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要太過張揚,即使自己富有了、成功了,也不要在人前彰顯自己的聰明。因為這樣的你也隻是把自己的缺點暴露給他人,成為他人茶餘飯後的娛樂對象罷了。所以做人一定要謙虛、低調。
做人不要太張揚
低調做人,不張揚是一種修養、一種風度、一種文化、一個現代人必需的品格。沒有這樣一種品格,過於張狂,就如一把鋒利的寶劍,好用而易折斷,終將在放縱、放蕩中悲劇而亡,無法在社會中生存。
一次,兒童文學家蓋達爾帶著5歲的小女兒珍妮,給夏令營的小朋友講故事。蓋達爾要為小朋友們講的是他們所期待聽的童話故事《一塊石頭》。
大禮堂裏,孩子們正聚精會神地聽蓋達爾講故事,除了蓋達爾的聲音,整個禮堂靜得連針掉在地上都可以聽到。這時,小珍妮卻旁若無人地在禮堂裏走來走去,偶爾還故意使勁跺跺腳,發出惹人煩的聲響,跺完腳後還露出得意的神情,她的舉動仿佛在告訴小朋友:“你們看,我是蓋達爾的女兒!你們一個個都在聽我爸爸講故事,這些故事我每天都能聽到!”
蓋達爾看到女兒的行為,停止了講故事,他突然提高嗓音,嚴肅大聲地說:“那個猖狂的小家夥是誰?請你們把那個不守秩序的小家夥攆出去!她妨礙了大家安靜地聽故事。”
小珍妮一下子愣住了,她沒有想到自己親愛的爸爸竟然這樣說她,她連哭帶喊賴著不走,想讓爸爸心軟,但蓋達爾不為所動,堅決要求工作人員把珍妮拉出會場。
之後,蓋達爾又繼續給孩子們講故事,故事講完時,孩子們對蓋達爾報以熱烈的掌聲。蓋達爾給孩子們講的不僅是一個有趣的故事,還通過對小珍妮的懲罰,給孩子們上了生動的一課:無論是誰,都不應以優越驕縱,過於張揚。
有功者往往居功自傲,盛氣淩人,貪權戀勢,殊不知殺身之禍多由此而起。十分功績,若誇耀吹噓,則僅剩七分,如果憑著功勞而驕傲自大,目中無人,其至仗勢欺人,那麼功績自然又減三分。自明者不管功勞如何卓著,都懂得謙虛謹慎,麵對人生榮辱得失,以平常心態視之,當抽身時須抽身。功成而身退,則可垂名萬世,若爭功奪名,貪爵戀財,忘乎所以,居功自傲,必將招致禍害,最終身敗名裂。
清朝名將年羹堯,自幼讀書,頗有才識,他康熙三十九年中進士,不久授職翰林院檢討,但是他後來卻建功沙場,以武功著稱。因為他的卓越才幹和英勇氣概,年羹堯備受康熙和雍正的賞識,成為清代兩朝重臣。康熙在位時,就經常對他破格提拔,到了雍正即位之後,年羹堯更是備受倚重,和隆科多並稱雍正的左膀右臂,成為雍正在外省的主要心腹大臣,被晉升為一等公。
年羹堯自恃功高,做出了許多超越本分的事情,驕橫跋扈之風日甚一日。他在官場往來中趾高氣揚、氣勢淩人。他贈送給屬下官員物件的時候,令他們向著北邊叩頭謝恩,在古代,隻有皇帝能這樣;發給總督、將軍的文書,本來是屬於平級之間的公文,而他卻擅稱“令諭”,把同官視為下屬;甚至蒙古紮薩克郡王額附阿寶見他,也要行跪拜禮。這些都是不合乎朝廷禮儀的越位舉動。
