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1 / 3)

有一種瓢蟲,每當人用手碰它時,它就會緊緊把腳縮起來,停止不動,無論怎麼撥弄它,它就像死了一樣不動,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它又開始走動了。有一種鳥,在它孵卵時期,若有外敵入侵,它會扇動自己的翅膀,先佯裝與外敵搏鬥,然後便假裝受傷,跌跌撞撞地裝出一副失敗而逃的樣子,外敵見它逃跑,就會過去追逐,等外敵遠離鳥巢時,此鳥便立刻快速逃走,從而保全了巢中的卵。為人處世中,示弱不僅是險中求退、安身自保的策略,更是韜光養晦的必備條件。

曆史上一提及蜀後主劉禪,人們便覺得他是無能的“阿鬥”,有的人甚至用其來形容呆笨無能的人。事實上後主劉禪並非像人們傳說的那樣昏庸無能,從自保的角度講,在當時的那種曆史背景下,他的行為是不得已而為之。

當強大的曹魏大舉攻蜀,弱小的蜀國兵力不敵時,劉禪無奈,被迫投降。正是由於他懂得自己的“實力”,所以自知其明,到洛陽後被曹魏封為安樂公,但魏國的實權派人物、晉王司馬昭對他卻懷有戒備心理,此時這位蜀漢後主隻好采取“愚鈍”姿態來自保。

不久司馬昭專門設宴招待劉禪,特意請人表演蜀地技藝,以此來檢驗劉禪是否真正投降。身為蜀國後主,劉禪看到自己國家的表演,自然內心十分哀傷,但他清楚自己的處境,知道自己一旦表現出悲傷,讓老謀深算的司馬昭看出破綻,於是他強忍悲傷,強充笑臉,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他的這一招果然見效,司馬昭見他如此愚鈍,便放下戒心,對他的親信賈充說:“人之無情,乃至於此。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況薑維邪?”賈充湊趣地說:“不如此,公何由得之!”戲藝結束時,司馬昭又試探劉禪:“頗思蜀否?”劉禪裝出驚訝的表情,回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

與劉禪一起降魏的舊臣郤正覺得他回答的不到位,於是宴後提醒劉禪說:“主公方才回答的話有些不妥,如果以後司馬公再問您這類話,您應該流著眼淚,回答說‘祖先的墳墓都在蜀地,我怎能不想念呢?”劉禪聽到此話,思索片刻,同意他的建議。幾天後,司馬昭再次問起劉禪是否想念故國,劉禪這時裝作一副悲傷的樣子,盡力控製自己的眼淚。司馬昭事先與郤正有過溝通,他不動聲色地說:“此話怎麼像郤正的腔調?”劉禪假裝一驚,一副天真的表情說:“先生您怎麼知道?這正是郤正教我的!”司馬昭聽了,哈哈大笑。從此司馬昭徹底放棄了對劉禪的陷害之心。劉禪雖身處險境而有驚無險,平安地度過了餘生。

向別人示弱還表現在向別人講述自己的經曆,讓別人覺得自己並不是深不可測,自己也是一個普通的凡人。比如那些在別人眼裏的成功者可以向別人介紹一些自己的失敗經曆與現實的煩惱,告訴人們成功並非易事。那些擁有一技之長的人可以向別人訴說自己當年一竅不通的窘況,袒露自己渡過難關的心理路程。除此之外,示弱還表現在具體行動上。當自己在事業上小有成就時,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競爭,你我應采取回避退讓。解鈴還須係鈴人,隻有這樣自己才能夠減少別人對你的成功可能會成為某些人嫉妒的目標,不必要再為一點微名小利惹火燒身。

八歲那年,在祖母的力挺下,康熙當了皇帝。康熙那時還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孩子,他的父親順治帝臨死前,命四個滿族大臣輔佐他處理國家大事。鼇拜雖位居四大臣之末,但他掌握著兵權,並不斷擴大著自己的勢力。鼇拜不僅性情凶殘霸道,而且有權有勢,如日中天,皇帝簡直成了他的附屬品。

在康熙十四歲親自執政後,鼇拜還是專橫地把持著朝政,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裏。不但小皇帝對他十分畏懼,就連眾大臣也是敢怒不敢言。康熙想除掉鼇拜,但懾於他的權勢,隻好先裝模作樣。他用一切時間學習政治,用一切機會實踐政治。同時,他還要做出依然不懂事的樣子,傻玩傻鬧,結果連狡猾的鼇拜都沒有看出他的真實想法。

有一次,鼇拜和另一位輔政大臣蘇克薩哈發生爭執,他就誣告蘇克薩哈心有異誌,應該處死。康熙知道這是鼇拜誣告,就沒有批準。這下可不得了,鼇拜在朝堂上大吵大嚷,卷著袖子,揮舞拳頭,鬧得天翻地覆,一點兒臣下的禮節都不講了,最後,還是擅自把蘇克薩哈和他的家屬殺了。

從這以後,康熙更是下決心要整頓朝政。為了擒拿鼇拜,他想出一條計策。康熙在少年侍衛中挑了一群體壯力大的留在宮內,叫他們天天練習撲擊、摔跤等拳腳功夫。空閑時,他常常親自督促他們練功、比武,而且,消息一點都沒有走漏出去。

有一天,鼇拜進宮奏事,康熙正在觀看少年侍衛練武,隻見少年侍衛正在捉對兒演習,一個個生龍活虎,皇帝還在場外指指點點。康熙看見鼇拜來了,大吃一驚,心想壞了,如果被鼇拜看出破綻,那別說皇位坐不安穩,就連命也要賠進去了。

