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1 / 3)

虛心之人必定是一位善於斂跡之人,他們不會將自己的才華過於暴露在眾人麵前。因為,他們知道做大事要學會藏鋒斂跡,在自己還沒有長滿羽翼的時候,適時忍耐,隻有這樣才能一舉成功。要知道“鋒芒”如果藏不住的話隻會為自己帶來禍患,令自己後悔不迭!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俗話說得好,槍打出頭鳥,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當你還不具備實力時,請把你過剩的才華藏起來!同樣,在職場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功高不能震主,與上司要有第二的心態,就是謙讓。功高蓋主常常是職場上的大忌,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當你圓滿完成公司交付的一件任務或工作時,你要表現的態度是謙虛、不卑不亢,不要盈滿自得到處誇耀,或是在別人、主管或老板麵前說得天花亂墜,而要表現出大將之風。

這裏主要指的就是平常心。你隻是讓老板感受到你已經盡力在完成任務就行了。如此,上級領導才會給予更大或是更重要的任務,自然而然地你就成為所有同事之中重要的人物了。要知道,重要的任務隻給重要的人去執行。這樣一來你不會得罪同事(因為你的低調);二來讓老板安心(你並不居功,但你會努力去完成);三來你的進取心也不會讓人知道。

每個人在自己的職場生涯中,都應該好好認識一下自己的個性、脾氣、專長及技能的優缺點,因為假如連你都不清楚自己的優缺點,你的主管或是上司就更不了解,這樣一來你也無法“秀”出才華了。

因鋒芒太露而惹禍上身的典型在古代可謂屢見不鮮。打江山時,各路英雄彙聚一個麾下,鋒芒畢露,一個比一個有能耐。主子當然需要借這些人的才能實現自己圖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這些虎將功臣的才華不會隨之消失。這時他們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讓皇帝感到威脅,所以屢屢有開國初期殺功臣之事,所謂“殺驢”是也。韓信被殺,明太祖火燒慶功樓,無不如此。

與領導交往的技巧就是“故意裝傻”。也就是指不炫耀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反駁對方所說的話。其實要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須要有很好的修養才行。不是人人都可以傻得恰到好處,如果不表現得恰到好處,反而會弄巧成拙。

曆來“難得糊塗”都被推崇為高明的處世之道。隻要你懂得裝傻就行。其實,這是一種大智若愚的智慧。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饒人。現代職場中,與領導交往最重要的技巧就是適時“裝傻”:不露自己的高明,更不能糾正對方的錯誤。人際交往,裝傻可以為人遮羞,自找台階;可以故作不知達成幽默,反唇相譏;可以假癡不癲迷惑對手。在這期間,你必須有好的演技,才能“瘋”得恰到好處。

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僅要說服、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當你誌得意滿時,切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不然,你不被別人當靶子打才怪。所以,無論你有怎樣出眾的才智,但一定要謹記: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鄭莊公準備伐許。戰前,他先在國都組織比賽,挑選先行官。眾將一聽露臉立功的機會來了,都躍躍欲試,準備一顯身手。

第一個項目擊劍格鬥。眾將都使出渾身解數,隻見短劍飛舞,盾牌晃動,鬥來衝去。經過輪番比試,選出了6個人來,參加下一輪比賽。

第二個項目是比箭,取勝的6名將領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為勝。有的射中靶邊,有的射中靶心。第五位上來射箭的是公孫子都。他武藝高強,年輕氣盛,向來不把別人放在眼裏。隻見他搭弓上箭,3箭連中靶心。他昂著頭,瞟了最後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後一位射手是個老人,他叫穎考叔,胡子已經有點花白,曾勸莊公與其母親和解,莊公很是看重他。穎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擊,也連中靶心,與公孫子都射了個平手。

剩下他兩個人了,莊公派人拉出一輛戰車來,說:“你們二人站在百步開外,同時來搶這部戰車。誰搶到手,誰就是先行官。”公孫子都輕蔑地看了對手一眼,然後就開始跑了。哪知跑了一半時,公孫子都腳滑了一下,跌了個跟頭。等爬起來時,穎考叔已搶車在手。公孫子都哪裏服氣,提了長矛就來奪車。穎考叔一看,拉起來飛步跑去,莊公忙派人阻止,宣布穎考叔為先行官,公孫子便懷恨在心。

