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1 / 3)

正所謂“滿招損,謙受益”,自古謙虛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人如果不自知,遇事總是傲慢無禮、目中無人,那麼他必將走向失敗,成為孤家寡人,所以做人千萬不可過於張狂,要懂得適時反省自己,審視自己的不足,然後完善自我!

居功不傲是做人的根本

“居功不傲,知榮守辱”是說一個人有了功勞也不要驕傲;隻有明曉什麼是榮耀,才不會做出自取其辱的事情。按照係統論的觀點,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隻能存在於一個係統之中。有些人往往忽視這一點,他們在爬到一定高位時,不是居功自傲,便是矜才使氣、盛氣淩人。

蕭何是西漢初期的大政治家,漢初三傑之一。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攻克鹹陽後,諸將皆爭奪金銀財寶,他卻接收了秦丞相、禦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並知民間疾苦,對日後製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項羽稱王後,蕭何勸說劉邦接受分封,立足漢中。劉邦為漢王,以蕭何為丞相,蕭何極力推薦韓信為大將軍,東定三秦。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侍太子,為法令約束,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王朝起了重要作用。漢代建立後,以他功最高被封為“讚侯”,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戶。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又協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被拜為相國。蕭何功高蓋主,民間又有極好的口碑,為了避免高祖的誅殺,他小心翼翼,以“自毀其名”的方法逃避了被殺的厄運,壽終正寢。

蕭何計誅韓信後,劉邦對他恩寵更加進一步,除對蕭何加封外,還派了一名都尉率500名兵士作相國的護衛,真是封邑晉爵,聖眷日隆。眾賓客紛紛道賀,喜氣盈庭。蕭何自是相當高興。這天,蕭何在府中擺酒席慶賀,興高采烈。突然有一個名叫召平的門客,身著素衣白履,昂然進來吊喪。蕭何見狀大怒道:“你喝醉了嗎?”

這位名叫召平的人,原是秦朝的東陵侯。秦亡後隱居長安城外家中種瓜,味極甘美,時人稱他為東陵瓜。蕭何入關,聞知他的賢名,招至幕下,每有行事,便找他計議,獲益匪淺。今天,他見蕭何仍未領會他的意思,便說:“公勿喜樂,從此後患無窮矣!”蕭何不解,問道“我進位丞相,寵眷逾分,且我遇事小心謹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召平說道:“主上南征北伐,親冒矢石。而公安居都中,不與戰陣,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恐怕是在懷疑公。公不見淮陰侯韓信的下場嗎?”蕭何一聽,恍然大悟,猛然驚出一身冷汗。次日早晨,蕭何便急匆匆入朝麵聖。力辭封邑,並拿出許多家財,充入國庫,用作軍需。漢帝劉邦果然十分高興。

第二年秋天,英布謀反,劉邦親自率兵征討。他身在前方,每次蕭何派人輸送軍糧到前方時,劉邦都要問:“蕭相國在長安做什麼?”使者回答,蕭相國愛民如子,除辦軍需以外,無非是做些安撫、體恤百姓的事。劉邦聽後,總是不再說話。來使回報蕭何,蕭何亦未識漢帝何意。

一日,蕭何偶爾問及門客,一門客說:“公不久要滿門抄斬了。”蕭何大駭,忙問原因。那門客接著說:“公位到百官之首,還有什麼職位可以再封給你呢?況且您一入關就深得百姓的愛戴,到現在已經十多年了,百姓都擁護您,您還不斷地想盡方法為民辦事,以此安撫百姓。現在皇上之所以幾次問您在做什麼,就是害怕您借助關中的民心所向有什麼不軌行動啊!試想,一旦您乘虛號召,閉關自守,豈不是將皇上置於進不能戰,退無可歸的境地?如今您何不低價強買民間田宅。故意讓百姓罵您、恨您,製造些壞名聲,這樣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會對您放心。”蕭何聽從了門客的建議,劉邦知其後果然變得高興起來,一場彌天大禍煙銷於無形。

蕭何何嚐不明白,對於一般的小官吏,漢帝並不怕他們有反心。所以,一有貪贓枉法行為,必遭嚴懲。對於自己這樣的大臣,漢帝主要是防止他們有野心,對於貪贓枉法那些小事,反而是無足輕重了。為了釋去主上的疑忌,能夠明哲保身,蕭何不得已違心地做些侵奪民間財物的壞事來自汙名節。

不久,蕭何的所作所為就被人密報給了劉邦。果然,劉邦聽後,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並不查問。當劉邦從前線凱旋時,百姓攔路上書,控告蕭相國強奪、賤買民間田宅,價值數千萬。劉邦回到長安後,蕭何去見他時,劉邦笑著把百姓的上書交給蕭何,意味深長地說:“你身為相國,竟然也和百姓爭利!你就是這樣’利民‘嗎?你自己向百姓謝罪去吧!”劉邦表麵上讓蕭何向百姓認錯,補償田價,可內心裏卻暗自高興,對蕭何的懷疑也漸漸消失。

