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希望之光(1 / 2)

宿縣大捷之後,李殿元一邊向張樂行等人求援,一邊將自己的部屬化整為零,豈圖用打遊擊的辦法磨死淮軍,張華軒接到彙報後索性也是下令將部隊分散,每營自行動作,四處清剿。在優勢火力的淮軍麵前,一小股一小股的撚子根本沒有任何便宜可占,整個宿縣四周,到處都是被火槍打的稀爛的撚子,在淮軍的武力麵前,不少心誌不堅的撚軍將士選擇放下手中的鋤頭和把叉,決心重新做回良民。

隻可惜淮軍不給他們這個機會,被俘的撚軍被大股押回淮安,然後送到海門與****等各處棉田,充做勞力。

除了武力鎮壓之外,張華軒又以鐵腕手法,勒令江北各州府出銀出糧,運送了不少糧食到宿州賑災,皖北撚亂波及北方諸省原因複雜,有些地方是向來有反清傳統,也有的是教派蠱惑,而在皖北,卻是隻因為饑荒所致,如果說蘇北民風彪悍的話,皖北宿州等地卻有過之而無不及,張華軒的淮軍以武力鎮壓,仍然有不少撚子前仆後繼,不過等賑災的糧食一到,宿州等地的民情一穩,撚子們立刻就混不下去,意誌堅定的選擇與李殿元一起投奔張樂行,隻為混一口飯的就選擇放下刀槍,接受來自淮安的賑濟後搖身一變,成為扛著鋤頭下地的良民。

就這樣恩威並施,張華軒把宿縣局勢穩定了下來,同時又得到不少免費勞工,算是一舉數得。第一是解決了來自淮安附近的威脅,撚子遍布在安徽與山東、河南等省,不過在舉事之初,五大旗的主力與領袖們全在安徽,如果張華軒不展現一下實力,誰知道他們會不會與張華軒開個玩笑,把撚軍主力全部開到淮安來?第二,借助此事,調動了淮安與揚州等地官府與士紳,看看他這個按察使在官方與民間的手腕與力量,目前來說,張華軒手中真正的力量隻有淮軍,淮安府對他很尊敬,不過他無法幹預地方政務,揚州府的情形更複雜,知府楊廷寶對張華軒的實力心知肚明,也知道揚州非得有淮軍不能保,不過隔著一個江北大營,雖然在上次北伐軍路過時被打的雞飛狗走,不過滿洲將軍們的傲氣不減,再加上琦善這一尊大神還在揚州,使得揚州不可能完全聽命於張華軒的號令,這一次借著安定宿州的由頭,張華軒把兩府二十多個州縣鬧了個雞飛狗跳,琦善心裏當然不舒服,不過他老人家也需要仰仗張華軒手頭的淮軍,自然也說不出話來,借此一事,張華軒明白了自己在江北的潛在實力,也摸清了多少人買賬,多少人不理會他,這個自然也要慢慢算賬,並不著急。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借著宿州大戰再次鍛煉了淮軍大兵團做戰的能力,這一次可並不是借著城牆來防守,而是步炮協同主動出擊,撚軍剛剛組建,器械不精,紀律不明,將領們也不出色,讓張華軒的淮軍拿來練兵,這是再合適不過。除了實戰檢驗淮軍的大兵團做戰能力外,後來的分兵進擊,四散合圍等小規模戰鬥也充分顯示了淮軍的戰鬥力,這讓張華軒欣慰不已。

不過戰爭打到年底時已經進行不下去了,在大規模的戰鬥中,張華軒發覺火炮的威力不夠,在購買火炮時,他隻是考慮到了機動性的重要,卻沒有考慮到火炮口徑太小,殺傷力不夠,畢竟不會誰都能和第一次揚州之戰時的太平軍一樣,排成密集陣形讓他的火炮轟個痛快,在野戰時這個問題還不是很大,畢竟這年頭農民軍沒有幾個見識過火炮的威力,如果將來戰爭打大了,雙方都有火炮,目前張華軒的火炮配置明顯有問題,還需加強一定數量的重炮。還有,就是火槍與火炮彈藥儲存不足的問題更加嚴重,在李殿元逃走之後,張華軒原本有意繼續南下,和張樂行等人打上一仗,讓撚軍知道淮軍的厲害,一仗徹底把對方打服,不過在宿州一戰之後,庫存的彈藥消耗的太過厲害,很多士兵擁有的彈藥不過能打五發,這種情形太過危險,張華軒緊急調派糧食去安撫人心,也是淮軍不堪再戰而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