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1 / 3)

謙遜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更是人生高雅的體現。“滿招損,謙受益”,站的位置不管有多高都要仰視別人,那樣才能夠看得更遠,學得更多。

人生,需要一種如山的謙遜,懂得人外有人。守住自己的一方水土,享受自己的田園生活;被恭維、被讚譽、被羨慕的時刻,泰然處之,報之於淡淡的微笑。

先知是穆斯林的領袖,他常常和人們一起參加賽馬、賽駱駝。他有一隻駱駝因為快捷而出名,每次比賽都能獲得勝利。一些穆斯林因此認為,這隻駱駝跑得快的原因是由於它屬於先知,具有神力,世界上可能再也沒有任何一隻駱駝能比它跑得快。

一天,一個鄉下人騎著他的駱駝來到先知的城市,他要求與先知賽駱駝。先知的追隨者滿懷信心地趕來看比賽,在他們心裏,先知必勝是毋庸置疑的事。然而,比賽的結果完全與人們想象的相反,那位鄉下人的駱駝贏得了比賽的勝利。

那些深信先知的駱駝必定贏得比賽的人,對眼前所發生的這一切感到非常不滿、非常氣憤。看到他們不滿的情緒,先知開導他們說:“這沒有什麼可生氣的。沒錯,我的駱駝在我們這塊土地上比任何一隻跑得都快,所以它滿不在乎,高傲自大,認為世界上它就是第一。可是事實上呢,強中自有強中手,驕傲者最終會失敗。”

人生中總會遇到鮮花和掌聲,在這種萬人矚目的時候,能夠報以淡然的一笑,不僅是素質的體現,而且是內涵和修養的彰顯。但有的人會在此刻顯得驕傲,不知道內斂,不知道那山還比這山高的道理,而這隻會讓自己的庸俗更快地顯露。

宋朝時候,安陽縣有個叫楊二的人,他以拳術高超聞名鄉裏。他能用自己的兩肩把裝滿糧食的船扛起來;幾百人用竹篙刺他,隻見竹篙寸寸斷裂,不見他滴一點血。他也招收徒弟授以武藝,每當他去武場傳授技藝時,觀眾們擠得密密實實,像圍牆一樣。

一天,有個老態龍鍾的賣蒜老漢在一旁觀看楊二耍棍時不時地流露出譏笑的表情,並且時不時地搖頭,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

楊二的一個隨從發現了,便告訴了楊二。楊二聽後更加暴跳如雷,請了很多人來作證,要與老人比試,還讓老人立下了生死契約文書。

老漢主動提出讓楊二先休養3天,補充元氣。3天後他會讓人把自己縛在樹上,解開衣服,露出肚皮讓楊二捶打。3天後,老人如約而來。楊二叫人把老人縛在樹上,撲上去狠擊老漢一拳。老漢寂然無聲。楊二卻雙膝跪倒,磕頭求饒。眾人這才發現原來他的拳頭陷入老漢的肚腹,怎麼拔也拔不出來。老人把肚皮一鬆,他就跌出十幾米以外去了。

老漢沒有言語地背起裝著大蒜的口袋走了,沒有人知道他的姓名,來自哪裏。看著他默默遠去的背影,眾人不約而同地為他鼓起掌來。

自以為實力強大,殊不知在別人看來也許一文不值。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一個人千萬別把自己太當回事,否則你就會迷失自我,看不清方向,沉浸在一片歡聲笑語的讚美裏而揚揚得意。也許在某個特定的位置或別人欠缺的地方占有優勢,那也不是恒久不變的。如果太把自己當一回事,就會被自己煩惱,在自己的世界裏徘徊不前,看不到進步。

古時候山西上黨地區有一個叫張才的畫家,特別擅長畫荷花,他畫的荷花像剛摘下來的一樣。因此在家鄉很有名氣,但他卻自命不凡,瞧不起人。有一年,一個叫李真的秀才進京趕考途經上黨,聽說了張才的大名,很想去拜訪他。

