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3 / 3)

勾踐就這樣在吳國過著非人的生活。有一回夫差大病,勾踐便暗中命範蠡探看,範蠡回來告訴他夫差的病不久即可痊愈。於是勾踐便親自去見夫差,當然是以探問病情的理由,並且讓周圍所有人都驚訝的是,當著眾人的麵,他竟然親口嚐了夫差的糞便。

之後勾踐便向夫差道賀,說大王的病不幾日就能好轉,並且向夫差磕了個頭,湊近他身旁告訴他:“我曾經跟名醫學過醫道,隻要嚐一嚐病人的糞便,就能知病的輕重,剛才我嚐了大王的糞便,味酸而稍微有些苦頭,這是得了醫生所說的‘時氣病’,此症一定能夠好轉,大王不用太擔憂。”

吳王夫差看到勾踐對自己如此“忠心”,被他的話語和行動所感動,再加上沒過幾日身上的病果然好轉過來,於是夫差動起了惻隱之心,不為群臣的苦心勸阻,便把他放到越國去了。

如猛虎歸山的勾踐回到國後,不近女色,不觀歌舞,愛撫群臣,教養百姓。他靠自己耕種吃飯,靠妻子親手織布穿衣,不吃山珍海味,不穿綾羅綢緞。勾踐甚至褥子都不肯用,床上盡是些幹柴幹草,並且用繩懸掛一個苦膽。日日嚐之,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掉昨日受的淩辱與苦難。他還常常到外地巡視,探望孤寡老弱病殘。

他常對他的臣子講:“我預備同吳兵開戰,望諸位肝膽相照、奮勇爭先,我當與吳王頸臂相交,肉搏而死,此乃我一生夙願。如果這不能辦到,我將棄離國家,告別群臣,身帶佩劍,手舉利刃,改變容貌,更換姓名,去做奴仆,侍奉吳王,以找機會與吳開戰。我知道這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我決心已定,一定要實現!”

越國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終於對吳國進行了決戰。越軍勇猛無比,吳軍慘敗,越軍包圍了吳王王官,攻下城門,活捉了夫差,殺死其宰相。滅吳之後,越國勢力大大增強,民心歡悅,越國遂稱霸於諸侯。

能成大氣候的人在處於弱勢或落魄時,為了未來的成功會以屈待伸,忍耐一時之憤,這是趨吉避凶的高深智慧,也是方圓處世的手段。

《三國演義》是中國膾炙人口的曆史名著,它的故事情節環環相扣,跌宕起伏,受到眾多讀者的青睞。它的第二十一回中講述了“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

漢末,劉備不幸落難,即將到了無處投奔的境地。迫於無奈,他隻好投靠曹操。由於曹操愛惜人才,非常樂意和劉備交往,所以真誠地接待了劉備。

當時曹操安排劉備住在許都。劉備深知曹操生性多疑,為了防備受到他的謀害,劉備整天假裝獨自一人在後園勞作,澆地種菜,他想以此來迷惑曹操,放鬆對自己的警惕。

一日,劉備受邀入府飲酒。當談起以龍狀人,議起誰為世之英雄時,劉備向曹操一一列舉了袁術、袁紹、劉表等人,但在曹操眼中,他們是一介草夫。曹操認為唯有胸懷大誌者腹有良謀,他們包藏宇宙之機,有吞吐天地之誌,堪稱真正的英雄。劉備問:“誰人當之?”曹操說:“隻有劉備與我才是。”

劉備本想以韜晦之計棲身許都,但當他得知曹操視他為當朝英雄後,心中一震,不知所雲,嚇得竟然把匙箸丟落在地下。當時天公作美,一場大雨傾盆而下,烏雲密布,雷聲震天。劉備從容俯拾匙箸,以“一震之感,乃至於此”來巧妙地掩飾自己的惶亂,最終他也避免了一場劫數。

劉備之所以能夠在三國中占有一席,他的可貴之處在於會用人。他向來辦事從不張揚,從不自傲自大,炫耀吹牛。他棲身於曹操之地,本想通過收斂自己的行為假裝種菜來麻痹對方,當他發現形勢不利於自己,馬上全身而退,這就是劉備的聰明所在。

凡是成大事者都懂得隱忍之術,他們曾經長時間在默默中累積,就像火山爆發前的醞釀,一旦等到時機出現便整裝待發,以弱者的姿態做出強者的舉動。做人的明智之舉是將智巧隱藏在笨拙中,不可顯得太聰明,否則鋒芒畢露隻會失敗。

心之感悟:

立身處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寶是寧可隨和一點也不可太自命清高,要學會以退為進的方略,這才是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三窟。

吃虧是為了下個目標做準備

對於任何事情,一味地爭強好勝,好勇鬥狠,是不可取的。適時地做出一些讓步,既不是無原則的屈服,更不是軟弱的退卻,它是在充分了解對手的情況下,做出的明智選擇。讓步的目的是為了進步,它可以為下一個目標做準備,也可以尋找機會借對方的力量,實現自己的目標。

凡事不張揚,不輕易拿出自己的本領,實乃做人的至高境界。很多時候懂得進退是非常有必要,就像徐達,在為了保全自己的時候,選擇了“退”,實在是聰明之舉:

朱元璋和徐達本是同鄉,少小親善,朱元璋稱帝後也一直稱呼他大哥,以示尊寵。另外徐達是朱元璋功臣之一,一生隨著朱元璋東征西討,所謂“功定天下之半,聲馳四海之表”,稱得上是明朝的韓信。可朱元璋越是親熱地叫大哥,徐達越是心裏發毛,如同芒刺在背,感覺就像被鬼叫魂一樣,也越是小心謹慎,不敢有絲毫的差錯,心裏依然畏懼不安。