年羹堯陪同雍正皇帝在京城郊外閱兵,雍正對士兵們說:“大家辛苦了,可以席地而坐。”連下了三道聖諭都沒有一個人動,直到年羹堯說:“皇上讓大家席地休息。”這時全體士兵才整齊的坐下,盔甲著地聲震動山野。雍正覺得很奇怪,年羹堯解釋說,將士們長期在外打仗,隻知道有將軍,哪知道有皇帝?這本身雖然說明年羹堯治軍有方,但年羹堯本來就功高震主,飛揚跋扈,雍正當時早已產生疑懼。
年羹堯不僅憑著雍正的恩寵而擅作威福,還結黨營私,培植私人勢力,每有肥缺美差必定安插他的親信。此外,他還借用兵之機,虛冒軍功,使其未出籍的家奴桑成鼎、魏之耀分別當上了直隸道員和署理副將的官職。
年羹堯的所作所為引起了雍正的警覺和極度不滿。雍正是自尊心很強的人,又很喜歡表現自己。年羹堯功高震主,居功擅權,使皇帝落個受人支配的惡名,這是雍正所不能容忍的,也是雍正最痛恨的。於是幾次暗示年羹堯收斂鋒芒,遵守臣道,但年羹堯似乎並沒放在心上,依舊我行我素。不久之後,風雲驟變,彈劾年羹堯的奏章連篇累牘,最後被雍正帝削官奪爵,列大罪92條,賜自盡。一個曾經叱吒風雲的大將軍最終命赴黃泉,家破人亡,如此下場實在是令人歎惋。
人生處在順境和得意時,最容易張揚。張揚是許多沒有遠見的人的共性,他們本來就沒有大誌向也沒有大目標,隻是在一種虛榮心的驅使下向前奔跑,目的隻是想博得眾人的喝彩。所以眾人的掌聲一響便認為達到了人生目標,便想躺在掌聲中生活,他們認為自己可以不必再奔跑,可以昂頭挺胸地在人群中炫耀了。
太張揚的人,沒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標,有了一點點的得意便以為人生的榮耀不過如此。這些人中也有許多有才華的人、有實力的人和有發展前途的人,如果這些人能夠踏踏實實地做人,可能會成就一番事業,可他們卻往往因為目光短淺而在張揚中夭折。
心之感悟:
張揚也可以說是一種誤解,一種把暫時的得意看成永久得意的誤解,一種把暫時的失意當成永久失意的誤解。低調的人明白,這個世上永遠沒有永恒的事物,一切都是暫時的相對的,所以也就沒有什麼值得張揚的事情。
最不值錢的是“架子”
曾經有人問這樣一個問題:在雞身上什麼東西最不值錢?答案很多,有人說是雞糞,有人說是雞毛,也人有說是雞屁股……然而,雞糞可以當廢料,雞毛可以去做羽絨服,雞屁股可以去做狗糧……到最後大家一致認為:最不值錢的也就是雞架子。
在雞身上,架子最不值錢,同樣,在人身上,最不值錢的也是架子。生活中有些人說話、走路、辦事,都是裝腔作勢,有意顯得威風、高貴、了不起的樣子,這樣的人,開始能唬弄一些不知底細的人,時間一長,知道了他的底細,就沒有人理睬了,還把這種行為說成是“擺架子”。
架子無法體現價值,實力是靠個人的實力拚出來的。可有的人卻好擺“官”架子,真正有實力的人,不擺架子仍然是會得到人們的尊重,照樣有權威;沒有實力者,不論擺多大的架子,仍然隻是一副空皮囊。
如果想在社會上真正地走出一條路來,活出從容快樂的人生,那麼你就要放下自己的架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走自己應該走的路,這樣才能吸收各樣的資訊,才能抓到更多的機會,才能不斷地進步,才能夠發展!