鎮國家、撫百姓的蕭何,違心地幹了侵害百姓利益的事情,心中相當愧疚,總想找機會補償百姓。不久,蕭何看到長安一帶耕地很少,百姓缺衣少食,可是天子的上林苑中卻有許多閑著的荒地用來放養禽獸。蕭何覺得太可惜了,便上奏請皇上把這些荒地分給百姓去耕種,收了莊稼留下禾秸照樣可以供養禽獸。漢帝劉邦當時正在病中,見此奏章,一怒之下,下令將蕭何逮捕入獄。滿朝文武以為蕭何一定是犯了大逆不道之罪,怕連累自己,都不敢替他申辯。

幸好一個名叫王衛尉的人,平日肅敬蕭何的為人,在侍衛劉邦時順便向劉邦探問:“蕭相國犯了什麼大罪?”劉邦餘怒未消。道:“休要提他?提起他朕就生氣。當年李斯為秦相時,做了好事都歸君主,出了差錯就攬在自己身上。現在蕭何受了商人的許多賄賂,競要求我開放上林苑給百姓耕種,這分明是想取悅於民,自己得個好名聲嗎?不知道把我看成是什麼樣的君主了!”

王衛尉聞言奏道:“陛下未免錯怪丞相了。臣聞百姓豐衣足食,君上的欲望也不會得不到滿足,相國為民興利,化無益為有益,正是丞相調和鼎鼐應做的職務。民間百姓感激,斷不會感激丞相一人,因為有這樣的良相,必是賢明之君主選用的。還有一層,丞相如有野心,當年陛下在外征戰數年,他那時候不費吹灰之力便可坐擁關中,何至反以區區禦苑示好百姓,而去收買人心呢?”

王衛尉見漢帝認真在聽,頓了一下,繼續說道:“前秦滅亡,正因君臣猜忌,才給了陛下機會。陛下若疑忌蕭丞相,不但淺視了蕭何,也看輕了陛下自己呀。”劉邦聽了,心裏雖然很不高興,但想想王衛尉的話畢竟有道理,於是揮揮手,當天就命人放了蕭何。

蕭何當時年紀已經很大了,見劉邦開恩釋放了他,更是誠惶誠恐,謹慎恭敬。就光著腳徒步上殿謝恩。劉邦見蕭何如此狼狽,心裏也有些不是滋味,便安撫蕭何道:“相國不必多禮!這次的事,原是相國為民請願,我不允許。我不過是夏桀、商紂那樣的無道天子罷了,而你卻是個賢德的丞相。我之所以關押相國,就是要讓百姓知道你的賢能和我的過失啊!”劉邦的這段話雖然言不由衷,但終於還是承認了蕭何的廉政為民,從此以後,蕭何對劉邦更是誠惶誠恐,恭謹有加。劉邦也照例以禮相待,但蕭何為了一家人的安危,也隻能從此時國事保持沉默了。

蕭何一生謹慎,謙恭自守,不居功自傲,對漢高祖忠心耿耿,尚且遭到皇帝的猜忌,隻能以自汙其行免其禍,臣下侍奉君主的險惡處境由此可見一斑,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可真正能自毀其名於天下的又有幾人能有此胸懷。

一個想真正有所作為的人,就不要把功名利祿看得太重,而應抱著淡然一笑的態度。所以,我們要正確對待已經取得的“功”,不驕不躁,得意淡然,謙虛謹慎,不要讓路邊的一座小山峰,阻擋了自己前行的道路。人生得意須淡然,否則失敗會接踵而至。切記,富貴不驕,功成身退,得意淡然,低調做人。

心之感悟:

試想宇宙之大、人際之繁,一人之功、一己之才算得了什麼?更何況每一個人的“功”和“才”都是踩著別人的肩頭摘得的。所以,才大而不氣粗,居功而不自傲,才是做人的根本。

老虎麵前莫稱“王”

為人趾高氣揚,飛揚跋扈,肯定會遭到他人的厭惡,沒有人願意和這樣的交朋友。為官者趾高氣揚還會影響仕途的升遷。做人高調,觸犯了這條法則,無異於惹火上身,種下禍根。隻有低調處世,才能在世間站穩腳跟,進而成就自己的一番大業。恥高氣揚,與人對著幹,必定會遭受失敗,雖然別人可能一時不會對你如何,但是長此以往,就算不把你打入穀底,也會阻撓你的前進的步伐。

