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做的人這麼多,比較飽和,應該使量化投資這個行業不管是現在,還是接下來的發展都非常有挑戰吧?
對,就是做的人多。所有領域的挑戰就來源於同業做的人多。比如你要做得好,等著別人被震下去,等著別人被淘汰掉,你就可以存活了,無非就是這樣子。在國內可能還有一點,就是因為中國人喜歡一窩蜂,不像老外對競爭比較回避,他們有意識地主動回避,他們的詞彙中沒有精益求精、薄利多銷、愚公移山這些成語,但中國人有。所以我們將來可能惡性競爭的激烈程度更大,做得不是很好的人會被更快地淘汰掉,做得好的人在競爭中忍受的磨難也更多。
另外投資者對量化投資不了解,以及一些不切實際的期望,都是將來對量化投資的一些考驗吧。
不過,在我們的行業中,每個人的背景不一樣,看問題的角度也會有所不同。
同樣是量化方法,俄羅斯導彈學家的建模和一位科班出身的金融博士的建模就不一樣;再者,每個人所能挖掘到的因素也會不同,就像挖礦,同樣是用係統性的方法去挖,結果有人挖得到,有人卻挖不到;另外,每個公司的風險偏好也有差異,有的公司風險偏好較高,它就會去賭係統性風險,而有的公司完全不喜歡風險,就不會去賭任何的係統性風險。總之,在切入點、挖掘因素的方向以及風險承受力方麵存在的差異,導致每一家公司雖然相關性很高,卻並不完全相同。
我們經曆了各種風浪,經曆過了全球各個市場,也看到了各類模型在各個市場裏如何趨於飽和和失效,在各種驚濤駭浪裏衝過來了,應該是比較能夠麵對這些未來的挑戰的。
過度的數據挖掘大多是海市蜃樓你之前說過有一句話叫“過度的數據挖掘大多是海市蜃樓”。
對,基本上就是這個意思。我們這個領域很大一部分被淘汰掉的人是因為數學太好,這個聽上去有點奇怪吧。因為他們喜歡過度挖掘數據。並不是說數學越好的人越能夠在這個領域成功,事實經驗完全不是這樣子。在這裏邊海市蜃樓非常之多,所以導致很多作量化投資的人在剛進來的時候,他會受這種海市蜃樓之害,因為在很多數據上麵,比如說反轉交易,你隨便拿一個數據,即使美國現在這麼有效的市場,你拿股票收盤價分析,你也可以發現有反轉的現象。但這些簡單模型在實戰中根本無效。很多沒有經驗的、剛入行的、統計知識好的人一看,就說這個東西能賺錢。
所以是害了這些數學好的人。
他們如果以此作為事業選擇的一個判斷依據,他們就會把自己害得很慘,他會看到海市蜃樓,然後他們去忽悠別人,或者被別人忽悠,就不再繼續學習了,然後自己去單幹了,會發現最後原來賺不到錢。當他們賺不到錢的時候,他們很難自己想明白,除非有人指點他們,到底他們為什麼賺不到錢。他們一定認為這個係統錯了,數據錯了,交易上有問題,等等。實際上有些東西根本就不在那兒,再怎麼樣聰明的交易方法也抓不住。所以對年輕人來說一定要有耐心,看看清楚,要有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否則老是被這個海市蜃樓折磨,老是覺得自己這麼聰明,為什麼賺不到錢。我們周圍有這樣的人,雖說是名校畢業的博士,然而老是為海市蜃樓所苦,老是覺得自己發現這個模型很好,到處給別人說要不要試一下,最後真的讓他試他也賺不到錢,十幾年下來都是如此。
如果從全世界的角度來看,量化投資幾十年前開始興起,現在來看全世界通過量化投資所管理的資產規模,還有它在投資行業所占的比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嗎?
已經基本上穩定了,沒有什麼大的發展空間了,就這樣了,除了像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以外。任何一個行業發展了十幾、二十年就基本上飽和了,量化也基本飽和。量化整體還會漲,它跟整體股市漲的幅度差不多的。它這塊餅的比例已經確定了,就是它作為人腦投資的一種補充,可能現在是70%的資產是靠人腦的判斷,30%是靠機器的判斷,但是已經確定了,沒有辦法顯著性地更大。實際上很多大的買方公司,隻做多的公司,你隻要看人數相對資產規模比例低的公司,它一定是已經用了量化的。它沒有辦法去一個一個公司地看,管不過來。然後每年收益比指數跑贏一個點、兩個點就不錯了,很多公司都是這樣。所以我認為在全球範圍裏基本上已經到了瓶頸,那麼新型市場中,像巴西、阿根廷、印度、中國,你說有機會嗎?肯定有,因為有壁壘。但是壁壘一旦消除,聰明人眼睛都盯著它,飽和得也會非常快。中國將來就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