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棉花播種時,張華軒放下手頭所有的事務,專門跑到****灘塗視察。
事隔幾個月,張華軒的淮軍在淮北與撚子們打了幾仗,撚子此時還沒有形成氣候,戰馬少,兵器差,除了少數頭領外,不少惡霸式的地主和富農擔任領袖,這些人良莠不齊,有的人懷著純粹的革命理想,想趕走滿人,建立起一個漢家的理想江山,也有的人是窮極思變,借著造反的由頭,讓自己先出人頭地,這些人窮凶極惡,在淮北地方造起了不小的亂子,如果沒有張華軒,這些人將在後來鬧出不小的動靜,形成所謂的南發北撚。
現在張華軒手握大兵,北伐軍在北方鬧的不可開交,清廷開始還有防範他的意思,並沒有打算讓淮軍出兵北方,後來北伐軍先入山西,打敗了直隸總督訥爾經額的總督經製標軍,然後入直隸做戰,一直打到天津楊莊附近,惹的鹹豐帝差點就讓讓城別走,離開北京。
後來北伐軍進攻天津失利,迂回到獨流與靜海一帶固守,勝保與僧格林沁等清朝大將帶著優勢兵馬,在鹹豐三年的年底把北伐軍團團圍住,晝夜攻打不遂後,開始挖掘戰線,準備把太平軍困死。
在北京危急的那段時間裏,鹹豐帝與恭親王等軍機大臣會議多次,想讓張華軒從蘇北出發,進入山東前來直隸做戰,雖然清軍在蘇北和山東一帶駐有不少兵馬,不過上次揚州一戰,張華軒部隊優異的火力輸出給清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知道張華軒麵對的可是北伐軍,這支軍隊隻在揚州城下敗了一場後,進入北方後簡直是所向無敵,在接到前線不停的戰敗消息後,清廷中樞對張華軒手中的武裝力量有了更深的認識,在考慮用兵方略時,也自然會把張華軒考慮在內。
隻可惜張華軒很不願意到北方賣命,而且也不願意去啃林鳳祥和李開芳這兩根硬骨頭。要知道別看現在北伐軍被困在靜海與獨流等地,可是不過幾個月後,北伐軍就會突圍而出,轉戰各地,直到在直隸連鎮又被大軍包圍,林鳳祥帶著幾千兵,一直到士卒全部戰死,他自己受傷被俘為止,而更為可怖的是李開芳帶著六百三十人從連鎮突圍而出,然後去尋找北伐援兵,沒有找到後在山東高唐又被圍了八個半月,最後居然又突圍而出,在馮官屯以三百多人對抗僧格林沁三萬多精銳騎兵,居然又支持了兩個半月,殺傷大量敵兵後到鹹豐四年的五月三十一日才全軍覆滅。
這樣的戰績,這樣的不屈精神,這樣的恐怖防守能力,張華軒一想想除了自己用大炮不停的轟擊砸錢之外,還真不敢拿半新兵的淮軍去麵對這樣的敵手。
困獸猶鬥,李開芳與林鳳祥用實際的戰績向世人表明,在大軍重重包圍之下,幾百個懷著崇高信念的男人,是如何挺直了死去,而不是跪著求生的。
當張華軒深處鬥室,借著煤油燈的微光閱讀著來自北方的戰報時,總會默然向這群漢子致敬。
可能他們的理想與信念是荒誕不經,可能他們的步伐在開始時就走錯了,可能他們不刷牙不洗澡渾身的汗臭味道,可能他們大字也不識幾個,可是他們的表現讓張華軒明白,什麼是真正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