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2 / 3)

愛因斯坦從不擺世界名人的架子。他吃東西非常隨便,外出時常坐二三等車,推導和演算公式常利用來信信紙的背麵。並且,他還經常穿著涼鞋和運動衣登上大學講壇,或出入上流社會的交際場合。有一次,總統接見他,他居然忘記了穿襪子,但這並不影響他在總統和人民心目中的偉大形象。

愛因斯坦初到紐約時,身穿一件破舊的大衣。一位熟人勸他換件新的,他卻十分坦然地說:“這又何必呢?在紐約,反正沒有一個人認識我。”

過了幾年之後,愛因斯坦已成了無人不曉的大名人,這位熟人又遇到了愛因斯坦,發現他身上還是穿著那件舊大衣,便又勸他換件好的。誰知愛因斯坦卻說:“這又何必呢?在紐約,反正大家都認識我。”

可見,一個人的名聲,並不是穿件漂亮的衣服就能得來的,隻要你人品好,貢獻大,就會贏得大家的愛戴,贏得好的口碑。

汽車大亨亨利?福特也是一個簡樸不張揚的人。有一次,到英格蘭去,他要找最便宜的旅館住宿。接待員頓生疑惑:“你為什麼穿這樣一件,像你一樣老的外套,卻又要住最便宜的房間呢?可你的兒子到這兒來,卻要住最高檔的房間,他穿的更是最好的衣服。”亨利說:“我兒子還不懂得生活。我沒有必要住最好的房間嘛,我在哪裏都是亨利?福特。我穿的外套是舊了。可它是我父親留下的,我不需要穿新的嘛,不穿新的我也是亨利?福特。”

這在常人看來也許是不可思議的。難道是汽車大亨摳?是視錢如命?其實,這是他對人生、對生活的返璞歸真,是崇尚簡樸,是保持本色,是高貴的品德!如果我們也能像他一樣崇尚簡樸,遇事低調不張揚,這世界不就多出許多真實淳樸,少去許多人為的虛假與掩飾嗎?

康熙十六年,於成龍被擢任福建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去福建上任前,他囑人買了數百斤蘿卜放在船上。有的人不解地問他:“蘿卜又不值錢,買這麼多幹什麼?”他回答道:“沿途供饌,得賴此青黃不接的時候,以用糠雜米野菜為粥。即使有客人來了,也和他一同吃薄粥。”接著對客人說:“我這樣做,可留些餘米賑濟災民,如若上下都和我一樣行事,更多的災民會渡過難關,存活下來。”江南、江西的百姓因為於成龍自奉簡陋,每天隻吃青菜佐食,所以給他起了個外號“於青菜”,以示親切景仰。於成龍喜歡飲茶,考慮到茶價很貴,他不願意多破費,便以槐葉代茶。他讓仆人每天從衙門後麵的槐樹上采幾片葉子回來,一年下來,把那棵樹都快采禿了。

於成龍身體力行,使愛好奢侈豔麗的江南民俗大為改變,人們摒棄綢緞,以穿布衣為榮。一些平日魚肉百姓的地方官,因知道於成龍好微服私訪,每遇見白發偉軀者便膽戰心驚,以為是於成龍,不得不有所收斂。

康熙二十三年,於成龍病死在兩江總督任上。僚吏來到他的居室,見這位總督大臣的遺物少得可憐,而且都不值錢。床頭上放著個舊箱子,裏麵隻有一襲官袍和一雙靴子,大家忍不住唏噓流涕。

於成龍去世的消息傳出後,江寧城中罷市聚哭,家家繪像祭奠。出殯那一天,江寧數萬名百姓,步行20裏,哭聲震天,竟淹沒了江濤的聲音。

當年,康熙帝巡視江南,沿途所延訪的官吏,無不對於成龍嘖嘖稱讚。康熙帝不無感慨地對隨行的人員說:“朕博采輿論,敢稱於成龍實天下廉吏第一,於成龍真百姓之父母,朕肱股之臣啊!”

在生活上簡樸些、低調些,不僅有助於自身的品德修煉,而且也能贏得上下的交口稱譽。

心之感悟:

真正有品質、業績和成就的人,絕不會刻意追求架子,事實上,刻意追求架子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有所作為。

即使富了,也不要彰顯

在瑞士,年收入超過百萬瑞士法郎的人數高達18.3萬,即全國人口的2.6%都是百萬富翁。據世界銀行發表的各國富裕程度排行榜顯示,瑞士多次蟬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在瑞士有許多人是富翁,有些人甚至身價過億,但他們給人們留下的整體印象是,生活富而不奢。

