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125)獻俘(1 / 2)

在場的人不論哪一個都是人傑,腦子轉的比火車還快,現在淮軍要打大仗,不過有幾樣大的基礎建設有的已經開工,有的也提上日程,工程與軍事行動又是息息相關,一環聯著一環,很難徹底分開,所以張華軒的話一出口,所有的人都伸長了耳朵,等著下文。

丁寶楨急性子,第一個忍不住,先開口道:“總理,其實不如把這些俘虜編成隊,將來當長夫來用,這樣軍隊用著省事,也會給政務處閻總辦那裏省不少錢。”

張華軒一笑搖頭,道:“長夫還是雇傭好,軍隊打仗是一時的事,用完了就算,而且長夫力役拿到不少錢,地方上的百姓就多一筆收入,錢由官府花出去給了百姓,百姓手頭有錢了,將來官府征稅就會征的更多,這是一種良性循環,這叫藏富於民。”

他頓了一頓,看到周邊各人臉色,當即哈哈一笑,向著眾人道:“這也沒有什麼好保密的,徐州那邊的吳棠也蹦躂久了,該攆他走人了,第二鎮雖然剛編好,新兵老兵都有,不過正好讓新兵打一打徐州,見識一下戰場是什麼樣子。打下徐州後,就要修一條由徐州到海州的鐵路,軍事和建設工程一起搞,用的人當然就多了,人力缺口很大啊。”

眼前這些人除了張華軒外,怕是沒有人見過真的火車是啥樣子的。現在這個階段,火車的興建在歐洲和美國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歐洲國家的火車運營已經極為先進,帶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而美國的開發西部如果沒有火車線路的支持,那也肯定隻是一句空話,可惜在中國一沒有科技二沒有財力,第三更沒有理念,在中國鋪設鐵路還得過好幾十年,而且是曆經了許多困難,直到慈禧太後自己享受到火車的好處後,又實在拗不過洋人的勢力,中國鋪設鐵路的工作才算開始。起步就晚,財力不足,理念也跟不上,孫中山在革命成功後自願做鐵道部長,要為中國修二十萬公裏的鐵路,可惜這樣崇高的理念沒幾個人支持,也根本不可能實現,就算到一百多年後,中國的鐵路建設仍然很落後,很多地方的鐵路不論是客運還是貨運都嚴重不足,根本滿足不了民間運輸的需要。

不過這是後話了,現在既然張華軒能夠自己當家作主,那麼中國人修建鐵路的議程一定要早點提到桌麵上來。

有了肅反這樣的前例在先,張華軒現在絕對是的一句頂一萬句,除了他身邊的親信幕僚還敢和他頂上幾句,在淮軍舉行軍議的時候大家也能集思廣議外,任何公開場合,絕對沒有人敢質疑這個兩江總理半句不是。

張華軒在私下曾經感慨過,如果沒有肅反擴大化,他想手握重權不難,難的就是權力百分之百的集中,而且民間還絕對沒有異議。就比如修鐵路,從立項到選擇合作對象,考察線路,投入資金和人力,閻敬銘的政務處不過是奉命執行那些具體的事物,在這件事從決定到實施的整個過程裏,沒有人敢出來說半個不字。

什麼鐵路會影響漕運啦,鐵路會傷中國的龍氣啦,修建鐵路不可避免的要破壞人家的祖墳啦這些事,在真實的曆史中每一件都影響著鐵路的鋪設,不過在現在的淮安,根本沒有人敢說出這些胡話來攪亂鐵路修建這樣的大事,否則,內衛部隊豈是吃閑飯的?

第二鎮不出意外的話,將是由宿將張國梁指揮了。如果說王雲峰是張華軒一手拉拔出來的心腹,張國梁雖然出身外係,不論是在威望還是在能力上,都完全值得信任,可以總鎮一軍而絕無問題。舒城之變的時候,就已經充分的證明了這一點。

一想到這一點,原本有著興奮之色的趙雷等人臉色暗淡了下來,第一鎮現在已經被稱為近衛第一鎮,風光無限,就私心來說,他們當然不想駐紮在江北大營一線的駐地而無所事事,看著別的兄弟部隊一路打到北京去,如果現在能抽調第一鎮參加徐州戰事,將來北伐就少不了第一鎮的身影,不過看現在張華軒的語氣,這種可能性也不是說沒有,不過當真是微乎其微了。

―――――――

結束了這一場談話後,張華軒帶著隨從回到淮安城內,第一鎮的押送官兵在結束了手頭的工作後自發的到路邊給自己的大帥送行,雖然淮軍將士事實上全部是張華軒一手帶出來的,不過第一鎮的將士顯然認為自己更加嫡係一些,與大帥的距離也應該更近一些。

事實也確實如此,第一鎮的官兵百分之百是張華軒在鹹豐三年時招入營伍的,從小兵到軍官,他能叫出名字的就不在少數,淮軍現在擴編幾近十倍,不少當年的老兵現在最少都做到了棚長一級,更多的老兵擔任了更高一級的職位,不過將軍和軍官顯然隻能是少數,還是有相當數量的老兵留在了士官或士兵這一職位上沒有變化,不過這並不能影響他們對張華軒的忠心,私下裏,不少第一鎮的官兵都稱自己為近衛鎮,何為近衛?當然就是拱衛大帥最嫡係和最忠心的隊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