袁術字公路,是司空袁逢的兒子,官至折衝校尉、虎賁中郎將。董卓進京,他逃到南陽;部將長沙太守孫堅殺掉南陽太守張谘,他便占據了南陽。
公元195年冬,獻帝東出潼關,其護衛隊伍被李偏、郭汜打敗,袁術以為時機已到,便召集手下人商議,表示要做皇帝。他對手下眾人說:“現在劉氏天下很虛弱,海內鼎沸。我家世代做高官,得到老百姓的歸附。我想應天順民,稱皇帝,不知諸君意下如何?”大家都不願表態,隻有主簿閻象認為時機不成熟。他說:“過去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尚且服侍殷朝,將軍勢力雖然不小,顯然不如周文王那樣強盛,漢室雖然微弱,還未像殷紂王那樣殘暴,就更不應該取而代之了。”袁術聽了,盡管心中不高興,見手下人這麼不熱心,隻好暫時作罷。
後來,袁術想取得一些人的支持,對前來投歸的張承說:“以我土地之廣,士民之眾,仿效漢高祖當皇帝不行嗎?”張承說:“這在於德,不在於強,如果有德,雖然開始實力不大,也可以興霸王之功,如果憑借勢力就稱帝,不合時宜,就要失掉群眾,想興盛是不可能的。”
袁術心裏很不高興,心想,老部下江東孫策總該支持自己吧,不料孫策給他寫信說:“董卓貪殘淫逸,驕奢橫暴,擅自廢立,天下的人都痛恨他,你怎能步他的後塵呢?”還說:“你家五代都是朝廷名臣,輔佐漢室,榮譽恩寵,沒有人能與之相比,理應效忠守節,報答王室,這是天下人所期望的。”袁術看罷,大失所望,還氣得生了一場病。
由於追求皇帝驕奢淫逸的生活,袁術把富庶的淮南地區糟蹋得殘破不堪。士兵不為他賣命,老百姓也不支持他,都紛紛逃走。左右部下也是離心離德,形成混亂狀態。對此,曹操問袁術那邊投過來的何夔說:“聽說袁術軍中發生變亂,實有其事嗎?”何夔回答說:“袁術無信人順天之實,而望天人之助,這是不可以得誌於天下的。失道之主,親戚都背叛他,何況是左右部下!依我看,這變亂是事實。”曹操說:“為國失賢則亡,像你這樣的有用之材,袁術都不善用,發生變亂,不是很正常的嗎!”
第二年夏天,袁術實在混不下去了,便放火將宮室燒掉,帶著一幫吃閑飯的人到徽山去投靠他的部下陳簡、雷薄,不料遭到了拒絕。袁術手下的人散去的就更多了,他像一隻喪家之犬不知如何是好。最後,他想了一個辦法,把“傳國璽”讓給在河北的袁紹,仍然可以由袁家來當皇帝,自己也有個安身之處。曹操得知這一消息後,馬上派劉備和朱靈去截擊袁術。袁術一到下邳,沒想到被攔住了去路。
袁術隻得掉頭返回淮南。逃到離壽春80裏的江亭時,終於一病不起。身邊已無糧食可吃,詢問廚子,回說隻剩有麥屑30斛。將麥屑做好端來,袁術卻怎麼也咽不下去。其時正當六月,烈日當空,天氣酷熱,袁術想喝一口蜜漿,卻怎麼也找不到。袁術坐在床上,獨自歎息了許久,突然一聲驚呼:“我袁術怎麼落到了這個地步啊!”喊完倒伏床下,在吐血一鬥多之後死去。
袁術目中無人,剛愎自用,不聽忠言,最終隻落得個悲鬱死去的下場。
孔子也說“下交不瀆”,與比自己低的人相交往,不要高傲怠慢,放不下架子,居高臨下地發號施令,盛氣淩人,人們必定會對他避而遠之,朋友們也會越來越遠離他。對別人態度傲慢的人,往往會看不到別人的長處,更看不見自己的短處,就這樣夜郎自大下去,隻會連一個朋友也交不到,如此下去連必要的合作共事都會有問題。千萬不要以不恰當的態度對待朋友和身邊的人,因為他們是重要的夥伴和力量,如果連他們也失去了,那就真的什麼也沒有了。
