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投資在國內還是比較新興的一個領域,而你在華爾街從事量化投資這麼多年,是少有的過去十多年都沒有一年虧過錢的人。你當初怎麼進入這個行業的?
我本科是在中國科技大學學的計算機,後來去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讀生物統計學的博士,它是應用統計的一部分。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會從計算機轉到統計去。因為我更喜歡統計學的思維模式。
它是一種連續的、宏觀的和不確定的思維模式;而計算機用的是一種離散的、微觀的和確定的思維模式。
後來對投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轉去了伊利諾伊州立大學香檳分校去讀金融博士。
當時學統計的時候就已經想到進入金融投資這個領域?
當時應該是對金融有所了解,因為當時科大有一個從海外回來的統計學博士,後來當了科大商學院院長,方兆本。當時他剛回來,我上過他的課,時間序列、隨機過程等。他給我介紹統計學在金融方麵有很廣泛的應用,這我是第一次知道。
居熊偉(右)參加中國科技大學經管金融傑出校友講壇留影,頒獎人為中科大商學院院長方兆本教授科大也沒有金融、管理方麵的學科,所以隻限於了解,不可能在科大這邊實現這方麵的積累。所以到了國外就想一邊繼續學一些統計方麵的東西,一邊進一步了解統計學在金融領域應用的情況。約翰·霍普金斯也沒有金融博士專業,所以後來需要轉學。
轉學的主要原因是當時對股票投資產生了巨大的興趣。我在霍普金斯讀書時常常參加當地華人的投資俱樂部,在那個高科技泡沫時期滿懷好奇地進入了股市。當時在美國華人圈子裏投資股票,尤其是高科技股票的氣氛是很濃烈的。
其實做金融並不需要博士學位。但是我們那個年代的人覺得出國讀書還是要讀博士,不像現在這個年代是需要什麼就學什麼,直截了當。所以當時就轉到伊利諾伊州立大學去讀金融博士學位。
當時伊利諾伊州立大學金融博士班排名大概在全美前二十吧。它的一個特點是有幾個非常厲害的教授堅定地不相信市場的有效性,這跟其他很多大學不太一樣。這幾個教授自己也作這方麵的研究,也做這些方麵的產業,也就是自己開獨立的資產管理公司。他們對我們這樣的熏陶我認為是很有益的。當時美國很多更好的學校,金融係的教授們大多是市場有效性的堅定支持者。所以那些學校出來的學生要克服更多的障礙來相信自己其實是可以發掘出產生超額收益的投資策略的。
而我受我們老師的影響,畢業時就已經對自己將來能開發出產生超額收益的投資方法充滿了熱情和信心。
你與胡斌上的是同一個學校,他是MBA,你是博士,你們都師從同一導師嗎?
拉克尼沙克教授是我的老師之一。當時整個金融學術界,主流還是認為市場是有效的,也不容易能夠賺到錢,所以當時很多金融係的博士一般出來都是做老師,或者是去華爾街作定價、風險管理。拉克尼沙克是量化價值投資領域裏一個非常有成就的人,我們學校還有一個叫葉加迪斯(Jegadeesh)的教授是趨勢投資(momentum,動量投資)的教父。有這樣的熏陶挺好,我認為算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另外就是那個地方也是比較封閉的,讀書也讀得快一點,所以我在那裏待了三年獲得了博士學位。
當時選了三篇文章統合起來作為博士論文,叫做“金融風險估計和資產定價”,具體來說就涵蓋了風險管理、利率模型、資產定價這些方麵的內容。因為我當時也很確定畢業出來不想進學校當老師,所以1999年就畢業了,然後去了一家對衝基金DeephavenCapitalManagement,其實也叫Arbitrade,因為這兩家其實是一塊的。他們的對衝基金當時主要是做一些可轉債套利,正準備要開發統計套利的產品,所以就招了來自統計套利方麵當時最牛的公司D.E.Shaw的一個前合夥人和另一個資深人士來為他們建立團隊。現在D.E.Shaw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多策略的公司,像PE等業務都做,但是當時還隻是做量化這塊。後來市場上做得比較好的量化投資方麵的人和對衝基金,很多人是D.E.Shaw的徒子徒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