有一天,徐達出征回來,朱元璋照例下殿迎接,口稱大哥,親熱無比。徐達彙報完戰事後,朱元璋便留他在宮中閑談,故意裝作漫不經心的樣子說:“大哥功勞這麼大,卻一直沒有一座像樣子的房子,我以前當吳王時住的府邸現今空著沒用,就送給大哥湊合住住吧。”

徐達聽到這樣的話,心都提到嗓子眼兒了,知道自己已到了鬼門關口,忙俯身下拜,苦苦推辭,朱元璋見他態度誠懇,也就不再提了,徐達卻是汗透重衣,心虛不已。

還沒過幾天,朱元璋就在吳王府邸中設宴,款待自己昔日的布衣兄弟,徐達自然也被請去。酒宴上朱元璋連連勸酒,徐達不敢違命,隻好拚命喝,結果不勝酒力,宴席沒結束便已醉倒了。朱元璋便命人把徐達抬到自己以前住過的床上,對眾人說:“我已經把這所房子送給徐大哥了,今天不過是代他請大家喝酒,主人已醉,咱們也散了吧。”便率眾人離開了吳王府邸。

過了半晌,徐達酒醒後才發現自己是在吳王府邸中,而且睡在皇上先前用過的床上,頓時嚇得魂飛九天,忙一躍而起,衝出府門。府中的奴仆們不知何故,都出來勸他回去,說皇上已經把府邸賜給大將軍了,不必驚慌。但是徐達不敢再踏入府門,又不敢說擅自回家,怕朱元璋心中生疑,索性就和衣睡在街道上。

徐達的仆人都苦苦勸他,數九寒冬的睡在街道上非凍死不可,徐達置之不理,仆人們隻好進去拿被褥,凡是上好的經朱元璋用過的,徐達都不要,仆人們隻好拿出自己的被褥送給他,徐達才接受,在以地為床,坦然地睡起覺來。

夾雜在仆人中的錦衣衛密探忙入宮稟報朱元璋,朱元璋不覺露出笑容,命他繼續監視。徐達宿醉未醒,又自知逃過了生死一劫,雖住街道上,心裏卻很平穩,居然在凜冽寒風中睡著了。朱元璋得知這一情況後才嬉笑出聲,認定徐達是鐵了心要做自己的臣子,絕沒有自立為帝的野心。

徐達為人深沉忠厚,處世低調謹慎,從不炫耀自己的長處和功勞。明太祖登基後,雖然他對大明王朝有著無人能出其右的赫赫戰功,但卻絕口不談自己的功績。

常言道:“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在腥風血雨中,徐達曾冒著生命危險,不但救了朱元璋的命,還輔佐他登上皇帝的寶座,此恩可謂深似海,此德可謂比天高。但是徐達卻絕口不提。這既說明了他有高尚的品德,也表現出了他深沉的處世智謀。因為,從處世的智謀說,知道進退是一種避禍自保的韜晦之計。侯門似海,君心難測,皇帝對臣下的要求,曆來是隻準你出力,不準你邀功。徐達對此是不會不知道的。無論在官場、商場還是政治軍事鬥爭中進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實則是高深處世謀略。徐達看似放棄功名利祿的“不精明”的舉動,其實在那個時候是聰明的舉動,從後來朱元璋大殺功臣,就可以知道徐達懂得進退確實是明智之舉了。

曾經在某單位有這樣的一件事:部裏下達了一個關於質量檢查的通知後,要求各省、地區的有關部門屆時提供必要的材料,準備彙報,並安排必要的下廠檢查。

某市輕工局收到這份通知後,照例是先經過局辦公室主任的手,再送交有關局長處理。這位局辦公室主任看到此事比較急,當日便把通知送往主管的某局長辦公室。當時,這位局長正在接電話,看見主任進來後,隻是用眼睛示意一下,讓他放在桌上即可。於是,主任照辦了。然而,就在檢查小組即將到來的前一天,部裏來電話告知到達日期,請安排住宿時,這位局長才記起此事。

他氣衝衝地把辦公室主任叫來,一頓嗬斥,批評他耽誤了事。在這種情況下,這位主任深知自己並沒有耽誤事,真正耽誤事情的正是這位局長自己,可他並沒有反駁,而是老老實實的,虛心接受批評。事過之後,他又立即到局長辦公室裏找出那份通知,連夜加班加點、打電話、催數字,很快地把所需要的材料準備齊全。這樣,局長也愈發看重這位忍辱負重的好主任了。

為什麼他明明知道這件事不是他的責任,而又悶著頭承擔這個罪名,背這個“黑鍋”呢?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這位主任知道,必要的時候必須為上司背黑鍋。這樣,盡管眼下自己會受到一點損失,挨幾句批評,但到頭來,自己仍然會有相當大的好處,事實上也證明他的做法和想法是正確的。許多情況下,替上司補台,吃的隻是表麵上的虧,而暗中占的便宜不知道要大多少倍!適當替老板補補台,吃點表麵上的小虧,其更有利於你在職路上的順利前行。

心之感悟:

很多人覺得急流勇退就是吃虧之舉。而且覺得隻要吃了一次虧,以後就會有慣性了。但是事實上,吃虧讓步隻是暫時的緩兵之計,而是為下一個目標做準備的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