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3 / 3)

低調者知道比他人聰明是好事,但這不能作為炫耀的資本,以免刺激他人,徒然增加他人的嫉妒情緒。我們做人姿態應該放得低一些,對人謙和禮貌,居高位而不自傲,並在合適的時候顯露出無傷大雅的短處,增加一點親和力,不要顯得與眾不同,高高在上。

如果你讓別人知道你比他更聰明,別人會認為你的條件很優越,從而感覺自己不如你,自卑感便油然而生。你就會招致別人的誤會、嫉妒甚至陷害。總之,你要比別人聰明,但不要讓別人知道這一點。在聰明之處收斂點,別人會對你和顏悅色,也不會嫉妒你。

心之感悟:

聰明的人應當學會低調,不要讓別人知道你比他更聰明,即使有才華也不在他人麵前炫耀,隻有這樣的人才能肩負重任,成就大業。

別在他人的過錯上賣弄自我

有位作家曾一針見血地說:“人們常常想用指責別人缺點來表現自己。但是他們用這種方式表現的隻能是他們的無能。”他又精辟地指出:“一個人越聰明、越善良,他看到別人身上的美德越多;而一個人越愚蠢、越惡毒,他看到別人身上的缺點也越多。”

生活常常給我們這樣的啟迪:一個人假如能給別人台階下,那麼自己也有台階下;一個人假如能給別人麵子,那麼自己也會更有麵子。要是一個人故意不給別人台階下,那麼這個人最後也將沒有台階下,要是一個人無情地撕破別人的臉麵,那麼別人更會肆無忌憚地用同樣的方法來憤怒地回擊。

有時我們隻是想指出別人的錯誤,但從對方的角度看來,這種直接指出別人錯誤的做法就是一種賣弄。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勇敢地承認自己的錯誤,特別是當眾承認自己的錯誤,因為大多數人都顧及自己的麵子,都有維護自我形象的本能。因此,如果你當眾指出或指責一個人的錯誤,不僅會使此人丟麵子,心裏不好受,而且出於本能,他會據理力爭,甚至無理取鬧,事後對你報複。

這裏並非是說,明知別人錯了,也不加以糾正,仍然按照錯的觀點和決策去辦事,而是說,在否定別人的意見、態度、做錯了的事情,或在要求別人接受你的觀點時,要講究一點策略。

所得稅顧問巴森士與一位政府稽查員因為一項9000元的賬單發生了爭執,巴森士先生聲稱這筆9000元的款項是一筆永遠收不回來的死賬,不應該納稅。“死賬,胡說!”稽查員反對說,“那也必須納稅。”就這樣,兩個人彼此都認為自己有理,對方沒有理,他們為此爭辯了一個多小時。稽查員冷淡、傲慢而且固執,擺出一副高高在上、不可動搖的態度。

爭論無果,並且關係更僵之時,巴森士轉念一想,辯論越久,可能會使這位稽查員更頑固,他決定放棄爭論,改變方法,給對方讚賞。於是,他改變態度,和藹、真誠地對稽查員說:“我也曾經研究過稅收的問題,但我隻是從書本中得到了知識,而你是從工作經驗中得到的,我想向你學習,你可以教會我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聽完巴森士的話,稽查員從椅子上挺起身來,向後一仰,喝了一口茶,便講了很多工作中的經驗,語調漸漸地變得友善,片刻之後他又講起他的家庭、孩子和愛好來。當他走的時候,他告訴巴森士他要再考慮那個問題。三天之後,他到巴森士的辦公室裏告訴他,他已經決定不再征那筆9000元的稅了。

在做生意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生不愉快的事。有些人因為有理,總是喜歡與別人進行口舌之爭,可是即使得到口頭上的勝利,也隻是表麵的勝利,而且你這麼做會損傷對方的自尊,影響對方的情緒,使對方增加對你的反感,與你產生對抗情緒。爭強好勝的心情,爭論的方式,指出對方錯誤的態度,永遠不能夠使無謂的爭論停止,也不能夠真正地解決問題。“先反求諸己,後苛求於人”,才可以使我們與別人繼續合作,改善關係,改變他人的想法,從而在實質上減少損失。

一天,陳建豪的部屬給客戶送去了一車木材,不久辦公室電話就響了起來,是對方公司檢驗員打來的,說剛剛運去的木材完全不合格,讓他們把木材拉回去。這車貨是陳建豪專門檢驗的,符合過去的規格,過去同樣質量的貨都過了關,今天是怎麼回事?陳建豪很想在電話裏責問對方,但還是忍住了,他決定立刻動身去處理此事。