穎考叔不負莊公之望,在進攻許國都城時,手舉大旗率先從雲梯上衝上許都城頭。眼見穎考叔大功告成,公孫子都嫉妒得心裏發疼,竟抽出箭來,搭弓瞄準城頭上的穎考叔射去,一下子把穎考叔射了個“透心涼”,從城頭栽下來。

穎考叔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結局,就是因為他不懂得掩飾自己的才華。如果他在那一輪中稍微地讓一步,適當地掩飾一下自己的本領,那麼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後果。

職場中,也往往存在著這樣的一個道理。中國有個成語:“芳蘭當戶,不得不鋤”,就是說跟主子穿一條褲子打天下的臣子,常常第一個被殺掉。因此,作為一個職場中人要學會適當地掩飾一下自己的才華,不能夠太出風頭,有時“糊塗”也不失為一種良策。

心之感悟:

你不露鋒芒,可能永遠得不到重任;你鋒芒太露卻又易招人陷害,雖容易取得暫時成功,卻為自己掘好了墳墓。當你施展自己的才華時,往往也就埋下了危機的種子。所以才華顯露要適可而止。

藏才隱德,大智若愚

智者為人,心平氣和,寵辱不驚。智者處事,含而不露,隱而不顯,看透而不說透,知根而不亮底,其實,他們用的是心功。

人的資質各種各樣,有聰明人和糊塗人,而同是聰明人,又有大聰明和小聰明之分,同是糊塗人,則又有真糊塗和假糊塗之分。

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中有這樣一句名言:“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真正的大智大勇未必要大肆張揚,賣弄聰明,不是徒有其表而要看實力。具有大智慧的人,看起來反倒如同糊塗人,其實不是真糊塗而是假糊塗,這就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的人給人的印象是:寬厚敦和,平易近人,不露鋒芒,甚至有點木訥和傻氣。其實在若愚的背後,隱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

魏晉時期的王湛,是一個很懂得隱藏自己的人。他平時不言不語,從不表現自己,別人有什麼對不起他的地方,他也從不去計較,因此很多人都輕視他,認為他是個大傻瓜,連他的侄子王濟也瞧不起他。

吃飯的時候,明明桌子上有許多好菜,可是王濟一點都不客氣,好魚好肉都不讓這位叔叔吃。王湛一點都不生氣,叫王濟給他點蔬菜吃,可王濟又當著他的麵把蔬菜也吃光了,要是平常人早就發怒了,可是王湛還是不言不語,臉上沒有一點生氣的表情。

有一天,王濟偶然到叔叔的房間裏,見到王湛的床頭有一本《周易》,這是一本很古老又很晦澀的書,一般人是很難讀懂的。在王濟眼裏,這位“傻”叔叔怎麼可能讀得懂這樣一部書呢?肯定是放在那裏做做樣子。於是就問王湛:“叔叔把這本書放在床頭幹什麼呢?”王湛回答:“閑暇無事的時候,坐在床頭隨便翻翻。”

王濟心裏非常疑惑,便故意請王湛給他說說書中的一些內容。王湛分析其中深奧的道理,居然深入淺出,非常中肯,講得精煉而趣味橫生,有些地方恐怕連當時最有名的學者都比不上。

王濟從來沒有聽到這樣精妙的講解,心中暗暗吃驚,於是留在叔叔的住處向他請教,接連好幾天都不願回去。經過接觸和了解,他深深感覺到,自己的知識和學識跟這個“傻”叔叔相比,簡直差了一大截。他慚愧地歎息道:“我們家裏有這樣一位博學的人,可我這麼多年來卻一點都不知道,真是一個大過錯啊。”幾天後,他要回家了,王湛又非常客氣地送他到大門口。

