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很強的觀念,認為數學好的學生作量化投資或交易是很有優勢的,一定會做得很好。對理科型人才來說,量化投資是一個天堂般的職業選擇。居雄偉卻願意剝掉數量投資的神秘感。他認為數量基礎好隻是量化投資最基本的一步,絕不是充分條件,離長期穩定地賺錢還遠著呢。大家也沒必要往量化投資裏麵擠。量化投資發展空間其實不大,量化投資賺的是市場空隙的錢,市場大部分機會還是來自基本麵上的價值發現。
甚至金融二級市場本身也不應是最優秀的年輕人追求的一個職業,因為金融二級市場是相當有效的市場。
居雄偉和胡斌可以說是師出同門,他的老師也包括量化價值投資泰鬥約瑟夫·拉克尼沙克。胡斌有特色的是資產配置、事件驅動策略,而居雄偉則擅長多策略的全球股票的市場中性投資。為了把量化投資更係統地作個介紹,我專門請謝一之寫了一段背景介紹如下:
1952年,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裏·馬克威茨(HarryMarkowitz)在芝加哥大學的博士論文《投資組合選擇》(PortfolioSelection)中第一次正式地將數學方法應用在金融投資領域。他提出了一種量化計算的理論,通過分散投資組合,達到在給定組合預期收益率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降低組合的波動率的目的。這個理論即是現在盛行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odernPortfolioTheory)的奠基,而現代複雜的隨機金融(StochasticFinance)、衍生產品(Derivatives)定價、風險控製(RiskManagement)等金融領域都或多或少地建立在其基礎之上。
1969年,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畢業於麻省理工的羅伯特·默頓(RobertMerton)第一次將隨機微積分(StochasticCalculus)的數學方法應用於金融領域,他通過隨機數學的方法來嚐試理解金融市場中證券價格的走勢情況。同時,羅伯特·默頓和他的助手費雪·布萊克(FischerBlack)與邁倫·斯科爾斯(MyronScholes)推導出的布萊克–斯科爾斯–默頓期權定價模型,在1997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而在20世紀90年代末,用數量化的思維方式去研究股票市場的技術麵和基本麵的數據,以達到挑選股票目的的投資策略在實踐中逐漸開始興起。最近的20年中,綜合運用高等數學、統計學及計算機科學的方法來解決金融問題的數量化投資,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得到了快速發展。
有一個形象的比喻,量化投資相比傳統的定性投資,就好比西醫之於中醫。我們看醫生,中醫是望、聞、問、切,最後判斷出的結果很大程度上基於中醫的經驗,定性程度上大一些。而西醫不同,先要病人去拍片子、化驗等,這些都要依托於醫學儀器,最後得出結論,對症下藥。故定量投資更像是西醫,依靠模型判斷,模型對於定量投資基金經理的作用就像CT機對於醫生的作用。
所以量化投資有很強的紀律性,所有的決策都是依據模型作出的,可以克服人性的弱點,如貪婪、恐懼、僥幸心理。其次,當市場上有成千上萬隻股票的時候,強大的定量投資的信息處理能力就能體現出它的優勢,能捕捉更多的投資機會。第三,量化投資靠概率取勝,需要不斷從數據中挖掘有望在未來重複的曆史規律並加以利用,並且是依靠一組股票取勝,而不是一個或幾個股票取勝。
在黎彥修訪談文章中,我們講過,阿爾法可理解為超額收益;貝塔是市場係統風險,可理解為相對市場的敏感程度。居雄偉的投資目標是在組合的市場貝塔值接近於零的前提下實現阿爾法收益,因此可謂市場中性策略。簡單地說,就是通過買阿爾法高的股票,賣空指數期貨或ETF對衝掉市場貝塔,或者買一批阿爾法高的股票,賣一批阿爾法低或為負的股票,對衝風險。如此爭取不論是牛市還是熊市都能賺錢。
居雄偉絕對回報數量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