心之感悟: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也更容易喜歡那些和善、平易的人,架子太大,傲慢自恃,必定會敗得很淒慘。而為人位尊而不自矜,權重而不自傲,名顯不炫,功高不居,才會贏得眾人的榜樣,人心歸向。
將風頭讓給需要的人
低調的人懂得,該出風頭時出,不該出風頭的時候絕不招搖。畢竟在別人還未把心思說出來之前,就把話說了,把事做了,一時自然會得到別人的讚賞,然而長此以往必定會遭他人的怨恨。因為你會讓別人覺得自己像個白癡,任何事情還需要別人代說、代辦,別人自然不會喜歡你,因此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做自己分內的事。
孟賁是秦武王手下的一名勇士,此人原是齊國人,勇力過人。據說有一次他在野外看見兩頭牛正在相鬥,他上前去用手把兩頭牛分開來。其中一頭牛聽勸,伏在地上不鬥了,另外一頭牛還要打。他大為惱火,左手按住牛頭,右手把牛角活生生地拔了出來,這頭牛當場斃命。
後來他聽說秦武王正在招納天下勇武之人,於是離開齊國去投奔秦國。這秦武王原也是個勇猛的人,重武好戰,常以鬥力為樂,凡是勇力過人者,他都提拔為將,置於身邊。見了孟賁自然另眼相看,很快就任命他為大將,與他手下的另外兩名勇將烏獲和任鄙享受一樣的待遇。孟賁也非常以自己的勇力而自豪。
公元前306年,秦武王采納了左丞相甘茂的計策,與魏國建立了秦魏共伐韓國的聯盟,而後用計攻占了趙國的軍事要地宜陽。秦軍占領宜陽後,周都洛陽門戶洞開。秦武王大喜,親自率領任鄙、孟賁等精兵強將要進入洛陽。周天子此時無力抵抗,隻好打開城門迎接秦武王進城。
秦武王兵進洛陽後,直奔周室太廟,去觀看九鼎,這九個鼎本是當年大禹收取天下九州的貢金(銅)鑄成,每個鼎代表一州,共有荊、梁、雍、豫、徐、青、揚、兗、冀九州,上刻本州山川人物、土地貢賦之數,是周朝天命所在的象征。秦武王見了九鼎,大喜過望。當然,他不是喜歡這些銅塊,而是垂涎那九鼎所象征的統禦天下的權力,這也是秦國曆代君主的夢想。秦武王繞著九鼎逐個觀看,看到雍州(代表秦國)鼎時,對隨行的群臣說:“這鼎有人舉起過嗎?”
守鼎人趕忙回答:“自從先聖大禹鑄成此鼎以來,沒有聽說也沒有見過有人能舉起此鼎。這鼎少說也有千斤重,誰能舉得起呀!”秦武王聽了,撇了撇嘴,回頭問任鄙和孟賁:“你們兩個,能舉起來嗎?”任鄙為人向來低調,他知道他的這位主子秦武王自恃勇力驚人,十分好勝,平時就經常和手下的大將鬥力,如果此時自己出來舉鼎,當著這麼多人的麵,搶了主子的風頭,不會有好果子吃。再說,一旦秦武王真的去舉鼎了,萬一出了差錯,自己就是長了九個腦袋也擔不起這個責任,於是婉言道,“臣不才,隻能舉起百斤重的東西。這鼎重千斤,臣不能勝任。”
任鄙這一低調,孟賁心中暗喜,認為表現的機會來了。於是伸出兩臂走到鼎前,對秦武王說道:“讓臣舉舉看,若舉不起來,大王不要怪罪。”說罷,緊束腰帶,挽起雙袖,手抓兩個鼎耳,大喝一聲“起!”,隻見那鼎離地麵半尺高,就重重地落下,孟賁頓時感到一陣暈眩,站立不穩,差點一屁股坐在地上,還好被左右拉住。秦武王看了,禁不住發笑:“卿能把鼎舉高地麵,寡人難道還不如你嗎?”任鄙見秦武王要去舉鼎,趕緊上前勸道:“大王乃萬乘之軀,不要輕易試力。”
秦武王本來就好與人比力,此時哪裏聽得進去,卸下錦袍玉帶,束緊腰帶,大踏步上前。任鄙拉著秦武王苦苦相勸,秦武王生氣地說:“你不能舉,還不願意寡人舉嗎?”任鄙不敢再勸,隻好退到一旁。秦武王伸手抓住鼎耳,深吸一口氣,丹田用力,大喊一聲:“起!”鼎被舉起半尺,周圍一片叫好之聲。秦武王得意洋洋,心想:“孟賁隻能舉起地麵,我舉起後要移動幾步,才能顯出高下”。秦武王接著移動左腳,不料右腳獨木難支,身子一歪,千斤重的大鼎落地,正好砸到右腳上,秦武王慘叫一聲,倒在地上。眾人慌忙上前,把鼎搬開,隻見秦武王右腳已被壓碎,鮮血流了一灘。等到太醫趕來,秦武王已不省人事,晚上,秦武王氣絕身亡了。
