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軒複給文祥的信說的雖然是托詞,不過這火器局的事確實也是火燒眉毛迫在眉睫,真的是拖不得了。
要買機器,當然還得到上海。當時的上海已經有不少洋人,不過各國公使還是駐節在廣州或香港,甚至英國在寧波都有領事館,上海雖然有英法美三國的租界,不過工部局還沒有成立,各國也沒有派駐軍隊守備,各種企業也沒有興辦,隻有不少洋行開始在上海建造樓房,派駐人員,開始壟斷中國東南沿海的金融貿易,進出口業務,近海以及長江的航運權,現在雖然太平軍打的厲害,長江航運卻是沒有斷絕,已經有不少來自英國或美國的汽船開始在長江上航行,運送人員與貨物。
張華軒在年前剛剛下了訂單,購買蒸汽機與五萬個紗錠,這樣的大訂單在遠東還是第一筆,在上海的怡和洋行分部不敢做主,還是得到了遠在香港的洋行總部首肯後,才接下了這筆生意。
蒸汽機與紗錠還在英國運往中國的途中,張華軒又下定新的訂單,要購買鑄造修理武器的膛床與各式機械,同時還要求怡和洋行在歐洲幫助他聘請相關的製造工人,這些工人技師的待遇之優厚,讓不少看到單子內容的洋行工作人員眼紅。
當時來中國的,全是野心家與冒險家,這些人為的自然是真金白銀,隻要待遇足夠,當然什麼都願意做。
張華軒記得再過十年不到,在曾國藩的提議下,將會在上海開設江南製造總局,這個機構後來成為龐然大物,造槍炮的同時,還有其餘各種武器,甚至還有造船所,製造局花費了大量的白銀,造出來的火槍連淮軍都不願意使,一直到十九世紀末,花費了幾百萬兩白銀的製造局一年隻能造九萬發子彈,兩千枚地雷,和兩千支步槍。
他的訂單購買了大量機器,還有最少聘請二十到五十人的技師,花費的白銀是十五萬兩,這個價格據洋行的經理說已經是極低的優惠價,是因為張華軒已經是洋行在遠東最大的客商。
其實張華軒知道自己已經被宰了幾次肥羊,比如一開始的那五千支洋槍,足足花了張華軒四十多萬兩白銀,其實當時的前裝滑膛火槍在歐洲的製造成本不過是十兩多白銀,而怡和洋行賣給張華軒的火槍,卻是由當時的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承造,成本相對更要低廉一些,等這些火槍賣到張華軒手裏的時候,價格卻整整翻了四倍!
不是張華軒崽賣爺田心不疼,實在是受製於人,無法可施。當時在中國的洋行都沒有幾家,願意出來購買洋槍的又隻有張華軒一個,沒有競爭與比較,價格當然由得別人胡開,等這些英國人發現張華軒並不傻,已經開始由購買武器到自己生產武器時,態度立即客氣了許多,在價格上也願意讓出一部分的利潤。
與倒賣武器相比,無疑怡和洋行已經發覺,在工業生產銷售上與張華軒合作,可能獲得的利潤更大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