在一次國際會議上,人們見到“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他多次被記者采訪,每次都見他穿著一套款式老舊但非常整潔的雙排扣黑色西服。施瓦布聊起他的生活,自稱不愛打扮,也不稀罕用名牌服飾或昂貴的高檔手表來“炫富”。無論是在達沃斯年會上與數百位各國首腦聚集,還是奔波於世界各地,他穿的都是一套西服。施瓦布的辦公室陳設也非常簡單,沒有寬敞的空間和貴重的辦公設施,隻有普通的沙發、茶幾和幾個書櫃。平時施瓦布自己駕駛一輛客貨兩用車,午餐是與其他員工一樣的自助餐。

在瑞士,有很多富翁都像施瓦布一樣過著節儉的生活。在吃的方麵,瑞士人也絕不擺闊。那裏的餐館不允許顧客浪費,甚至會對浪費者罰款;在穿戴方麵,瑞士是“手表王國”,但大多數富翁手上戴的並不是“勞力士”、“歐米茄”等豪華品牌手表,而隻是普通手表,有的甚至戴著普通老百姓都不願戴的塑料電子表;在交通方麵,瑞士富翁和大多普通百姓完全有條件買“寶馬”、“奔馳”,然而瑞士公路上行駛的大多是“大眾”、“雪鐵龍”等普及型汽車;在日常用品方麵,由於瑞士物價相對較高,每逢節假日,節儉的瑞士人大多會開著車到鄰國買東西。

瑞士富翁為何不像很多其他國家的富翁那樣喜歡奢侈和招搖呢?他們說:“瑞士沒有資源,也很少有那種一夜暴富的人,瑞士人致富靠的隻是兩隻手。”靠自己雙手創造出來的財富,理所當然會好好珍惜,所以形成了不講奢華的習慣。

瑞士的整體氛圍也使富翁不願拿自己的財富炫耀。在瑞士,無論是平民還是富翁,大家都會平等地對待,不會因為你的貧窮而瞧不起你,也不會僅僅因為你的財富而對你阿諛奉承。人們最看不起的就是那種炫耀財富的“暴發戶”。瑞士銀行家巴爾在他出版的自傳中,對瑞士富人的心態做了最好的注解:“如果他們需要兩輛車時,他們會刻意買兩輛完全一樣的普通車,讓人認為隻擁有一輛車,因為他們不希望鄰居認為他們在炫耀財富。”

正因為如此,在瑞士,大家對關於別人的財富的話題不感興趣,所以居住在瑞士的富豪一般不會受到外界的幹擾。宜家老板坎普拉德對媒體說,他選擇隱居瑞士,更重要的原因是,在瑞士可以盡情享受寧靜低調的普通人生活。瑞士,沒人會隻因為財富而對他們表示尊敬,人們尊敬的是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

成功由勤勞節儉開始,失敗因奢侈浪費所致,即使到了很富裕、很有錢的時候,這個樸素的真理也不會過時。在我國,也有很多生活低調不愛炫耀的人。

搜狐的CEO張朝陽就不愛炫耀,他也不主張開車。他還倡導大家說:“白天和傍晚的大多數時間,北京變成了一個大停車場,所有的車都走走停停,加速減速,燒著油,汙染著空氣,並增加北京的局部溫室效應。開車,是幾十年來中國人憧憬西方生活方式的一個方麵,開車變成了時尚、富裕與地位的象征。在拜金主義價值觀占據了這一代人頭腦的當下中國,人們根據一個人開的車判斷他的經濟實力。”

他說:“如今,北京的街頭充斥著豪華的、中檔的、低檔的各種車,無論高檔低檔,都是一個個尾氣的噴嘴,汙染能力沒有差別。所以開車已經與出行方便無關,而與虛榮心有關。打車的成本已經比開車低了,坐地鐵、乘公交成本就更低了,而且時間成本都比開車要低。我還希望有更多的稅費,如空氣汙染費、交通擁擠費等等,使人們有錢買車,偶爾開一開,滿足一下好奇心和虛榮心,但不要經常開。我更希望,有品位的人不開車,而是關心我們居住的城市,有品位的人騎自行車,或背著背包行走在清新的空氣和明媚的陽光裏。”

他認為,走路是最好的運動,因為走路會使大腦分泌出令人愉悅的物質,是治療抑鬱症、克服焦慮的最好方法。他號召大家,無論去什麼地方,能走著去就絕不開車。他說:“走路使我們快樂,50年後的富裕中國,人人都喜歡走路。”

虛榮心和炫耀是人在一種不平衡的狀態下有的心理,原來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最有利於我們的身體,奢華並不利於我們的生活和健康。即使在我們真的非常富裕的時候,最應該珍惜的也應該是健康的普通生活。

心之感悟:

縱觀世界上的富人,都是一些低調,不張揚之人。他們從來不會將自己的財富往外彰顯,反而是那些窮人,一味的大手大腳花錢,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有錢,而這樣的人最終也不會得到他人的敬重。

