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184)幕僚(1 / 2)

吳穆心頭一凜,張華軒說的輕鬆,其實內衛向來就是搞肅反的,屠刀之下常常滅人滿門,內衛中身居高位者,都是心如鐵石之輩殺人如麻之輩,若不然,也不能在內衛中得到升遷。雖然內衛已經被分割過,不過職能從來沒有改變過,看來這一次河南的抵抗讓張華軒分外惱怒,派出內衛的人為主帥,河南的百姓是要遭殃了。

他卻是一聲也不敢吭,匆忙答了下來,便即出門。

先是到了苗以德身邊,低聲將張華軒的吩咐告訴這個內衛將軍,看到對方神色一征,匆忙趕入張華軒房中時,吳穆搖頭苦笑。

淮軍上下,對張華軒能提出建議的人都沒有幾個,更不要說是去反駁張華軒的成命了。便是放眼整個淮安治下,能與張華軒對答從容,甚至激越辯白的人,怕也是寥寥無已了。

吳穆是淮軍中的後起之秀,雖然是張華軒一手提拔,不過並不代表他就認同張華軒的一切做法,這一次他雖然敬服張華軒在河南軍務上的果決,卻對張華軒派遣內衛將軍統兵的事頗不以為然,當下暗歎口氣,卻也是苦無辦法。

他正要去處理張華軒交辦下來的軍務,卻見一群文職幕僚圍攏過來,其中一個瘦高青年衝著吳穆滿不客氣的問道:“吳總參,大帥忙完了沒有?”

這些幕僚都是掛職在政務處或是軍務處,直接大佬是張華軒,間接大佬是閻敬銘和丁寶楨,因為與張華軒接觸較多,平素裏都是眼高於頂模樣,對吳穆這樣純粹的軍漢,自然都不大客氣。

吳穆倒也並不在意,這些幕僚雖然一個個脾氣古怪,論起實際的做事能力來倒都是掐尖的好手,他親眼所見,張華軒交辦事情由這些人分頭執行起來比淮軍的速度隻快不慢,而且慮事周全,並不蠻幹。他平素也是奇怪,卻也不知道大帥在哪裏尋得這些天南地北活寶也似的人物,雖然這些人來的時間有長有短,性格脾氣卻都是千奇百怪,絕沒有晚清時士大夫的那種深沉暮氣,如此一來,淮軍大帥的幕僚團倒也是軍中一景,令人口口相傳,讚歎不已。

他也知道這些人多半是舉人甚至進士出身,在原籍時也都是掐尖兒的名人俊傑,最大的左宗棠人近中年,脾氣也是最為暴烈,一言不合就要和人揮拳動手,也虧他一個舉人,竟是一點兒斯文不講。

除了左宗棠之外,便是現下說話的這弱冠青年最為難纏,人是精瘦模樣,脾氣也甚是火爆,在張華軒新招的幕僚之中此人最是年青,功名卻已經是舉人,而且著有文集詩集,也是極有名的一個清流人物。

當下也不敢怠慢,也不行軍禮,隻是向著對方一抱拳,微笑道:“先生不必著急,大帥已經吩咐了軍務……”

他頓了一頓,靈機一動,又笑道:“現下也沒有什麼事了,諸位有什麼緊急公務,隻管去便是了。”

眼前諸多幕僚都是張會軒親信,甚至不少在軍令部掛名的幕僚連丁寶楨也無法統禦,此時張華軒處理公務,丁寶楨也自去辟一間靜室處理軍令部的機要公務,諸多事情都需要這些幕僚中轉下達執行,適才張華軒召見吳穆一人耽擱半天,眾人不知道是與他商議河南戰局大事,不免得有些怨氣。

聽得吳穆說的客氣,問話的瘦弱青年也不為已甚,也衝著吳穆抱一抱拳,便即向著自己的同僚們略一點頭,自己先昂首向著張華軒所在的公廳而去。

他懷中腋下都抱著厚厚的文書,想必是有不少公務等著張華軒批示。旁人見他如此,也都有樣學樣,隨著他一並進去。

這些文職幕僚其實是張華軒日後為準備將來的文官班底而準備的,他手下的人才雖然有一些,而且不少人都在他的麾下從政多年,不過人數太少,維持幾個州府的運作不成問題,等北方一打下來,放眼看去那是幾百個州府過千個縣治,整個北中國超過一億五千萬人的龐大地盤,這樣的地盤等若半個歐洲幾十個國家,人才的缺乏讓他覺得異常緊迫。

洪秀全敗在什麼地方,就是人才缺乏,對基層始終沒有進行有效的統治。兵來兵去,軍法治理,百姓不歸心,最終土崩瓦解。

縱觀曆史,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舉都舉不過來。

他的淮軍再強大,一樣要切合政治來治理這個龐大而老邁的帝國,不然,一樣有覆亡之禍。後世太祖的入京城考試說雖是戲談,張華軒的心中卻是惕厲自醒,一點也不敢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