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184)幕僚(2 / 2)

眼前這個帝國好比是傷風感冒的巨人,對它的治理一定要想方設法的謹慎和穩固,不然外來的病毒一侵襲,整副龐大的身軀就會轟然倒下。

作養人才,自然就是固本培元的一劑良方。可以說,在張華軒心目中,把這些清季知名的人才籠在袖中,然後以現代政治家及係統邏輯的辦法來教他們做事,遠比淮軍中多幾個能打的將軍更教他歡喜。將軍太久,未免成軍國主義,他並不希望未來的中國是窮兵黷武的東方德國。或者,比曆史上的德國造成的危害更大。

由於這種原因,張華軒對這些文職幕僚異常器重,淮軍上下無不盡知,這使得這些幕僚感佩的同時,不免得多出幾分驕縱的味道來。

聽得吳穆說張華軒已經有空,為首的瘦弱青年卻是來自直隸南皮的舉子張之洞,他前幾年十餘歲時就中舉,著書寫詩一時名聲傳遍大江南北,若按正常的曆史軌跡,他會在幾年後中進士,為清秘官成清流領袖,然後與李鴻章一南一北,分別為中國南北洋領袖。

不過在這個時候,他也就隻是一個普通的稍微有名的舉子,張華軒興義兵北伐之前,天下有心人早知淮軍必得天下,暗中招致很少有不至者,有一二打算為清廷效忠或是再看看風色的,則被軍統暗中綁架,全家老小一起捆到淮安。

現下的局麵已經與張華軒剛創辦團練時不同了,那時候手頭隻有萬把兵,沒勢力,沒後勁沒錢,所以人才難得,千方百計得幾個人就如獲至寶。而現在,手中有權有錢有兵,天下有聲望,綁來幾個舉子進士,當事人當時不服,一來淮安後也沒有敢死頂硬扛的,派幾個海內有名望的儒者或大臣去勸勸,給足麵子,便是竭力效忠。

既然是張華軒要費盡心力招攬的才智之士,自然也會看的出來天下大勢,放眼天下,除了淮軍能取天下,還有誰有這個資格?既然看了出來,自然希望能效力明主,開創新朝之基,風雲際會創一段傳奇,讀書的書生,也不一定是愚忠之人,還有不少有著出將入相的幻想,現下投入淮軍,正好給他們施展拳腳的舞台。

一行人進得房內,張華軒正向著苗以德交待事情,一抬眼見是眾人,不覺一征。

他心裏怪這些人有些無禮,放眼看去,隻見這些人也都是神色匆忙,個個都帶著公文,曉得是一路跟隨來徐州後不少公事耽擱下來,他對這些幕僚雖是客氣,交辦事務卻也不容馬虎,辦不好事,一樣會罰俸或是下正式的公文斥責,所以他們辦事還是經心,又一個個都是桀驁不馴的名士脾氣,小節上,卻是不必講究太多了。

當下在臉上露出一絲笑意,向著打頭的張之洞吩咐道:“孝達,我這裏還有一些軍務要料理,說完了,便與你們談。”

又見在張之洞身後跟隨的正是左宗棠,便又笑道:“季高,你也稍等會罷。”

這兩人算是最得他栽培信重的,張之洞少年高傲,自視極高目中無人,左宗棠也是以諸葛亮自居的人物,脾氣極壞,據張華軒的了解,同僚中無人喜歡與他結交。

對張華軒的吩咐,張之洞隻是也一樣點頭,便後退一步表示聽命,左宗棠卻是略一躬身,答了一個“是”,然後方靜靜退向一邊站立。

兩人都是才智高絕之輩,不過張之洞畢竟年輕,很有點傲視王侯的衝勁,左宗棠卻是蹉跎半生了,早年中舉,現在四十來歲一無所成,所以對張華軒這位賞識他的明公,很是尊重。

至於私下裏和同僚的爭鬥,張華軒自然也不會去管他。

把幕僚們安撫好,張華軒又回頭向著苗以德道:“那麼,鄭安遠如何?我看他在廬州時殺伐決斷,算是能獨當一麵的。”

聽到這個名字,張之洞等人都是眼角一跳。

此人是老內衛出身,先是張華軒的侍衛,然後又跟著張五常,淮安肅反,死在他手裏的人過千,城中官紳地主聽到他的名字大氣也不敢喘,算是張華軒手裏最出名的惡狗一般的人物。

適才張華軒與苗以德商議了幾個人選,苗以德知道大帥對河南局勢極為不滿,決意放縱內衛將領帶兵出征掃蕩河南,他隻怕大帥是一時激怒,如果幾千中軍鎮的騎兵在河南不受約束的殺人,怕是將來極難善後。(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