周天子聞報,心中又驚又喜,喜的是這個驕橫跋扈的秦王自找死路,驚的是萬一秦國以此為借口興兵討伐,自己就王位不保了,趕緊親往哭吊,然後派人把秦武王的靈柩送回鹹陽。之後,秦武王異母弟贏稷登基,就是秦昭襄王。秦武王下葬後,老太後也就是秦武王的母親令人追究責任,查到了孟賁的頭上,雖然事情不能全怪孟賁,但為了出氣,還是將孟賁五馬分屍,誅滅其族。而低調的任鄙卻因勸諫有功,升任為漢中太守。
出風頭被大多數人看成是很風光的一件事,不過,從孟賁的教訓中我們可以看出,出風頭是要冒風險的,出多大的風頭就要承擔多大的後果。由此可見,別人的風頭是搶不得的,不要圖一時之快,要知道如此為之,危險隻會逐步向你靠近!
在16世紀末期的日本,茶道風靡貴族階層,統治者豐臣秀吉非常寵愛首屈一指的茶藝家千利體,他是豐臣秀吉最信任的谘議之一。千利體不但在皇宮裏有自己的寓所,其為人也獲得全日本的尊崇。
然而在1591年,豐臣秀吉下令逮捕他,並判處死刑。後來人們發現千利體命運驟變的緣由,是這位成為朝廷新貴的鄉下人千利體,為自己製作了一座穿著木屐(貴族身份的象征)、態度傲慢的木頭雕像,並將這座雕像放置在宮內最重要的寺院裏,讓經常經過的王族能清楚地看見。對豐田秀吉而言,這件事意味著千利體做事沒有分寸,以為自己和最上層的貴族享有同樣的權力。他已經忘記自己的地位的獲得完全仰賴幕府將軍,以為自己是憑一己主力贏得榮寵,這是千利體對自己重要性的誤判,為此他付出生命的代價。
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的地位是理所當然的,也千萬不要讓任何榮寵衝昏了頭。永遠不要異想天開,以為上司喜愛你,你就可以為所欲為,受寵的部屬自以為地位穩固,膽敢搶主子的風頭,終至失寵的事例簡直是不勝枚舉。
所以,我們要學會做人低調,不管你多能幹,始終都不要搶了別人的風頭。
心之感悟:
沒有人會喜歡搶自己風頭的人,所以越是聰明有能力,越要表現得處處愚笨,處處小心謹慎,如履薄冰,尊重所有的人,絕對不可以顯得比別人強。所謂處好同事方能成大事,人脈即金脈就是這個道理。
簡樸為真,切忌誇耀
人一般都多少有點自我主義,喜歡表現自己,有的甚至誇張、炫耀。其實,這對個人並沒什麼好處。人應該返璞歸真,處事低調,始終保持本色。要知道,一個人的好名聲,是靠個人的修養、品質、業績和成就換來的,而不是靠擺架子擺出來的,架子是一種無聊的、騙人的東西。
在科學領域,愛因斯坦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大腕,也有資格擺架子,但據說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著裝和修飾非常簡樸,日常生活不修邊幅,以至有一次去參加演講時,負責接待工作的人把他的司機當成了他本人,而把他當成了司機。這雖說是個笑話,可也反映了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不擺架子、低調做人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