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樣一個犧牲在抵禦外辱戰事中的悍將,張華軒自然也不會掩飾他的欣賞,從發現聶士成的那一刻起,張華軒便著手提拔於他,好在聶士成自幼就極仗義豪俠,這種性格原本也是一個標準的軍人性格,去年張華軒特批識字的聶士成進入講武堂學習,一畢業出來,便是實授了一營管帶的軍職,對皖北人出身不是淮安嫡係的將領來說,也算是一個異數了。
第三鎮在整個淮軍攻略的安排中並不擔負主攻的任務,它的任務是打下廬州,鞏固皖北根據地,與在揚州和江浦一帶的第一鎮成犄角之勢,然後再相機而動,在得到進一步的兵力支持後,與第一鎮一起攻入江南。現在戰事打的順手,基本的任務已經完成,廬州周邊的所有地盤已經完全歸淮軍所有,下一步的戰事便是攻打廬州,在打下廬州後,第三鎮在這半年內算是完成任務,不需要再參戰了。
隻是淮軍在攻下鳳陽等地後,淮安那邊內衛派了過來,官員派了過來,城管派了過來,卻唯獨沒有讓第三鎮進攻廬州的軍令,眼看大半月時間過去,淮軍將士一個個急的嗷嗷叫,軍隊主力也漸漸由各處彙集到廬州附近,進攻的軍令卻是遲遲不來,而攻下來的地盤在內衛和各部門的接手下也漸漸安定,在土改之後,新打下的地方的百姓對淮軍的支持也是水漲船高,對各級軍官和內衛城管都是讚不絕口,文職官員和內衛部隊幹的風生水起,軍隊卻被晾在一邊,這也使得原本就覺得自己做戰任務太少的第三鎮將士極為不滿。
到了三月初的時候,分散在廬州附近的各營頭的管帶一級的軍官一起接到大營通知,第三鎮的總鎮張樹聲將在舒城召開軍事會議,聶士成接令之後大喜,身為一個軍人當然要有靈敏的直覺,如果不是重要的軍事會議肯定不會召集這麼多軍官會議,而會議的主題在事前沒有一點透露,當然是絕密的做戰會議,而以第三鎮目前的態式,當然就是要對太平軍盤踞的廬州動手了。
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廬州人,聶士成和很多團練出身的將領一樣對太平軍沒有好感,如果說這時候天國將士還沒有徹底墮落,天國的上層卻已經沒有了好名聲,天國在哪裏大夥兒看不到,強搶民財卻是比比皆是,說是聖庫,到底進了哪個的腰包誰能明白?
做為一個樸實的皖北漢子,聶士成對太平天國那些花哨的宣傳理念也不認同,天國天父這樣虛無縹渺的事情怎能相信?居然還有幾十萬長毛跟著胡鬧,當真是至為可笑,殊不可解。
如果不是有淮軍,聶士成想必也會加入李鴻章的淮軍,然後東征西討,一直到把長毛討平為止。現在既然跟隨了張華軒,對清朝也沒有太多好感的聶士成到是極為欣賞飄揚在總鎮營盤上空的大旗,簡簡單單的八個字:“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多麼簡單明了,讓人一看便熱血沸騰!
他從臨淮關出發,一路馬不停蹄趕向舒城,在路上足跑了兩天後,終於在軍議之前趕到舒城城內,入城之時自然有人驗明關防,然後便有等候在城門附近的傳令兵在前帶隊,一直到了總鎮營盤之外,由傳令兵帶入轅門,然後到了軍議之所,這才由著聶士成自己報名請見。
堂內已經是濟濟一堂,第三鎮中的情形比較特殊,這個鎮中當然也有一定數量出自淮安的老兵和軍官,不過更多的是皖北人,特別是以廬州附近的皖北人居多,這都是鹹豐四年時張華軒在皖北打撚軍時收編的團練武裝改編而成的淮軍,這些皖北漢子一樣勇武善戰,在忠誠度上經過幾年的考驗也無需懷疑,軍中山頭既然不可避免,張華軒索性便把這些皖北人編成一部,在這個時代由鄉黨編成的軍隊反而更有凝聚力與戰鬥力,這樣一來,第三鎮就是以皖北人為主的淮軍隊伍,用來鎮守皖北,最是合適不過。
“功亭來了啊,這邊坐吧。”第三鎮的總鎮張樹聲與聶士成同鄉,因為張華軒對這個皖北同鄉青眼相加,他便也對聶士成格外客氣一些,當聶士成進來行禮後,張樹聲也起身正經回禮,然後便令對方坐下。(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