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的春天與蘇北一樣,二三月份的時候還冷的要死,與冬天沒太大的差別,到了四月前後,天氣忽然一下就變的暖和起來,陽光開始熾熱,大河小溝的邊上全是黃燦燦的油菜花,空氣中滿是春天的味道,走在淮北或蘇北的鄉間小道上,委實是一件讓人心曠神怡的事情。
淮安的第三鎮在三月初動手,自淮安誓師出發後,眼紅第一鎮和第二鎮功勞的第三鎮官兵殺紅了眼,一路狂卷而下,包括鳳陽府在內的原本清軍的地盤已經被淮軍全部拿下,在三月中的時候,臨淮關的易主使得第三鎮的防區與第一鎮接壤,整個皖北戰場已經與蘇北聯結成片,新打下的州府加上徐州,使得張華軒所占領的地盤大為增加,令得淮軍上下士氣更加高昂起來。
臨淮關是鳳陽府管轄下的一座城鎮,因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在這裏也建造了一道關隘,在太平天國早期打破清軍包圍的戰事中,對臨淮關的爭奪始終就沒有停止過,幾年下來,在臨淮關打起來的大仗有好幾次,小規模的惡仗慘仗無數次,一度時間內,皖撫和江南提督都在這小小的鎮子上,負責揚州一線和整個皖北的防禦。然而在廬州丟失後,重鎮易手,太平軍隻要守住廬州就可保障整個皖南的安全,而鎮江方麵也沒有渡江攻打揚州,再從臨淮進入皖北的打算,這一兩年內,臨淮關算是安靜了下來。在淮軍攻擊之前,一棚綠營兵在一個參將的帶領下在此防守,本地的團練也有一兩千人,不過在戰意高昂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淮軍將士麵前,這一點防禦形同虛設,不過是一個營幾百人排成隊列在隆隆的鼓聲中一次衝鋒,清軍比團練先跨了下來,然後團練也緊跟著投降,半個小時後,這個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的關隘便是宣告易手。
聶士成是淮軍新編第三鎮六團的管帶,做為一個剛滿二十一的年輕人來說,這個位置已經算是讓人驚異。
淮軍的軍官多半都是二十左右,不過不過能做到管帶一級的,少說也是二十五六了,當初在鹹豐二年時張華軒募集淮軍時,不少二十左右的年輕人被他挑選入營,能做軍官的當然是其中的佼佼者,幾年下來,當年那些毛頭小夥子也紛紛奔三,現在更年輕更有血氣之勇的新人紛紛湧入軍營,其中表現優異者,也不乏被提拔重用的,不過象聶士成這樣投軍一年多,打了幾次仗就從小兵升到管帶的,卻是絕無僅有。
他是合肥北鄉人,自幼就行俠仗義,少年時就膽敢隱藏被土匪追殺的客商,應對之間從容不迫,膽氣之大完全不似一個少年。
淮軍前年進入皖北後,聶士成因家境困難,淮軍待遇高而慕名加入淮軍,由一個小小的士兵一路青雲直上做到了營一級的管帶,不但旁人看的眼紅,連他自己也是不大明白其中的道理。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隻是淮軍大帥張華軒在有一次審核軍官名單的時候,不小心看到了聶士成的名字,對這個清軍大將中少有的敢抵禦外敵的英雄級的將領,又豈有不照顧的道理?
現下淮軍中曆史上的赫赫名將已經不少,除了張國梁是當時張華軒手中很少有經驗的大將之才,所以特意挖來重用外,其餘諸人都是靠著自己的真才實料一步一步幹起來的,張華軒對他們也絕沒有照顧的道理。將軍不比文人,文人用錯了也還罷了,將領若用錯了,則必定會帶來極其嚴重的後果,不可不慎。好在這些在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將們也沒有讓張華軒失望,是金子哪裏都發光,這些人能在史書中留下大名,原本就一個個都是豪傑之士,有的勇力過人,有的心思縝密多智,有的身先士卒善於鼓動士氣,總之都是各有所長,所以在淮軍中也很快冒頭,並不需要特殊照顧。
而對聶士成,張華軒從來不掩飾自己的喜愛。對這個在甲午戰爭這場決定中日兩國國運的大戰中,聶士成所部就是打的最好最堅決,是當時清軍諸部中的異數,後來在對抗八國聯軍的戰爭中,聶士成所部與聯軍激戰兩個多小時後彈盡而退,到了八裏台後聶士成受創極重,雙腿都被打折,部下勸他退走,他卻毅然道:“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丈夫也!”
這樣擲地有聲的話出自提督一級的大將,在整個晚清算是絕無僅有,最後聶士成戰死殉國,堪稱壯烈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