有一位已工作十餘年的老幹部,他向來十分低調,隻是堅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從最初的職員到現在的車間主任,每次他受到領導的表彰和嘉獎時,他都會對領導說:“這不是我一個人榮耀,這是整個集體的榮耀,是整個集體的功勞,我沒什麼可以炫耀的,要嘉獎就嘉獎在座的所有人吧,是他們創造了我們廠的奇跡!”他一直都把榮耀、優越感獻給了別人,因此他一直深受工人們的愛戴和擁護。

謙虛的人往往能得到別人的信賴,因為謙虛,別人才認為你不會對他構成威脅。你會贏得別人的尊重,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老虎麵前莫稱王,魯班麵前莫弄斧。做人不要得以不要忘形,趾高氣揚的人必定目光短淺、胸無大誌。

晏子乘車外出,馬車正好從車夫的家門前經過。車夫的妻子就從門縫裏偷偷地往外看,隻見自己的丈夫坐在車上的大傘蓋下,揮鞭趕著高頭大馬,神氣活現,十分得意。

車夫回到家裏,妻子就要跟他離婚。車夫大吃一驚,忙問什麼原因。

他妻子說:“晏子身為齊國宰相,在諸侯各國中很有名望。可我看他坐在車上,態度卻是那樣謙遜。而你呢,隻不過是給相國趕趕車罷了,卻趾高氣揚,表現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樣子。像你這樣的人還會有什麼出息呢?這就是我要跟你離婚的原因。”

車夫仔細琢磨妻子這番話,既受教育又感到慚愧,便向妻子認錯。自此以後,車夫變得謙遜謹慎起來。

車夫的這一變化使晏子感到奇怪,就問車夫原因,車夫把妻子的話如實地告訴了晏子。晏子認為車夫的妻子很有見解,也對車夫勇於改過的態度感到滿意,便推薦車夫做了大夫。

真正的君子就如同晏子,有謙遜的態度,有廣闊的胸懷。和晏子相比,我們中有些人有一點點本事就飄飄然,忘乎所以,結果隻能是自找苦吃。

一隻貓頭鷹每到晚上才出來吃東西,白天就睡覺。有一天,正當它睡得很香時,被一隻蚱蜢的聲音吵醒了。它沒法入睡,便懇切地請求蚱蜢停止。蚱蜢卻根本不理他,仍然叫個不停,聲音越來越響。貓頭鷹被弄得無可奈何,煩躁不安。

突然它想到一個好計策,便對蚱蜢說:“聽到你動聽的歌聲,我已睡不著了。你的歌聲如同阿波羅神的七弦琴一樣動聽。我將把青春女神赫柏剛送給我的仙酒拿出來,痛痛快快地暢飲一場。你若不反對,就請上來一起喝吧。”

蚱蜢被這讚美之辭弄得忘乎所以,什麼也沒想就急忙地飛了上去。結果貓頭鷹從洞中衝出來,把蚱蜢弄死了。

故事中的蚱蜢沒有正確認識自己的處境,受到吹捧就得意忘形,結果白送了性命。得意忘形是摧毀心智的利器,任何人要是被它衝昏了頭腦,就可能會遭遇不好的下場,得意者終必失意。

從前有一個農夫,他的地在一片蘆葦地的旁邊。那蘆葦地裏常常有野獸出沒,他擔心自己的莊稼被野獸毀壞了,就總是拿著弓箭到莊稼地和蘆葦地交界的地方去來回巡視。

這一天,農夫又來到田邊看護莊稼。一天下來,沒有什麼事情發生,平平安安地到了黃昏時分。農夫見還安全,又感到確實有些累了,就坐在蘆葦地邊休息。

忽然,他發現葦叢中的蘆花紛紛揚起,在空中飄來飄去。他不禁感到十分疑惑:“奇怪,我並沒有靠在蘆葦上搖晃它,這會兒也沒有一絲風,蘆花怎麼會飛起來的呢?也許是葦叢中來了什麼野獸在活動吧。”

這麼想著,農夫就提高了警惕,站起身來向葦叢中張望,觀察是什麼東西隱蔽在那裏。過了好一會兒,他才看清原來是一隻老虎,隻見它蹦蹦跳跳的,時而搖搖腦袋,時而晃晃尾巴,看上去好像高興得不得了。

老虎為什麼這麼撒歡呢?農夫想了想,認為它一定是捕捉到什麼獵物了。老虎得意忘形,完全忘了注意周圍會有什麼危險,屢次從葦叢中跳起,將自己的身體暴露在農夫的視線之下。

農夫悄悄藏好,用弓箭瞄準了老虎現身的地方,趁它又一次躍起、脫離了葦叢的隱蔽的時候,就一箭射過去。老虎立刻發出一聲淒厲的慘叫,撲倒在葦叢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