途中,陳建豪開始思考與對方交流的方式,他想像以前那樣用自己的工作經驗和知識,引用木材等級規則,與對方辯論,批得對方啞口無言。然而,他又想到了以前EMBA(高層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培訓課上老師講過的一個觀點:客戶都是對的,別指出他們的錯誤。

陳建豪意識到自己這一次不能去“吵架”,不能去據理力爭,他準備改變一下工作方法。到了那家工廠後,他發現購料主任和檢驗員悶悶不樂,一副等著吵架的姿態。陳建豪請他們指出貨物的問題,後來得知,原來是他們的檢查太嚴格了,而且也把檢驗規則弄擰了。那批木料是白鬆,雖然那位檢驗員對硬木的知識很豐富,但檢驗白鬆卻不夠格,經驗也不夠。白鬆碰巧是陳建豪最內行的,但他沒有對檢驗員評定白鬆等級的方式提出反對意見,他繼續以非常友好而合作的語氣向他請教,問他某些木料不合標準的理由,他沒有暗示對方檢查錯了,隻是希望以後送貸時,能確實滿足他們公司的要求。

這使對方高興了起來,於是雙方之間劍拔弩張的情緒開始消散了。漸漸地,對方的態度整個改變了,最後還坦白承認,他對檢驗白鬆的經驗不多。陳建豪接著說,如果他還認為產品不合格,不會強求他們收下的。後來,對方重新把卸下的木料檢驗一遍,全部接受了,而陳建豪也收到了一張全額支票。

無數事實證明,如果你過於直率地指出別人的錯誤,再好的意見也不會被接受。你剝奪了別人的自尊,也讓自己成為討論中最不受歡迎的人。陳建豪沒有據理力爭,他憑借自己的誠懇和謙虛獲得了對方的肯定。

日常工作中不難發現這樣的人,他們雖然思路敏捷,口若懸河,但是他們總喜歡在別人的過錯上賣弄自己,他們剛說幾句話就令人感到狂妄無比,所以人們很難與他們友好相處。這種人多數都是因為太愛表現自己,總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處處想顯示自己的優越感,以為這樣才能獲得他人的敬佩和認可,其實結果隻會在同事中失掉威信。在這個世界上,那些謙虛豁達的人總能贏得更多的知己,那些妄自尊大、小看別人、高看自己的人總是令別人反感,最終在交往中到處碰壁。

即使你比對方優秀,你也要壓住自己的風頭,讓別人心情舒暢,這樣才能與他人保持和諧的關係。雖然社會上常常喊出“崇尚個性,凸現才華”這樣的口號,但你在別人麵前最好不要張狂自負,不要處處炫耀自己的能耐。如果你在他人的過錯上賣弄自己,不僅會引起別人的反感,而且會招致嫉妒,這樣,你的人際氛圍將會變得非常糟糕。尤其是初涉工作崗位的年輕人,更要注意謙虛謹慎,要在工作中顯露自己的才幹,而不要以張狂的表現來炫耀自己。

心之感悟:

人人都會犯錯誤,人人都有做錯事的時候。然而,總是有人想在他人的過錯上賣弄自己,以展示自己的優越感。殊不知他們這樣做不僅使別人丟了麵子,也深深地傷害了對方。

心照不宣,給足他人麵子

人人都有自尊心,傷害了別人的自尊,他會將之視為“奇恥大辱”,會一直耿耿於懷,隨時找機會進行報複。

光緒六年,慈禧太後染上奇病,禦醫天天進診,卻未見好轉。朝中尤為焦急,遂下詔各省督撫保薦良醫。兩江總監督劉坤舉薦江南有“神醫”之名的馬培之進京宮診。馬培之家鄉孟河鎮的人無不為馬氏奉旨上京而感到自豪,可是年逾花甲的馬培之卻是歡喜不起來。他自忖:京城名醫如雲,慈禧太後所患之病恐非平常之病,否則斷不會下詔征醫;既然下詔征醫,此去要是不順,隻怕會毀了懸壺多年所得的盛譽,還可能會賠上老命。

馬培之千裏跋涉抵達京都,先開始打探西太後的病況。關於慈禧之病傳說紛紜,有人傳是“月經不調”,有人說是“血症”,還有一些離奇的傳說。馬培之拜會了太醫院的禦醫,先作打探,卻不得要領,心中不禁十分焦急。後又連日訪問同鄉親友,最後得知一位經商的同鄉認識宮中的一位太監,請這位太監向西太後的近侍打聽慈禧患病的真實起因以及有關宮闈之秘。果然,從這條黃門捷徑傳出了消息,馬培之大吃一驚:慈禧太後之病乃是小產的後遺症。