李真,通曉詩書,精於繪畫,但他的老師勸他不要過早炫耀自己的學問,然後他聽從老師的囑咐,為人低調,不張揚,名氣也不大。

第二天,李真去登門拜訪張才,但吃了閉門羹,因為張才認為自己是高人而李真是無名之輩,見他有辱自己身份。

過了一天,這個地方正逢趕集,張才也拿自己最近的繪畫作品去市場擺攤出售,他的作品引起周圍人的滿堂喝彩。李真正好也來趕集,很快知道了賣畫的就是自己想拜見的張才。他走上前去,說:“我是個讀書人名叫李真,久仰先生大名,很想和先生切磋切磋,今天我已在旅店略備薄酒,向先生請教。請跟從我來。”張才不以為然,但又不好意思推辭,因為周圍有許多觀眾。

張才跟李真來到旅店,走到屋內的一竹簾前,李真把路讓開,做個“請”的手勢,張才挺起胸脯去掀簾子,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掀不動。等他定睛一看,這哪裏是真竹簾?而是李真作的一幅畫!張才羞愧地低下頭,謙恭地向李真賠罪。自此,中國又多了一句歇後語:牆上掛竹簾――沒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自己在事業小有名氣時,別把自己太當回事,“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要放平心態,自己的事業才有更大的發展。可是更多的時候是我們經過一番努力取得了一番業績時,常常自我陶醉,一味誇大自己的成績,把別人不當回事,自以為自己在別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引起別人的反感,也不利於自己的進一步發展。

生活的多姿多彩讓不同的人感知不同的美麗,就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人民珍愛的花朵,而她們無疑都在美麗的綻放著。因此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網絡上,都不要因為別人的幾句恭維而飄飄然,都不要認為聚光燈隻打在自己身上,都不要以為自己是那朵最美的花朵,都不要隻考慮自己的感受而不顧及他人。所以,做人千萬別把自己太當回事,隻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進步!

心之感悟:

現實生活裏有很多人不懂得“滿則溢,驕必敗”的道理。他們在自我的世界裏張揚得意,接受不了自己比別人差的事實,這種人必將嚐到失敗的苦果。

恃才傲物,必毀前程

自我表現應該說是人類的天性。在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渴望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充分展示個人風采。這也是適應激烈挑戰的必然選擇。但是,當我們展現自我才華的時候,要注意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場合的表現要恰如其分。不分場合、情境的高調表現自己會產生一種壓力,引起別人的反感。從而使自己的人際關係產生危機,甚至會和許多機會擦肩而過,使本來應該輝煌的人生之路變得暗淡無光,反而和表現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馳。

唐代著名的詩人和詞人溫庭筠,從小就文采出眾,才思敏捷。每次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別人對那些試題都要苦思很久,可他卻能在頃刻之間完成。據說,他隻要把手交叉八次,就能做出一篇八韻的賦來。所以,當時的人都叫他“溫八叉”。按說,溫庭筠有這樣的才華,早就應該金榜題名,青雲直上了。可他屢次參加進士考試,卻始終沒有中第。

原來,溫庭筠有一個習慣。由於他富有才華,所以在考場上早早就答完了考卷。剩下的時間,他不肯閑著,就開始幫助起左鄰右舍的考生來,替他們把卷子一一做完。那些考生自然對他感恩戴德,但卻引起了主考官的不滿,多次將他黜落。後來,他這個名聲越傳越遠,弄得人人皆知。主考官就命令他必須坐到自己跟前來,親自看著他。溫庭筠對此不滿,還大鬧了一場。可即使這般嚴防,溫庭筠還是暗中幫了八個考生的忙,自然,他自己又是名落孫山了。

考了十幾次還沒有中第的溫庭筠漸漸對科舉考試失去了希望。他投到丞相令狐綯的門下去做幕客,替丞相代筆寫些公文、詩詞。令狐綯很看重他的才學,給他的待遇也十分優厚。但溫庭筠卻恃才自傲,對這位丞相特別看不起。

