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局麵當然令他非常窩火,除了留下五個營的兵力和大炮防守宿州外,其餘的淮軍都帶著不多的彈藥回到淮安,全火器的配置在火力輸出上當然讓敵人恐怖,不過打出去的銀子,也委實讓張華軒心痛。
自己興辦火器局當然要提上日程,不過一個火器局涉及到的東西太多了,大炮不能造,不過輔助的器械需要自造,炮彈要自造,還要能修理,同時,滑膛火槍的工藝並不先進,不過當時的中國沒有合格的工匠,所以還要聘請外國技師,購買相關的器材,在自己製造之前,也同樣要學會修理。
這一切當然都需要用錢。現在張華軒的全部收入都要用來興辦工業,淮軍隻是靠著一個月幾萬兩的厘金來度日,這樣的收入水平維持現狀還成,想要改變局麵,一邊需要自己大創工業,一邊就需要把江北這幾省的實權拿到手裏來。
一想到他自己辛苦度日,江北大營卻已經收了幾十萬兩的厘金而無所事事,清江浦的南河與漕運總督們也開收厘金,一個個肥的流油,幾個府的稅收上繳中央後又流入江南與江北兩個大營中,而他的淮軍卻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辛苦度日,張華軒就氣的牙齒癢癢。
等張華軒蹲在海門棉田的地頭,周圍站著幾百個前太平軍將士的時候,按察使大人一麵若有所思,一邊吩咐道:“棉花不要播種太早,不然春天時陰雨多,倒寒,會影響棉苗生長,第二要在播種前多翻曬,第三株距要密,可以彌補出苗不足。”
對按察使大人的吩咐,眾人當然連聲稱是,一麵答應,眾人還一邊大聲稱讚,按察使大人真是無所不能,不但能帶兵打仗,連怎麼種棉花都知道。
張華軒卻不理會這些拍馬屁的聲音,看著眼前的這些棉種,張華軒幾乎是兩眼放光,這年頭賣絲綢茶葉當然還賺錢,不過張華軒卻沒有興趣與江南那些傳統的絲綢商和茶商們較勁的興趣,這些產業沒有辦法工業化,也不能形成集團產業鏈,隻有紡織業才是這個時代工業化的曙光與希望所在,搞好了他的紡織工業,形成了初步的產業鏈後,他就能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