不求名利,散盡千金

有錢不是壞事,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有錢,並且越多越好。有時候,金錢就是奢華生活的象征,讓無數的人眼紅羨慕。“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的人辦起事來似乎也比窮困的人更為順手。有了萬貫家財撐腰,說起話來底氣都很足,就是所謂的“財大氣粗”。但是有了錢就處處炫耀,事事張揚,在給自己爭足麵子的同時,也為自己埋下了禍根。或遭人非議,空惹口舌是非;或招賊引盜,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更有甚者,為此而得罪權貴,招來殺身之禍。

明朝人沈萬三從小隨父種田,沒有什麼文化,但是很有經濟頭腦,靠著經營商船,發展對外貿易,販賣絲綢、茶葉、陶器、工藝品等,在買賣中獲得巨額利潤,最終擁有億萬貫家財。沈萬三暴富後,又發放高利貸,富上加富,可以說富可敵國。

沈萬三暴富後生活奢侈自不在話下。他廣辟田宅,以致蘇州地區的土地有三分之二都屬於沈家,此外他還大娶小老婆,妻妾有幾十人,甚至分置各地,為每個小妾興建豪華妝樓,如盛澤妝樓即小妾九娘的居處,開了現代“包二奶”的先河。沈萬三還廣羅天下奇珍異寶,不惜重金購買,藏有古今名貴書畫古董無數。江南首富沈萬三,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明朝洪武年間,張士誠割據平江,當地大富戶為求得庇護,都曾獻金輸糧,以示擁戴。朱元璋起兵攻打蘇州城,遲遲不下。當時,張士誠之所以能固守蘇州達八月之久,就是因為得到蘇州富民在財力上的支持。作為江南首富的沈萬三,當然出力不小。

城破之後,朱元璋對蘇州富民甚至老百姓恨之入骨,采取了一係列打擊報複的措施。他不僅定下重賦,而且要分期分批將他們遷離鄉土。沈萬三是個精明的商人,看到了形勢的嚴峻,他知道隻有大拍新皇帝的馬屁才能求得太平,於是他費勁心思討好朱元璋。他給朱元璋和朝廷官員進獻厚禮錢財,但是朱元璋反應冷淡。

沈萬三一看不妙,下心思琢磨怎麼才能討好朱元璋。不久機會來了,朱元璋下旨改建皇城南京城。這項浩大的工程所需經費必然相當可觀,當時國內經過動亂,朱元璋剛剛登上帝位,國庫空虛,沒有多少錢財用於建城。沈萬三瞄準這個機會,突然作出驚人之舉,主動上疏請求由他出資,幫助朱元璋修築都城的三分之一,即現今南京城牆的中華門到水西門一段。這步棋看來沒有走錯,朱元璋終於麵露喜色,並承諾對他封官。因沈萬三已年逾花甲,便任命他長子沈茂為廣積庫提舉,侄孫沈價(沈貴之孫)為戶部員外郎,進京供職。沈萬三也於洪武三年遷居南京,全力投入築城工程。

出資建城之後,沈萬三後來想趁熱打鐵,請求出資犒賞三軍,這一下拍到皇帝馬腳上。朱元璋大怒,退朝回到後宮,怒氣衝衝地對馬皇後說:“沈萬三這個老家夥真是太自不量力了,一個小老百姓居然想犒賞天子的軍隊,擾亂民心,不殺不足以解我心頭之恨!”幸虧馬皇後還算清醒,覺得有點過分,勸道:“陛下,我聽說依法該殺的是不法之徒,而不是不祥之民。沈萬三富過了頭,並且做出如此不忠之事,上天自然會降禍於他,何勞陛下動手誅滅他呢?”朱元璋想想也有道理,於是免了沈萬三的死罪,將他充軍雲南。這樣沈萬三才得以保住小命,但下場也很慘,流放時已經年約六十六歲,最後客死他鄉。

沈萬三的身後之禍,還要悲慘得多。他的子孫牽涉到曆史上著名的藍玉案中,全家獲罪,田產家財全部充公。經過一連串打擊,沈萬三家族僅存次子沈旺、曾孫沈基和三女婿宋通一家。自此之後,在明朝一代,不聞沈氏後人再有著名富翁,想來是對其祖宗沈萬三的悲慘遭遇記憶猶新。

一個“富”字人見人愛,可是其中包含了多少教訓啊。曆史上富甲一方的大財主,若不懂得即使收斂鋒芒,而是處處張揚炫耀,最終都會惹來禍害。

心之感悟:

每個人都在追求生活的幸福,但是金錢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隻會在金錢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最終不能自拔,遭至滅頂之災。有錢而不張揚,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像範蠡那樣散盡千金,不求名利,則又是一種對生命更高的體驗。

不要在人前炫耀你的聰明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少人總認為別人是“傻子”,經常在別人麵前賣弄自己的小聰明。殊不知,這不僅會招致旁人的嫉恨,而且還會使自己成為輕浮自傲的人。