他靈機一動,故意站起身走進場去,笑著誇獎這個勇敢,奚落那個功夫不到家,說:“來,你和我打一架,看看我的功夫。”一副貪玩的少年形象。

鼇拜一看皇帝如此胡鬧,心中暗笑,看來這大清的江山,可能是我鼇拜的了。鼇拜走近康熙,剛要奏事,康熙卻擺擺手說:“今天玩得痛快!有事先不要說,等我……”

鼇拜連忙說:“皇上,外庭有要事奏告。皇上下次再玩吧。”康熙這才戀戀不舍地和鼇拜進殿去了。

過了一段時間,少年侍衛們的武藝練習得有了長進,鼇拜的疑心也全消除了,這時,康熙決定動手除奸。這天,他借著一件緊急公事,召鼇拜單獨進宮。鼇拜哪裏有什麼防備,騎著馬就大搖大擺地進宮來了。

康熙早已站在殿前,一見鼇拜走來,便威武地喝道:“把鼇拜拿下。”隻聽得一陣腳步響,兩邊擁出一大群少年侍衛,一齊撲向鼇拜。鼇拜被眾少年掀翻在地,捆縛起來,關進大牢。康熙用示弱之法,除掉了這個朝廷禍害。

在我們的人生的道路上,當我們麵對困境時,在我們力量弱小時,一定要學會隱藏自己,在暗中積蓄實力,隻有這樣才能有自己的出頭之日。

心之感悟:

適度適時地示弱,可以混淆對方的視聽,使其做出錯誤的判斷,從而掉入你為他設計好的陷阱;也可以遲滯對方做出決定的時間,從而給自己反擊的時間。

隱忍者,方能立身處世

古人常崇拜“不風流處”的風流,稱頌“憐兒忘醜”的高貴愚者的精神。徹底的愚是常人能及的;足夠的聰明,常人都能獲得。真正的人卻是愚者,禪的最高階段就是守愚禪。而守愚是世間最大的美德,即不為名利,自發性地,幹該幹的事。

俗話說:“做人難,難做人。”所發出的也就是一個人進也不好,退也不好,左也不好,右也不好的慨歎。但生活在現實中的人,不可逃避地要充當一定的角色。如何充當好這個社會角色,就是人生處世的一個大的學問。

菜根譚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淡泊之士,必為濃豔者所疑;檢飭之人,多為放肆者所忌。君子處此,固不可少變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鋒芒。”句子中“淡泊”,指恬靜無為,不重名利的意思。“濃豔者”,指身處富貴榮華,具有權勢名利中的人。“檢飭”,自我約束,謹言慎行之意。“操履”,比喻追求自己的理想。“鋒芒”,意指才華和銳氣。

上述這段話著重是說,“槍打出頭鳥”,有才能的人往往會受到無能之輩的排擠,有德行的人常常會受到無德之人的誹謗。所以,一個修養高深的人,處於這種環境時,最好的辦法是不要過於顯露自己的鋒芒,在堅守自己誌向的同時,要善於隱忍,要多注意待人處世的方法和態度。

荀攸是曹操的一個謀士,他自謙避禍,很注意掩蔽鋒芒。苟攸自從受命軍師之職以來,跟隨曹操征戰疆場,籌劃軍機,克敵製勝,立下了汗馬功勞。

平定河北後,曹操即進表漢獻帝,對他的貢獻給予很高的評價。公元207年,曹操下了一個《封功臣令》,對於有貢獻之臣論功行賞,其中說道:“忠止密謀,撫寧內外,文若是也,公達其次也。”可見,在曹營眾多的謀臣之中,他的地位僅次於曹操,足見曹操對他的器重了。後來,他轉任中軍師。曹操做魏公後,任命他為尚書令。

荀攸有著超人的智慧和謀略,不僅表現在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中,也表現在安身立業、處理人際關係等方麵。他在朝二十餘年,能夠從容自如地處理政治漩渦中上下左右的複雜關係,在極其殘酷的人事傾軋中,始終地位穩定,立於不敗之地。

三國時代,群雄並起,軍閥割據,以臣謀主,盜用旗號的事情時有發生。更有一些奸佞小人,專靠搬弄是非而取寵於人。在這樣風雲變幻的政治舞台上,曹操固然以愛才著稱,但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的鐵腕人物,鏟除功高蓋主和略有離心傾向的人,卻從不猶豫和手軟。荀攸則很注意將超人的智謀應用到防身固寵、確保個人安危的方麵,正如文書所載“他深密有智防”。

那麼,荀攸是如何處世安身的呢?曹操有一段話很形象也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這一特別的謀略:“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可見荀攸平時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內對外,對敵對己,迥然不同,判若兩人。參與謀劃軍機,他智慧過人,迭出妙策,迎戰敵軍,他奮勇當先,不屈不撓。

但他對曹操、對同僚,卻注意不露鋒芒、不爭高下,把才能、智慧、功勞盡量掩藏起來,表現得總是很謙卑、文弱、愚鈍、怯懦。作為曹操的重要謀士,為曹操“前後凡畫奇策十二”,史家稱讚他是“張良、陳平第二”。但他本人對自己的卓著功勳卻是守口如瓶、諱莫如深,從不對他人說起。

荀攸大智若愚、隨機應變的處世方略,雖有故意裝“愚”賣“傻”之嫌,但效果卻極佳。他與曹操相處二十年,關係融洽,深受寵信。從來不見有人到曹操處進讒言加害於他,也沒有一處得罪過曹操,或使曹操不悅。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在從征孫權的途中善終而死。曹操知道後痛哭流涕,對他的品行,推崇備至,被曹操讚譽為謙虛的君子和完美的賢人,這都是荀攸以智謀而明哲保身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