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親民大運動(1 / 2)

鹹豐三年的年底在北京是愁雲慘淡,北伐軍在鬧騰,南京丟了,武昌丟了,安慶也丟了,一下子丟了幾個省會,太平軍此時還沒有鬧分裂,天王與東王還算和睦,王府也沒有開始大肆修建,有點兒新興王朝的模樣,反觀清朝,文臣武將紛紛落馬,不少人對大清是否能支持下去心存疑慮,這個年對鹹豐帝和北京城裏的諸多滿漢親貴來說,過的可真是沒有滋味。

倒是淮安府附近年味兒更足一些,別看淮軍才一萬來人,可是由於都是在府城周圍的幾個縣招募,所以淮安府四周的幾個縣幾乎每個鄉村都有人應征入伍,打了勝仗,還有不少人被提升為軍官,餉銀優厚,打了好多大仗還沒有什麼死傷,等這些淮軍將士返鄉之後立刻掀起了一股強烈要求入伍參軍的熱潮,想想當年白銀的購買力:一戶中等人家,有兩到三個壯勞力,自己有幾畝地,一年的收入也就是二十兩白銀左右。不過且慢,這個並不是純收入,隻是毛收入而已,扣除必要的生活所需後,一戶普通的農家百姓,能落個幾兩銀子再加上幾串大錢,那就是一家人沒災沒病,而且老天爺賞臉給飯吃,一年到頭風調雨順!

可是淮軍將士從去年底參軍入伍,每個月步軍四兩八,馬軍五兩二,比湘軍略高一點,甚至比北京城的旗兵們也是不差一厘,況且都是成色十足,毫厘不差。想想當今大清的吏治,就算是天子腳下的旗兵領餉,幾塊碎銀子裏總有一塊是灌了鉛的假貨,唯獨淮軍將士,每月按時關餉分毫不差,這整一年下來,回家的湘軍將士該拿多少銀子回家?

當初入伍當兵時,這些淮軍將士多半也是窮的沒有了辦法揭不開鍋,這才咬牙橫心走了當兵這條道,當時的話說是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當兵的沒有社會地位,收入微薄,一個人吃飽了全家不飽,八旗除外,綠營兵確實是這德性,而且每逢戰亂,綠營兵必定會燒殺搶掠一番來貼補軍餉之不足,如此這般,名聲怎麼會好?

到如今,淮軍將士的純收入已經足抵中產之前幾年的積蓄,而且行兵做戰保家衛國,軍紀好,軍容整齊軍械先進,在淮安府各處穿州過府的一點也不怕丟人,況且宿州戰事一停,張華軒馬不停蹄的視察了海門與****等地的棉田後,就立刻回到淮安兵營,搞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親民大運動。

茅草屋頂子腐爛了的,軍隊幫換,給老大娘挑水那是必定要做的,集結十幾個營頭的淮軍幫徐溜與錢集等地的鄉鎮修了一條二十來裏的道路,平如境堅如鐵,慰問孤寡老人,送米送麵,諸如此類的軍民共建運動,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在淮安府附近的幾個縣展開的如火如荼,送溫暖,搞慰問,甚至讓軍隊出一些文藝節目,這種事張華軒做的不要太拿手!打仗也好,搞經濟也好,甚至做一個手藝人也罷,這都不是張華軒的內行,隻有現在做的這些事,才讓他感覺如沐春風,分外熟練。身為前世我黨的官員,不論怎麼新銳,這一套不會,還怎麼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