根據心理學家分析,當自己表現得比朋友更聰明和優越時,朋友就會感到自卑和壓抑;相反,如果我們能夠收斂與謙虛一點,讓朋友感覺到自己比較重要時,他就會對你和顏悅色,而不會對你羨慕和嫉妒。不要讓別人知道你比他更聰明,除了不會失去朋友以外,還有諸多好處,比如減少競爭對手,避免與人不必要的爭鬥。

一個人處處表現得比別人更聰明,往往會自食其果,尤其是那些喜歡把別人當“傻子”,喜歡耍小聰明的人。讓別人知道你比他更聰明,不僅不會對你未來的發展有所幫助,反而會成為招災惹禍的根源。在人際關係複雜的社會裏,不要表現得比別人聰明和優越,更不要一味隻是耍小聰明,炫耀自己的才能,必須懂得低調處世,才不至於遭妒、吃虧。所謂“樹大招風”,或“人怕出名豬怕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軟件公司招聘了兩名軟件技術開發人員,一個叫湯姆,一個叫彼得。兩個人均從英國劍橋大學畢業,修的專業都是計算機。湯姆是一個性格外向且易表現的人,他處處想表現自己,證明一下自己的實力,從而取悅老板。相反,彼得是一個很內向的人,平時少言寡語,每天都本分地做著自己分內的工作。技術開發部除了他們兩個人之外,還有兩位老人,他們進公司已經有5年了。

有一次,主管亨利把他們幾個人叫到一起說:“現在有個遊戲軟件需要你們研究開發一下,最後做成一個寓智於樂的給中學生玩的遊戲軟件。時間是半個月。”話音剛落,湯姆覺得這是表現自己的最好時機了,立刻站起身來說:“主管,把這個交給我去做吧,我在上學的時候就已經獨立做過了。”主管看了看湯姆,笑道:“有勇氣,有膽量,好樣的。”當然,主管又重新給另外三個人做其他的軟件了。

湯姆回去以後,馬上投入工作,去圖書館查資料,到學校做調查,每天都工作十幾個小時。可過了一星期,湯姆也不知道到底該從哪下手。彼得和自己的另外兩個同事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自己的工作。另外兩名同事對彼得印象非常好,謙虛謹慎、虛心好學的彼得為自己贏得了人氣指數。然而,湯姆則顯得很孤立,沒有人願意搭理他,在他不知如何下手進行工作時,也沒有人願意幫助他。

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地過著,眼看就快到交活的時候了,湯姆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而彼得他們的軟件則即將完成,隻剩最後的一點工作了。其實,不是大家不願意幫助湯姆,而是因為他太過張揚。

果不其然,湯姆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因為他根本就不知如何下手操作。他有的隻是理論,在實踐方麵還很欠缺。主管很忌諱那些不懂還不虛心學習的人。他認為湯姆不會有太大的潛能,也不會做出多大的成績,所以下決心把湯姆炒了。而彼得則因為謙虛好學,憑借自己在學校的理論知識作指導,很有創意地開發了好幾個遊戲軟件,而且他從不把成績歸於自己的頭上,說全都是大家的努力。就這樣,彼得很快就得到主管的賞識,被提拔為部門主任。

沒有開發出遊戲軟件並不是湯姆被炒的唯一原因,還因為他急於表現,不夠謙虛,過於張揚。湯姆不是沒有才華,如果湯姆能謙虛一點,低調一點,或許主管還會把他留下好好培養。

無論你采取什麼方式指出別人的錯誤:一個蔑視的眼神,一種不滿的腔調,一個不耐煩的手勢,都有可能帶來難堪的後果。你以為對方會同意你所指出的錯誤嗎?絕對不會。因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斷力,打擊了他的榮耀和自尊心,同時還傷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會改變自己的看法,還要進行反擊,這時,你即使說破了嘴也無濟於事。

永遠不要說這樣的話:“看著吧!你會知道誰是誰非的:”這等於說:“我會使你改變看法,我比你更聰明。”這實際上是一種挑戰,在你還沒有開始證明對方的錯誤之前,他已經準備迎戰了。為什麼要給自己增加困難呢?

不讓別人知道你比他更聰明,有時需要你在現實生活中做到巧妙委婉地指出他人的錯誤而不是直接點出。人有時會很自然地改變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說他錯了,他就會惱火,並且更加固執己見。你若發現別人的錯誤之處,可以用若無其事的方式提醒別人。如果有人說了一句你認為是錯誤的話,你也可以這樣說:“唔,我倒有另外一種想法,但也許不對。我常常弄錯。如果我弄錯了,我很願意得到糾正。”這將會收到神奇的效果。無論什麼場合,試問,誰會反對你說“我也許不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