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賢妒才,幾乎是人的本性,願意別人比自己強的人並不多。所以有才能的人會遭受更多的不幸和磨難。很多位居高官的人或者屍位素餐,或者“告老還鄉”,主要就是收斂鋒芒,以免成為眾矢之的。
清王朝的開國元勳範文程,在清初複雜而動蕩的時期,先後輔佐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福臨三朝四個統治者,在清初政治舞台上活動了50年,對國家的統一作出了重要貢獻。
範文程所活動的那個時期,民族矛盾異常複雜尖銳,在後金和清統治階層,一直存在著對漢人的疑忌和歧視。範文程身為漢人,又是大臣,在這種微妙環境裏,處境自然十分險峻,一方麵,他要忠於清廷,建功立業;另一方麵,他又要小心謹慎,在內部權力傾軋中保存自己。因此,他雖然深得清朝最高統治者的賞識,官至大學士、太傅兼太子太師,但他仍為人深自謙退,處處小心。
順治九年(1650年),他受命“監修太宗實錄”時,知道自己一生所進奏章多關係到重大的決策問題,為免得“功高震主”,便把他草擬的奏章大部焚燒不留,而在實錄中所記下的不足十分之一。功成引退後,他“辟東皋為別業,稍構亭館,植卉木,引親故,徜徉其中,時以詩書騎射課子弟,性廉慎好施與。”太太平平地度過了晚年。
鋒芒不露講的就是一個“藏”字,僅這一個“藏”字,包含著無窮意味。“藏”的目的,是不讓別人發現自己所有的長處,不引起別人的妒忌,更好地保護自身。
心之感悟:
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人際關係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隻知顯露,不知斂藏,很容易得罪人,而一旦遭到小人的嫉恨,暗地裏下你一著“黑手”,極有可能使你稀裏糊塗地落個慘局。所以“花宜半開,酒宜微醉”,低調做人,收斂起一些鋒芒才好
人在屋簷下一定要“低頭”
民間有一句俗語,叫做“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意思是說人在權勢、機會不如別人的時候,不能不低頭退讓。但對於這種情況,不同的人可能會采取不同的態度。厚黑之人,機會,借此取得休養生息的時間,以圖將來東山再起,而絕不一味地消極乃至消沉;那些經不起困難和挫折的人,往往將此看作是事業的盡頭,或是畏縮不前,不願想法克服眼前的困難,隻是一味地怨天尤人、聽天由命。
雖然“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這句話,可以說洞徹世事人情,相當有智慧。可是《厚黑學》卻仍然認為這句話有加以修正的必要。因為,“不得不”實在充滿了無奈、勉強和不情願,這種低頭太痛苦了,也太消極,因此這句話應改為“在人屋簷下,‘一定’要低頭”!
厚黑大師把“不得不”改成“一定”並不是在玩什麼文字遊戲,而是有很多考慮的。
所謂的“屋簷”,說明白些,就是別人的勢力範圍,換句話說,隻要你在這勢力範圍之中,並且靠這勢力生存,那麼你就在別人的屋簷下了。這屋簷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頭站著,但這種屋簷不多,以人類容易排斥“非我族群”的天性來看,大部分的屋簷都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說,進入別人的勢力範圍時,你會受到很多有意無意的排斥和限製,這種情形在你的一生當中,至少會發生一次。除非你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你是個強人,不用靠別人來過日子。可是你能保證你一輩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簷下避避風雨嗎?所以,在人屋簷下的心態就有必要調整了。
厚黑處世學認為隻要是在別人的屋簷下,就“一定”要厚起臉皮低下頭,不用別人來提醒,也不用撞到屋簷了才低頭。這是一種對客觀環境的理性認知,沒有絲毫勉強,所以根本不要有什麼不好意思和放不下麵子。這就是待人處世厚黑之道的基本宗旨。
“一定要低頭”,起碼有這樣幾個好處:不會因為不情願低頭而碰破了頭;因為你很自然地就低下了頭,而不致成為明顯的目標;不會因為沉不住氣而想把“屋簷”拆了。要知道,不管拆得掉拆不掉,你總要受傷的,因為老祖宗早就有“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古訓。不會因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離開能夠躲風避雨的“屋簷”。離開不是不可以,但要去哪裏?這是必須考慮的。而且離開想再回來,那是很不容易的。在“屋簷”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為屋內的一員,甚至還有可能把屋內人趕出來,自己當主人。
在中國曆史上,政治鬥爭、軍事鬥爭乃至權力鬥爭,極其複雜,有時更是瞬息萬變,忍受暫時的屈辱,厚臉低頭磨煉自己的意誌,尋找合適的機會,也就成了一個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質。所謂“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求存也”正是這個意思。韓信忍胯下之辱正是這種“一定要低頭”的最好體現。因為他不低頭就會把自己弄到和地痞無賴同等的地步,奮起還擊,鬧出人命吃官司不說,很可能賠上一條小命。