後來又發生幾件事情,讓王濟對這位叔叔更加刮目相看。王濟有一匹性子很烈的馬,特別難騎,就問王湛:“叔叔愛好騎馬嗎?”王湛說:“還有點愛好。”說著一下子就跨上這匹烈馬,姿態悠閑輕巧,速度快慢自如,連最善騎馬的人也無法超越他。王濟又一次驚呆了。

王濟對他平時騎的馬特別喜愛,王湛又說:“你這匹馬雖然跑得快,但受不得累,幹不得重活。最近我看到督郵有一匹馬,是一匹能吃苦的好馬,隻是現在還小。”王濟就將那匹馬買來,精心喂養,想等它與自己騎的馬一樣大了,就進行比試,看叔叔說的是否正確。將要比試的時候,王湛又說:“這匹馬隻有背著重物才能體現出它的能力,而且在平地上走顯不出優勢來。”王濟就讓兩匹馬馱著重物在有土堆的場地上比賽。跑著跑著,王濟的馬漸漸落後了,過了一會居然摔倒了,而督郵的馬還向平常一樣,走得穩穩當當。

通過這些事情,王濟從內心深處佩服叔叔的學識和才能,知道他不僅學識淵博,在騎馬、相馬各方麵都很精通,不知道還有多少知識隱藏起來呢。回到家後,他對父親說:“我有這樣一位好叔叔,各方麵都比我強多了,可我以前一點也不知道,還經常輕視他,怠慢他,真是太不應該了。”

當時的皇帝武帝平時也認為王湛是個傻子,有一天,他見到王濟,就又像往常一樣跟他開玩笑,說:“你家裏的傻叔叔死了沒有?”

要是在過去,王濟會無話可答或者配合皇帝的玩笑,可這一次,王濟卻大聲回答說:“我叔叔其實根本就不傻!”接著,他就把王湛的才能學識一五一十講出來,武帝半信半疑,後來經過考察,發現王湛確實是個人才,於是封他當了汝南內史。

像王湛這樣,平時隻管發展和提高自己,而不去追求表現和虛榮,是一種深層次的人生智慧。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真有智慧的人總會受人賞識,王湛善於隱忍,不追求虛名,才獲得他人真正的敬佩。

王先生去表妹家做客,表妹未歸,王先生就和表妹夫小朱先聊起來。一會兒,門開了,表妹氣嘟嘟地走進門,臉上陰得很重。皮包往沙發上一摔,坐在那兒,悶不吭氣。

“怎麼了?”小朱輕聲細氣地靠近。

“怎麼了?”表妹別過臉去:“問你自己!你今天真是讓我丟夠了臉,當著一大堆同事的麵,我真想找個洞鑽進去。”表妹氣惱地說。

小朱一臉不解地問:“我跟我們處長到你公司參觀,怎麼會丟你的臉呢?正因為我是處長麵前的紅人,他才會帶我去,他怎麼不帶別人呢?而且,你要想想,處長不去別的廠參觀,為什麼專找你們工廠,還不是我介紹的?你們工廠,從上到下,如果做成這筆生意,應該感謝我,也就是感謝你才對,怎麼反而說讓你丟臉呢?”

表妹聽了這話,小臉更加麵若冰霜,說:“當然丟臉!你還沒去,我就跟老板和同事說了,說你是同係的師兄、高材生,也是這方麵的專家……可是呢?你看你那個熊樣。你跟在你們處長旁邊,一副一問三不知的樣子,明明你最懂的技術,根本可以由你介紹,你為什麼不說話,還不斷問你處長。他懂個屁!”

“他懂個屁?”小朱停一下,和王先生相視而笑,王先生走過拍拍表妹的肩說:“他也是學這個的,就算過時了,他總是處長啊!”

“他總是處長啊!”這句話道出了真諦。

這個以幕僚姿態站在長官身後,不顯示自己的小朱,懂得了做人的三味。如果處長完全是外行,由內行代為解說,絕對是當然的事。但是,當自己的主管也是內行人的時候,搶在前麵說話,不但是搶風頭,而且表現了“我比你內行”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