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126)翁家兄弟(1 / 2)

確實,眼前的淮軍將士值得赫德發出這樣的困惑。如果說僅僅一支土著軍隊裝備這世界上最好的武器,赫德等人也不會發出任何的驚歎,當年印加帝國那種純粹的不開化的國家已經不存在了,大洋時代早就帶給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以文明和進步,而這種進步往往是通過武器的改良來體現的。印度的莫臥兒王朝後,大英帝國在印度已經裝備了十幾萬人的純粹由阿三組成的雇傭軍,當然,赫德等人不會認為這種土著組成的軍隊是一支強軍,完全是兩個概念。

而此時呈現在他們眼前的,卻與赫德和李泰國在上次來淮安時完全不同,從頭頂的大簷帽到風紀扣,然後到士兵佩帶的彈藥盒、水壺、刺刀、背包,還有空蕩蕩的後腦勺,然後是挺直的軍姿,高昂的士氣,整齊劃一的動作,不論從哪一條哪一點來看,眼前浩浩蕩蕩行進在淮安城內的這支軍隊,都是當世之時數一數二的強軍。

身為駐中國的領事,赫德知道不少內情,克裏米亞戰爭已經結束,英法兩國龐大的軍事實力使得他們將要在全世界不停的撈取好處,而在一八四零年時獲得的成果顯然已經不能夠滿足英法兩國的野心,結束克裏米亞戰爭之後,顯然英法兩國將會把視線投入到遠東,也就是中國。在這個古老帝國獲得更多的開放港口,還有進入內地經商與傳教的特權,然後在北京與清廷建立真正的外交聯係,以方便持續的壓榨這個老大帝國,就是英法兩國現階段的戰略目標。就這一點而言,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自從赫德與李泰國在淮安考察過後,赫德覺得淮安更具活力,而李泰國顯然對中國內地的一個州府發生的小小變化不以為然,對當時的淮軍兩人也不以為意,而英法等國通過這幾年的觀察,已經覺得太平軍不足以為官方對話的目標。

太平軍政權比清政權更加強硬,雖然是愚昧的********的地方政權,不過太平天國顯然是比清廷更加有民族自尊心與愛國的熱情。二來,英法等國也看不到太平天國有取代清廷成為全國政權的機會。

既然這樣,那就肯定要對清廷開戰,把中央政府打跨之後,簽定有利的新條約,這個決定雖然沒有形成備忘錄下達給在中國的各級領事,不過其實質精神如赫德等人已經完全了解,並在暗中做著策應準備,現在懵懵懂懂的中國人當然不知道,侵略者強加給中國的戰爭就在未來幾個月內就會在南中國打響,然後一直擴大到侵入北京,燒掉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後方才結束。

隻是算盤打的再響,卻明顯在淮安這裏出現了意外。在赫德等人看來,張華軒這個地方軍閥的野心也就是能盤踞在江北附近,西至廬州與淮北,然後與豫東交界,然後是打下徐州,鞏固海州,再大力發展淮安的工商業與海州的對外貿易事業,慢慢積蓄實力後,才有可能培養發展出更大的野心與實力,而到了此時此刻,近萬淮軍將士巡檢於前,數十萬淮安百姓歡聲如雷,赫德等人震驚之餘,卻都在想:“這支軍隊一路打到北京去後,又當如何?”

心懷叵測又頭疼無比的洋鬼子們紮成堆來,用複雜的眼神看著淮軍隊列昂首前行,等到了淮安廣場的時候,民眾的呼聲隻能用山崩海嘯來形容了,眾洋人麵麵相覷,在中國呆的久了,各人都算是中國通,何時曾見一支軍隊受到民眾如此的歡迎與愛戴?

他們當然不明白,淮安現在的宣傳機器每天二十四小時開工,把淮安將士的英勇事跡報道出來之餘,也會嚴正指出,將士們悍衛的是淮安的平安與民眾的幸福生活。沒有淮軍,哪來繁榮的工商業?工廠的工人不說,賣小吃的咋辦?沒有淮軍,土改的成果怎麼可能保持下去?沒有淮軍,哪會有海州的港口賣出成噸的工農業產品?大夥的生活越過越好,當然一定得飲水思源,如果淮軍倒了,幸福生活就會不翼而飛!

除了這些,這幾年來淮軍的形象工程一天都沒有停止過,淮軍初立時起就注意保持良好的軍民關係,很多指標都是硬性的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折扣。哪一營在一定時間內,一定要為某村百姓修好道路,要搞哪些軍民共建的活動,這都是規定死不能有半點含糊的硬性指標,幾年下來,光是淮軍將士幫著各地老百姓修的小學堂就有幾百所,使得淮宿海各地的基礎教育不再是一句空話,現在淮軍控製的地盤內雖然沒有科舉,不過百姓眼裏讀書最大,況且誰知道大帥哪一點會不會重開科舉選拔人才?修學堂,修路,修廁所,幫著駐地百姓挑水修房子,這一類的事情淮軍不知道做了多少,而且是每到一個新地方在軍紀與軍民共建任務上就抓的更緊,所以淮軍每到一地後軍隊的形象就如火箭一般飆升,時至今日其實已經不用報紙宣傳,在淮軍控製的地盤內是沒有任何人敢說這支軍隊半句壞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