有一次,皇帝賦詩,其中一句有“金步搖”,令大臣們作對。令狐綯對不出來,就去問溫庭筠。溫庭筠告訴他可對“玉條脫”。令狐綯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溫庭筠就說“玉條脫”的典故來源於《南華經》,並不是什麼生僻的書。丞相在公務之暇,也應該多看點書才是。言下之意,就是譏諷令狐綯不讀書。令狐綯十分不高興。又因為皇帝喜歡《菩薩蠻》的曲調,令狐綯就讓溫庭筠為自己代填了十幾首進獻給皇帝,還特別囑咐溫庭筠千萬不要把這件事泄露出去。可溫庭筠卻將此事大肆宣揚,使得盡人皆知。令狐綯就對他更加不滿了。

溫庭筠對令狐綯的為人頗為鄙視,還經常做詩譏諷他。令狐綯作了宰相,因為自己這個姓氏比較少見,族屬不多。所以一旦有族人投奔,都悉心接待,盡力幫助,有很多人都趕來找他。甚至於有姓胡的人也冒姓令狐。溫庭筠諷刺道:“自從元老登庸後,天下諸胡悉帶令。”他還看不起令狐綯的不學無術,說他是“中書省內坐將軍”,雖為宰相卻像馬上的武夫一樣粗鄙。令狐綯得知這些事情,就更加恨他了,後來溫庭筠又想參加科舉考試,令狐綯奏稱他有才無行,不應該讓他中舉。就這樣,溫庭筠終身與科舉及第無緣。

溫庭筠喜歡表現自己,因此得罪了主考官,得罪了宰相,還覺得不夠,又把皇帝也得罪了。唐宣宗喜歡微服出行,一次正好在旅館碰到了溫庭筠。溫庭筠不知道他是當今天子,言語中對他很不客氣。皇帝認為他才學雖優卻德行有虧,把他貶到一個偏僻小縣去作了縣尉。

溫庭筠一直當著各式各樣小得不能再小的官,窮困潦倒。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而犯夜,被巡邏的兵丁抓住,打了他幾個耳光,連牙齒也打折了。那裏的長官正好是令狐綯,溫庭筠便將此事上訴於他,可令狐綯卻記著當年的舊恨,並未處置無禮的兵丁,卻因此大肆宣揚溫庭筠的人品是如何糟糕,後來這些關於他人品的差勁的話傳到了京城長安,溫庭筠不得不親自到長安,在公卿間廣為致書,申說原委,為己辯白冤屈。

這個時候,他對於自己過去恃才淩人的作法感到後悔,寫詩有“因知此恨人多積,悔讀《南華》第二篇”之句。可是這種悔悟並沒有使他吸取教訓。後來,他做了國子監考試的主考官,又忍不住自我表現了一回。按照一般規矩,國子監考試的等第都是由主考官而定,並無公示的必要。溫庭筠可能是飽受科舉不第之苦,又對自己的眼光特別有自信,於是別出心裁,將所選中的三十篇文章一律張榜公開,表示自己的公平。他覺得自己的眼光很高,態度公正。所以並不害怕“群眾監督”。可他選中的文章中有很多都是指斥時政的,溫庭筠還給了這些文章很高的評語,不免讓那些權貴們心中不滿。後來,丞相楊收幹脆找了個理由,把他貶到外地,溫庭筠鬱鬱不快,還沒有到貶所就因病去世了。

像溫庭筠這樣才華橫溢之人,本來是應該有一番大作為的。可是,他卻不懂得低調做人,太喜歡表現自己的才華,甚至不分場合,不分對象。所以,他的才華不但沒有成為成功的助力,反而卻處處招惹是非,使他喪失了很多本來應該把握的機會,潦倒終身。可以說,他的仕途進取之路是被他自己親手斷送的。

心之感悟:

那些有著滿腹才華的成功者,懂得低調處事的重要性,往往不會恃才自傲,反而表現得平易謙遜,這才是有著真正的大智慧。“空心的穀穗高傲地舉頭向天,而充實的穀穗則低頭向著大地”,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得誌之時須考慮失意

很多人經曆了幾番風雨幾度挫折,才漸漸地地明白了:一個人得意的時候,不可能處處勝於人,也不要安逸時以為什麼都可以享受一輩子。有得必有失,也許暫時的安逸,會讓你遭到意料不到的天災人禍。懂得這一道理的人,都應該收起“蛟龍騰躍嫉水窄,大鵬展翅恨天低”的自負;控製驕傲自滿的情緒,經常反躬自省,才能功成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