慈禧早已寡居多年,何能小產?馬培之吃驚之餘,心中已明白了大半。

接下來,就是要善做“麵子”工作。最關鍵的是這種“塗脂抹粉”一定要自然,不留痕跡。

一天,馬培之在太監的帶引下,終於來到了侍衛森嚴的體元殿。隻見40多歲的慈禧太後,臉上雖然抹了很厚的脂粉,卻難掩那血虧的麵色。西太後先詢問馬培之年庚、籍貫以及行醫經曆的一些細節。然後由太醫介紹聖體病況:當時在場的有京外名醫汪守正和薛福辰等人,於是由薛、汪、馬三醫依次為西太後跪診切脈。診畢,三位名醫又自開方立案,再呈慈禧太後。隻見老佛爺看著薛的方案沉吟不語,再閱汪的方案麵色凝重,此時三大名醫,無不沁出冷汗。但當太後看了馬的方案後,神情漸轉祥和,金口出言:“馬培之方案甚佳,抄送軍機處及親王府諸大臣”。眾人聽罷,心中的石頭落地,而馬培之更是歡喜。

馬培之對慈禧太後的病因已心中有數,再切其脈,完全暗含產後血症。馬培之對其方案上卻隻字未敢言及,隻作心脾兩虛論治。而在藥方上卻是明棧暗渡,用了不少調經活血之藥,正中慈禧下懷。西太後本來對醫藥就素有了解,見馬培之方案甚合己意,因為醫生開的藥方要抄送朝中大臣,所以必須能治好病,又可遮私醜,馬培之的藥方正符合這兩種要求。另兩位名醫薛、汪的方案雖然切中病機,脈案明了,在醫術上無可挑剔,但因為無法保全慈禧太後的麵子,所以不中“老佛爺”的心意。

後來,慈禧服用了馬培之開的藥,奇病漸愈。馬培之本人也深得慈禧信任。但是無論是在京還是返歸故裏,馬培之對慈禧的病始終守口如瓶。

馬培之的聰明在於他懂得顧全別人的麵子,也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懂得顧全別人的麵子是幫助了別人,也是幫助了自己,它是一種做人的智慧,也是一種為人的修養。

在廣州的一家著名酒店,一位外賓吃完最後一道菜,順手就把精美的景泰藍筷子悄悄插進了自己西裝內側的口袋裏。

這一幕被服務小姐看到了,她不動聲色地迎上前去,雙手捧著一隻裝有一雙景泰藍筷子的小盒子,對這位外賓說:“我發現先生在用餐時,對我國景泰藍筷子愛不釋手,非常感謝你對這種精細工藝品的賞識。為了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經餐廳主管批準,我代表酒店,將這雙圖案最為精美,並經過嚴格消毒的景泰藍筷子送給你,並按照酒店的‘優惠價格’記在你的賬上,你看好嗎?”

這位外賓自然聽出了服務小姐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一番謝意後,說自己多喝了兩杯,頭腦有點發暈,誤將筷子插入了口袋。然後,外賓借此下“台階”,說:“既然這種筷子沒有消毒就不好使用,我就‘以舊換新’吧!”說著,取出內衣口袋裏的筷子,恭恭敬敬地放回桌上。

人就是這樣,你越是尊重他,給他麵子,他就會表現出令人尊重的優秀的一麵;如果你不給他麵子,讓他在眾人麵前顯示出不光彩的一麵,那他就有可能真的做出不光彩的事出來。

作家馮驥才在美國訪問時,一位美國朋友帶著兒子去看他。他們談話間,那位壯如牛犢的孩子,爬上了馮驥才的床,站在上麵拚命蹦跳。如果直截了當地請他下來,勢必會使其父產生歉意,很沒麵子。於是,馮驥才便說了一句幽默的話:“請你的兒子回到地球上來吧!”那位朋友說:“好,我和他商量商量。”結果馮驥才既達到了目的又風趣地給了朋友麵子。

人性很奇妙,可以吃悶虧,也可以吃明虧,但就是不能“丟麵子”。而年輕人常犯的毛病是,自以為見解精辟,逮到機會就大發宏論,把別人批評得臉一陣紅一陣白,圖自己一時之快。卻不知這種舉動已為自己的禍端鋪了路。而那些老於世故的人,寧可高帽子一頂頂地送,也不輕易在公開場合說一句批評別人的話。你照顧別人麵子,別人也會如法炮製,給足你麵子,彼此心照不宣,盡興而散。

心之感悟:

低調的人處理問題,會把別人的自尊、麵子放在第一位,然後再設法將事情導向好的方麵。他們在一般人際交際中不會去傷害別人的自尊,也使自己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損害。

