的整個方式中,表現於時間和空間的無限和個人在時空中的有限裏,表現於作為現實事物惟一存在方式的無常中,表現於萬物的偶然和相對中,表現於不斷變化而沒有不變的存在者中,表現於不斷期望而永無滿足的情形中,表現於生活奮鬥的不斷頓挫中。時間和存在於時間中萬物的易消滅性,隻是生活意誌顯示其奮發的空虛方式,就生活意誌作為物自體而言,是不會消滅的。時間是使一切事物在我們手上變為空無並失去一切真正價值的東西。

(二)

曾經存在的東西,現在不再存在,就像從來不曾存在的一樣,但是,現在存在的一切東西,在下一時刻,就變成曾經存在的東西,於是,最無意義的現在也比最有意義的過去具有較多的現實性,這表示前者與後者的關係是有物存在和無物存在之間的關係。

經過無數的年代,我們不曾存在,突然之間來到這個世界,這使我們感到驚愕,可是,不久之後,將重新歸於無物,也同樣的經過無數的年代。我們內心說,那不可能是對的,當我們內心想到這種觀念時,即使智慧最低,也必然產生一種預知,預知時間的觀念。不過,時間的觀念和空間的觀念合在一起,是打開所有真正形上學的鑰匙,因為它容許事物自然秩序以外的完全不同的秩序。這就是康德如此偉大的緣故。

我們生命的所有時刻,隻有片刻屬於現在,大部分永遠屬於過去。每個夜晚,我們都比白天更為可憐不幸。如果我們內心深處不曾了解自己享有無盡的永恒泉源,因而永能吸取新的生命和新的時間的話,那麼,當我們看到自己短暫生命不斷消逝的時候,也許要發狂。

的確,你可以由於這種想法而建立一種理論,即最偉大的智慧便是把握現在而將這種把握當作人生的目標,因為現在是最真實的,別的一切都是虛幻的。但是,你也可以說這種生活方式是最大的愚行,因為,刹那問不再存在的東西,像夢幻一樣完全消失的東西,是不值得認真追求的。

(三)

除了短暫的現在之外,我們的存在沒有其他的依憑。因此,從根本上看,存在的形式永遠是不斷的運動,根本找不到我們不斷追求的那種安靜。存在的形式好像從山上跑下來的人一樣,如果想停下來,就會跌倒,隻有繼續不斷地跑,才能穩住腳根,或像在指尖平衡的竿子,或像繞著恒星運動的行星,如果不再繼續運行,就會落到恒星上。因此,不安是存在的象征。

在這樣的世界裏,沒有任何靜止的東西,也不可能有任何持久的東西,一切東西都在不斷的變化和混雜,一切東西都像放在拉緊的繩索上麵,隻有不斷地向前跨進,才能在上麵穩住——在這樣的世界裏,快樂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多。在這樣的世界裏,除了柏拉圖所謂“不斷的變化和永無不變的存在”以外,沒有其他東西出現,這樣的世界怎能住留。第一,沒有一個人是快樂的,隻是終生追求那很難得到的想像的快樂,即使追求到了,也隻會對它感到失望,不過,最後,人總是入港擱淺而折毀桅杆。第二,在一種隻含有短暫片刻相續而現已達到終點的生活中,不管快樂或不快樂,都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