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關節炎——陰雨天的人體預報(1 / 3)

關節炎是由於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了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以口渴肌肉、筋骨、關節發生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甚至關節腫大灼熱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症。

屬於祖國醫學的“痹證”範圍,紅腫、關節酸痛是風濕病的主要症狀之一,是全身無力一種常見的反複發作的急性或慢性全身大關節為主的炎症。

痹證的發生主要是由於人伸展不利體正氣不足,因此容易感受風、寒、濕、熱邪氣所導致的,先天體質虛弱,正氣不足,人體的抵抗力不強是引起痹證的內在因素,經常是由於居住的地方潮濕、淋雨受濕、氣候突然發生變化等原因,導致風寒濕邪乘虛侵襲人體,積留在關節,使氣血痹阻而發作,或者由於感受風熱邪氣,與濕邪相結合,形成了以熱為特征的關節炎。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一般認為,與溶血性鏈球菌的感染有關,但又並非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的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本病以冬春二季及寒冷與潮濕地區較為多見,在青少年人群中發病率較高。兒童患關節炎症狀多輕微而僅局限於一、二個關節,成人則比較顯著。不典型發作的病人僅有關節酸痛,部分患者幾個關節同時發病,手、足小關節或脊柱關節等也可波及。急性炎症消退後,關節功能完全恢複,不遺留關節強硬不能彎曲和畸形等後遺症,但容易反複發作。

風寒型:遇冷加重的關節炎

中藥方劑:可以選擇能夠發散風寒,通暢經絡的防風湯治療。如果寒邪比較盛,關節疼痛較為劇烈最好選擇烏頭湯治療;如果關節發生的腫脹,而且肌肉發酸,可以改用薏仁湯進行治療;下肢關節症狀明顯,可以加杜仲、桑寄生、巴戟天等中藥治療。

穴位按摩:可以選用風門穴和阿是穴。風門穴位於低頭時頸椎最突出的脊柱骨下方,向下一個脊椎骨左右側二橫指的橫度;阿是穴是發病的關節局部最疼痛的部位。在按摩的時候可以用掌麵在病變的關節局部來回進行擦法,直到局部有溫熱感為止,一天2~3次;在風門穴處,可以將雙手搓熱後,用兩手的掌心對著風門穴,使熱感由穴位的皮膚處向內傳導。

食療方法:可以選用能夠增加人體的正氣,祛除風寒邪氣的食物,如胡椒、紫蘇、辣椒、羊肉、狗肉、薑、蔥、幹薑、薏仁、山藥等,其中又根據症狀的不同,可以選擇食用,風邪較重可以選胡椒、紫蘇、辣椒,而寒邪較重要選用薑、蔥、幹薑等。

風寒型:祛寒除痹痛

對於風寒型的關節炎來說,主要是由於風寒邪氣侵入人體,造成了氣血流通地順暢,寒氣使血液循環變慢,造成了關節局部的氣血虛弱,不能充分的營養,使關節不能正常地維持生理活動範圍內的運動,並且還會由於受寒而產生疼痛,或者使慢性的疼痛加劇。因此補充人體的正氣,溫暖關節局部是保健的關鍵。

本型的病人最怕的就是寒冷的風邪、潮濕,因此居住的房屋最好向陽、通風、幹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床鋪要平整,被褥不要過厚過重,要保持溫暖幹燥,經常洗曬。尤其是對病情比較嚴重的病人最好睡木板床,床鋪不能安放在風口處,防止在睡眠過程中受涼。洗臉洗手宜用溫水,晚上洗腳,熱水以能浸至踝關節以上為好,時間在15分鍾左右,可促進下肢血液流暢。對四肢功能基本消失長期臥床者,應注意幫助經常更換體位,防止發生褥瘡。

注意飲食要根據具體病情而有所選擇,風寒型的患者飲食,一般應以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生冷、油膩的食物。飲食不可以過於片麵,瓜果、蔬菜、魚肉、雞、鴨均有營養,要全麵地食用,保持營養的均衡。

可以配合紅外線、超短波或短波透熱療法等物理療法,也可增加局部血循環,促使炎症及腫脹消退,疼痛減輕,並能配合和增強藥物對病變局部的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