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你提到過市場有效性的問題,那麼從你作量化投資的角度,對市場的有效性是怎麼看的?
股票市場是非有效的。正因為市場是非有效的,所以我們用科學化的方法進行投資還能有利可圖。如果市場完全有效,那麼無論我們用什麼方法都是賺不到錢的。
實際上我們從事對衝基金這個領域,就必須承認如果做單邊的話你可以做到好於大盤。這等同於你不承認市場是完全有效的。如果市場完全有效,跟著指數走就好了。
但是有效性是在逐漸升高吧?
對,這個有效性在不斷地升高,也就是說賺錢的機會在趨向於零。機會是存在,但是機會越來越小。為什麼呢?因為做的人越來越多了。我認為整個二級市場人才是供大於求,尤其是量化方麵的,這是教育體製決定的。所有的人一進學校首先接觸到的是自然科學。然後選專業的時候總是受父母和學校老師影響,認為理工科是一個很自然的、非常靠譜的選擇,尤其是聰明的孩子。這個決定方式跟整個社會的需求是脫節的。那麼一旦他們讀到博士,或者說是碩士,發現這個脫節以後,他們想換的話,人是有惰性的,首先想到的是換去一個領域能夠繼續運用這些量化技能,又能夠多賺點錢,他會很自然地想到量化投資。所以現在跟我們當年比起來,知道量化投資、願意作量化投資的,並且很有自信心,認為自己能做好的人多了可能幾十倍了。但是整體機會是比當時要少了,因為有很多模型已經在用了,現在各種各樣的機構投資者越來越多,多空策略基金越來越多,對衝基金也越來越多,它們都把這些市場的無效性給侵蝕掉,給分掉了,所以整個機會少了。然而立誌於此的人又多了,所以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對於還沒有進這個行業的有誌青年來說,你們可以把市場看做是有效的,然後從事其他行業去,這樣對你們來說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國外市場主流應該認為市場是很有效的吧。
我記得非常清楚,在我剛去伊利諾伊的時候,在拉克尼沙克的課上,他說了一句讓我非常失望的話,就是說“金融市場是最有效的市場”。這一點沒錯。他的意思是你如果要賺大錢,就別學金融。我還記得黎彥修在很多年前,大概是2002年或2003年,在旅美華人金融學會會議上就說過,套利正在死亡。實際是說二級市場做相對回報的策略的機會在消失當中,在飽和,你們該幹其他行業去了。但是我當時挺自負的,認為對別人來說是飽和了的,但是我比別人聰明,我可以做得比別人更好。人總是有這種不服輸的心理,尤其是年輕人。所以並沒有按照拉克尼沙克和黎彥修充滿睿智的判斷去轉行,還是堅持下來了。他們都是至少10年前說的這些話了,現在的飽和程度又比當年更高了。
說到飽和的領域,你們這種數量化的策略相比其他策略來說,容量應該是比較小的吧?
任何交易策略或投資策略都是有容量的。舉個例子,很多投資策略是基於小盤股的。長期來說,小盤股的收益率要比大盤股好,這是全世界的共性。但這種策略的容量比較小。如果投進小盤股的資金跟投進大盤股一樣多,那市場就會被哄抬上去,小盤股也就不再便宜,小盤股基金收益率也隨之降低。
很多對衝基金在幾千萬美元規模時業績很好,然後拚命融資,一下子變成幾十億美元的規模,業績隨即就下滑。這是因為它們沒有研究其策略的容限大小,沒有考慮在資金擴容後回報是否會降低。對衝基金為了收取更多的管理費而盲目融資,這種行為很不負責任。
這些年新興市場出現了很多對衝基金,因為概念很熱,其成長速度非常快,但基金的容量究竟應該多大?這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畢竟有些股票的流動性不太好。
在美國,套利型基金,即絕對收益高、風險小的基金,其容量都不大,最多幾十億美元。與之相比,高頻交易的基金的容量更小,可能最多不到1億美元。容量最大的基金是那種做宏觀經濟的、外彙、固定受益類的基金。這些基金,如果在1億美元的規模時能賺取一定的回報,那投入10億美元的資金,它們的回報基本上也不會改變。但就大多數做股票套利的基金而言,如果把原來1億美元的規模乘以10倍,那它們的回報率肯定會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