另一種更高層次上的“一定要低頭”,是有意識地主動消隱一個階段,借這一階段來了解各方麵的情況,消除各方麵的隱患,為將來的大舉行動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
隋朝的時候,隋煬帝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投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國公李淵(即唐太祖)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悉心接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有點猜疑之心。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
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自己遲早為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隻好縮頭隱忍,等待時機。於是,他故意廣納賄賂,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
試想,如果當初李淵不低頭,或者頭低得稍微有點勉強,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煬帝楊廣送上了斷頭台,哪裏還會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由此可見,李淵也是一位道行很高的厚黑之人。
在待人處世中,“一定要低頭”的目的是讓自己與現實環境有和諧的關係,把二者的摩擦降至最低,是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長遠的路,更為了把不利的環境轉化成對你有利的力量,這是處世的一種柔性,一種權變,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
心之感悟:
“人在屋簷下”是待人處世經常遇到的情況,它會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出現。當你看到了“屋簷”,請不要“不得不”,而要告訴自己:“一定要低頭!”
韜光養晦,再忍耐中爆發
古往今來,無論取得了多大成就的人,其一生都很少能高高在上,頤指氣使,每個人都有必須保持低調、忍耐低頭的時候。就忍耐低頭而言,有的人隻對他的榮辱成敗起決定作用的少數人低頭,有的人則可能向大眾利益低頭。從社會現實來看,人們可以欽佩或鄙夷某一種“忍耐低頭”行為,但是不同的“忍耐低頭”行為,確實是決定人們是否能夠有所作為或成就大業的一個關鍵因素。
埃及總統薩達特是1952年埃及“七?二三”革命的組織者和發起者之一。革命成功後,領導者之間爭權奪利十分激烈,唯獨他不圖大權,恬淡自若。對於大權在握的納賽爾,他極為尊敬。對納賽爾所提的建議,他從不提異議,對於納賽爾的意見,他總附和。在日常工作中,薩達特不露聲色,表現得平平常常。對於內政問題和外交大事,他從不拿出主見,偶爾自己的公開態度稍有出格,他就會立刻糾正,與納賽爾的追隨者保持一致。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納賽爾考慮隱退,將紮克裏亞?毛希丁提名為繼任者。但3年之後,經再三權衡,考慮到順從及危險性小等理由,納賽爾出人意料地選薩達特為繼任者。出於易於控製和為人溫和的考慮,埃及軍方也支持薩達特。1970年9月納賽爾去世,埃及開始了一場激烈的權力之爭。有好幾個人,既有潛在勢力,又都大權在握,他們互不相讓,爭奪激烈。後來出於政治妥協,這些人把平日低調、不張揚的薩達特捧上了總統寶座。
1970年10月薩達特繼任總統後,一反平日之低調,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和驚人之舉。政治上實行民主,經濟上實行改革開放。特別是外交上,1972年7月他下令驅逐了在埃及的2萬名蘇聯專家;1973年10月向以色列發動了“十月戰爭”,打破了中東“不戰不和”的僵持局麵;1974年6月與美國恢複外交關係;1977年11月親訪以色列,打破埃、以關係的僵局;1978年與美、以簽訂戴維營協議,由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這一係列外交上的驚人之舉,使他成為70年代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風雲人物。薩達特後來所成就的輝煌,是與他當初善用忍耐低調戰略分不開的。事實上,韜光養晦,蓄力以待,相機而行,是弱者戰勝強者的一副良方。有智慧的人如果能夠以無比的忍耐力,捕捉彼我勢力消長之契機,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最終必然能夠獲得成功。
在我國的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把越王勾踐打敗,吳國便趁機要越王勾踐夫婦到吳為奴仆,勾踐將國事托給大夫文種,讓範蠡隨他到吳國。於是,夫差便令勾踐為其牽馬,令人辱罵,勾踐也是一副奴才的樣子,對其俯首是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