從現在起收起你的優越感

“優越感”,乃“自以為比別人優越的意識”之謂也。優越感一部分來自於自身的實力,一部分源於所處的環境所賜。

在當今社會中,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優越感,例如說職業優越感,一個月薪上萬的人在拿千八百的人麵前當然會感覺良好;比方說長相上的優越感,據說美女都不願和美女做朋友,因為那樣不足以顯出她的美來;還有學曆上的優越感,這種無形的差異會使學曆高的一方對學曆低的一方產生歧視心理。

優越感本身是一種自信的保障,是利劍和盾牌。然而,在有些人的眼裏,“優越感”已經成為了傲人的資本,其實如果不能夠正確對待,那麼它便會成為一種擺脫不掉的“包袱”。有了這種包袱,艱苦奮鬥的觀念就會淡薄。當這種包袱越背越重,就會方向不明,路子不清,腳步不穩,乃至跌進痛苦的深淵而不能自拔。

因此,當心被“優越感”摧垮,並非危言聳聽。因為你的“優越感”會襯托出別人的倒黴,甚至還以為你在嘲笑對方的無能,讓他產生一種不如你的感覺,特別是失意的人,你在他麵前顯示“優越感”,會使他惱火,甚至討厭你。可見。當優越感膨脹得太大,就好比太長的劍失去了攻擊力,太大的盾牌遮蔽了銳利的眼光。

有一天,有個人約幾位朋友到家裏吃飯,這些人都是彼此相熟的。主人把他們聚攏來主要是想借著熱鬧的氣氛,讓一位目前正陷入低潮的朋友心情好一些。這位朋友因前不久經營不善,剛開的一家公司倒閉了,妻子也因為不堪生活的壓力,正與他談離婚的事,內外交迫,他實在痛苦極了。

來吃飯之前大家都知道這位朋友的遭遇,於是大家都有意地避免談有關事業的問題,可是其中一位姓李的朋友因為目前賺了很多錢,幾杯酒下肚,忍不住就開始談他的賺錢本領和花錢功夫,那種得意的神情,就連主人也看不下去了。

那位失意的朋友低頭不語,臉色非常難看,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去洗臉,後來他猛喝了一杯酒,趕早離開了。主人送他出去,在巷口,失意的他憤憤說道:“老李會賺錢也不必那麼神氣地炫耀啊!”主人了解他的心情,因為多年前他也遇過低潮,正風光的親戚在他麵前炫耀他的薪水、年終獎金,那種感受,就如同把針一支支插在心上一般,那種難受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可見,不要有太強烈的優越感,因為它會使人們對你敬而遠之,失去許多知心朋友。因此,在你沒有陷入孤獨之前,要懂得掩飾你的優越感,或者你得努力在客觀的優越中並不滋生主觀的優越感,你才可以在身心內外的兩個世界中找到平衡的支點。優越感其實是很輕浮的一種自我意識,尤其是在你與他人交往的時候。

人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就是為了尋找同類項的本能。也就是說,人總是生活在一個其實並不能完全讓你表露優越感的地方。所謂優越,其實也看跟什麼人比,大學畢業生去和農民工比誰有文化,那麼就不會有太多的優越感,因為大學生並不是生活在農民工的群體中。一個從小都沒有優越感的人,即使拿到了博士學位,他也不會有學曆優越感;即便她貌美如花,她也會自我感覺如尋常百姓。

一天晚上,有位老人正在等待渡河。但一個接一個騎士從身邊經過,他都沒有開口求助。當最後一個騎士過來時,老人開口了:“先生,你能不能載我到對岸去?”這位騎士不僅把老人載過河,還送他到幾英裏外的目的地。快到時,騎士好奇地問:“先生,我注意到你眼睜睜地讓幾個騎士經過,而直到我來時你才求助。這是為什麼?”老人回答:“我很會看人的。我看其他騎士的眼光,馬上了解他們根本不關心我的狀況。但是我看你的眼光時,很明顯地找到了仁慈和憐憫。”這位騎士不是別人,正是托馬斯?傑斐遜。托馬斯?傑斐遜出身高貴,接受過最好的教育,又極富卓越的思想和才幹,為美國作出了無可限量的貢獻,但他從來不以此為優越感去炫耀,而是以仁慈的心對待每一個卑微的人。

人有優越感就不可能平等待人,就可能起紛爭。因此,老莊講“齊物”,乃至有“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高論。在哲學意義上,用至上的標準來看,任何人,有任何方麵的優越感都是淺薄的。相對於無窮盡的宇宙,個體有限的智慧,差別再大也趨近於零。因此,千萬別用優越的眼光去看別人,也別用你優越的標準來要求別人。

心之感悟:

稍微有點天文學知識的人都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無比渺小,任何人的行為對整個宇宙來說都微不足道。有句說“沒了你地球照樣轉”,這句話是十分有道理的。一個優越感膨脹的人與一隻好鬥的公雞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