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給李隆基一個下馬威,太平公主先對李隆基的萬騎軍下手。因為萬騎兵倚仗著討平韋氏集團的功勞,大多橫行不法,從而成為長安百姓的一大禍害。太平公主抓住了李隆基的這個把柄,在朝堂上鼓勵群臣斥責萬騎軍的不法行為。在太平公主的主導下,李旦下詔將萬騎兵部分人員放到京外去作官,同時下令停止從官戶奴隸中選拔萬騎兵,並另外設置隸屬於左、右羽林衛的飛騎軍。飛騎軍雖然由李隆基掌管,但對飛騎軍的活動做出了很多的限製,失去了往日飛揚跋扈的神色。
李隆基為了削弱太平公主的勢力,也想對李鑒統帥的宿衛京師長安的府兵動手。可是,李鑒軍紀嚴明,手下將領和士兵也都遵紀守法,並無過錯。李隆基不得不感歎李鑒的治軍才華,隻好作罷。
李隆基等人要廢除斜封官,自然引起那些因受封“斜封官”而得到官位的人的巨大恐慌。太平公主利用斜封官的怨恨情緒,掀起了一場反對罷免“斜封官”的浪潮,把矛頭直指太子李隆基。同時,又以提拔寒門學士為名,向李旦建議任命新的斜封官。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兩派人馬在圍繞“斜封官”問題上,展開激烈的鬥爭。兩派之間互不相讓,在宣政殿上爭吵不休。宣政殿是皇帝平日朝見群臣、聽政及舉行朔望冊拜等大典的地方,也是皇帝上朝和百官辦事的行政中心。皇帝經常在這裏召見集使、貢使與策試舉人的地方。李旦為了顧及影響,決定在延英殿裏討論這個問題。
在延英殿裏,太平公主的親信吏部侍郎崔湜首先說:“斜封官都是先帝任命的,製命早已頒布施行,現在卻由於姚崇等人的建議而一下子全部削奪,這就彰明了先帝的過錯,並且給陛下召來了很多怨言。眼下全國各地怨聲載道,恐怕會引發非同尋常的變故。”
兵部尚書姚崇說:“斜封官是韋後及其黨羽為了斂財弄出來的,怎麼能說是先帝的本意。你這明顯是在強詞奪理,罔顧事實。”
太子中允薛昭素說:“斜封官是數量龐大,很多人都是治理大唐的中間力量,如果全部免除,會引起很大官憤的。到時,大唐的穩定可就難保了。”
中書侍郎張說說:“引起官憤?你怎麼就不怕引起民憤?這些斜封官都是些素質低下、不學無術的貪婪之徒。這些人怎麼能治理國家?他們除了搜刮錢財、魚肉百姓之外,還能做什麼?你卻說他們是治理大唐地中堅力量,你究竟有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刑部尚書蕭至忠說:“一些斜封官做出不法之事,但不能說明全部斜封官都有問題。這件事還應該長期觀察,深思熟慮之後,再做打算。若是一下子全部廢除,恐怕會招致天下士人的非議。”
吏部尚書宋璟說:“斜封官就像是大唐吏治中的膿瘡,亟待清除。否則,長期以往下去,可就不是肌膚之癢,而是病入膏肓了。”
左禦史大夫竇懷貞說:“你這不是言過其實了嗎?現在的事實是要全部廢除斜封官的消息一經放出,已經是怨聲載道,吏治不穩了。你怎麼不想想,要是這些人全部廢除,誰去為朝廷辦事,拿什麼來治理大唐。”
右禦史大夫畢構說:“這些人都是通過不正當的途徑取得官職的,現在清除是民心所向,萬民期待,誰敢不服?清除這些人以後,自然要按照嚴格的考核製度,選拔賢能之人,來填補空缺。怎麼會沒人為朝廷效力,去治理大唐呢?”
禮部尚書薛稷說:“選人用人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為了天下安危。先帝所行之事,還是不應改變才好。不然,世人思緒混亂,不利於禮儀教化的實行啊。”
黃門侍郎、參知機務崔日用說:“是非忠奸跟百姓心中自有明辨。禮儀教化的目的不就是讓人分清是非曲直嗎?裁撤斜封官正是順應民心之舉,也正是傳播禮儀教化之時,不是嗎?”
崔湜說:“那些以斜封官提拔上來的官員,都是德才兼備的人物。至於說是不是按照正常的途徑又有什麼關係呢?大將軍李鑒年僅二十餘歲,先帝慧眼識珠,委以重任。不是照樣能統領大軍上陣殺敵,威震四方嗎?”
張說說:“崔湜,斜封官的弊端難道看不見嗎?你父親賣官得來的錢不夠花了是吧?是不是又想收錢了?還是已經收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