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肥胖症——吃出來的毛病(1 / 3)

肥胖症指的人體脂出汗肪積聚過多所致的一係進食量大列相應的症狀。當進入多食油膩精神疲乏體內食物的熱量超過消耗量,多餘的熱量主要轉化為脂肪儲存於皮下組織,就形成肥胖。一般以超過正常體重10%為過重,超過20%以上者為肥胖症。

引起肥胖症的原因,主要是由於飲食不節,食量過大,還喜歡吃肥肉等油膩、熱量大的食物。大量攝入營養過盛的飲食,會生化為脂肪而堆積於體內,形成了肥胖。過食油膩、熱量大的食物,也會損傷脾胃,脾胃運化的功能受到損傷,導致了濕熱在體內蘊積,或者滯留在肌膚,使人體體型壅腫肥胖;不喜歡運動,中醫認為“久坐傷氣”,長時間安靜而不動,氣血流行不暢,脾胃氣機阻滯,運化功能失調,營養物質輸布障礙,就會轉化為脂肪和痰濁,留滯在組織、肌膚、髒腑、經絡,而導致了肥胖。情緒因素也是重要的病因,情緒的劇烈變化,可影響脾對水液的布散功能而引起肥胖。另外,生活安逸,脾胃功能正常,水穀精微充分吸收轉化,也可出現肥胖,俗稱“心寬體胖”。

肥胖者為標實本虛之證。表麵形體壯實、而實際為正氣不足。肥胖多發於中年人,中醫認為中年以後身體由盛轉衰,活動減少,各髒腑功能漸弱,代謝功能降低故而發胖,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而體重,……”。此外因生活安逸,好坐好靜,氣血流行緩慢,脾胃消化功能減弱,水穀精微失於輸布化為膏脂和水濕積於肌膚,導致肥胖。

胃熱滯脾型:腹部脹滿的肥胖

中藥方劑:主要應用小承氣湯合保和丸,可以起到通利大便,排除體內溫熱,還有幫助脾胃恢複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如果胸部和肋部感到脹滿的難受,口苦,腹部發脹,可以加柴胡、黃芩、梔子;如果便秘,頭痛的症狀明顯,則可以改用更衣丸治療,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用木香檳榔丸、龍膽瀉肝湯、防風通聖散等治療。

穴位按摩:可以選用內庭穴和陽陵泉穴。內庭穴在腳食指與腳中指根部,腳指分支的部分;陽陵泉穴位於小腿部,膝蓋外側,膝蓋骨斜下方,腓骨小頭突出部位下方的凹陷處。按壓在一定穴位上,拇指接觸點在指甲下方,逐漸加力,再逐漸收力,重複數次,用力宜大,使穴位有較明顯的疼痛或酸脹感。

食療方法:可以選擇能夠降低胃火,含脂肪量還相對較少的食物,如冬瓜燒香菇,取冬瓜250克、水發香菇50克。將冬瓜切成小方塊,香菇浸泡後切塊。

鍋中加油燒熱,倒入冬瓜、香菇及泡香菇水,炯燒數分鍾,加食鹽、味精等調味,至熟即可,可當做佐助的食物食用。

胃熱滯脾型:除熱減體重

胃熱滯脾型的肥胖主要是由於飲食習慣不良或者生活起居不規律,造成胃部的消化功能失調,過多的食物不能及時地向下傳導到小腸,積聚在胃部形成了胃熱,胃熱影響了脾正常的運化水濕、消化食物的功能也受到了阻礙,食物消化變慢,過多的脂肪在體內聚積,造成了身體的肥胖。因此,消除胃部的積熱,恢複脾的消化功能是本型保健的關鍵。

首先應該加強健康教育,許多人對肥胖的危害性認識不足,甚至認為肥胖是健康的表現,其實應該對病人說明肥胖是一種營養失調症,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響是巨大的、持久的,特別是兒童,有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生活質量,同時肥胖可引起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等並發症,必須及早進行調理。其次要進行飲食調節,大多數病人的飲食習慣很差,偏食、挑食、睡眠前進食,每日食量超過正常需要量導致肥胖,並且多吃一些可以消除胃熱的食物,如燕麥、鮮蘆根、竹茹、蒲公英、紅豆、綠豆、西瓜、冬瓜、蓮藕、薏仁等。

還應該配合適量的運動,運動方式的選擇還應同時兼顧安全、經濟和趣味性,運動以散步、慢跑、遊泳、乒乓球、羽毛球等為主。

脾腎陽虛型:怕冷浮腫的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