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觸摸美麗的幸福(2 / 3)

幸福沒有統一的標準,但幸福感卻有強烈程度、持久與否的差異。人的追求分為物質的、精神的、靈魂的,而這三種追求層次的差異決定著我們的幸福感的強烈度和持久度。物質的東西你可以擁有很多,但它帶來的幸福感與其說是幸福感,不如說是擁有感或占有感,這種感覺很容易消逝。你如果追求的是真摯的愛情、美好的親情、助人的快樂,那你的幸福感則會強烈得多,也持久得多。愛人每日的問候、媽媽每日的掛念、受助者改善後的生活狀況都會成為你持久獲得幸福感的源泉。還有更高一級的靈魂層次的追求,比如我們追求終極的信仰,追求自身德行的完美,追求真理的現身。

擁有一顆單純的心,更容易貼近幸福

也許很多人會說,不斷超越自我,追求公平、公正、尊嚴的權利,這些話題太大了,和我又有什麼關係呢?我願意做的,能做的,就是實際一點,想方設法多弄點錢,讓我的生活更好些。我們都是被這些平時不太接觸的“大詞”唬住了。超越自我、尋求權利哪有那麼難,它們一直都在伴隨著我們。你從嬰兒開始學會走路說話,上學讀書上網增長知識,反躬自省改正不足……哪一次不是對自己的挑戰和超越呢?而那些讓我們超越動物性,走向幸福的權利,其實一直都存在我們的心底。公正,尊嚴,誠信,又有哪個人不渴求呢?隻是我們總是把它們視為權力的恩賜,從沒想過從自己的內心去尋找。

我們每個人追求幸福的關鍵並不在於你去做些什麼,而是在於你是否可以不做什麼,是否可以去做一個單純的人。遇見摔倒的路人伸出溫暖的手,對幫助自己的陌生人說句謝謝,對故意拖遝工作勒索紅包的小吏進行舉報而不是走後門,給侮辱自己的老板一個耳光而不是諂媚的笑臉,對每一個朋友坦誠相對而不是處心積慮地欺騙……這些選項哪個不是我們想做的?但太多的現實考慮讓我們不得不屈就,不得不讓位於動物法則。改變這一切,並不需要多大的勇氣,需要的隻是一些常識,讓我們知道那些生而為人應該堅守的底線和價值,知道我們應該享有的權利,知道什麼是高貴,什麼是廉恥,什麼該追求,什麼該放棄,什麼值得你去愛,什麼值得你為之付出一切。隻要每個人都願意這樣做,願意像個人一樣活著,幸福,真的沒那麼難。

少一些比較,多一些幸福

人們總愛拿自己去和別人比較,我的工作沒某某的好,我住的房子沒某某的大,我孩子的成績沒某某的好,我的老公沒某某的老公會掙錢……比著比著,隻會帶來次人一等的感覺,還有什麼幸福可談!

從某個角度來看,地球上每一個人都不如另一些人。你知道你的籃球比不上姚明,唱歌比不上王菲,口才比不上白岩鬆,寫作比不上莫言,賺錢比不上蓋茨……這些事情你知道得很清楚,但你不應為此而產生自卑感,也不該隻因為某些事情無法做得像他們那麼有技巧,而覺得自己是塊廢料。

但大部分人都有這樣的心理,喜歡把自己的快樂、幸福和價值觀建立在別人的標準上。好像別人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應當承認,他人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們有促進作用,在受到別人的表揚時,我們就會感到快樂,感到自己有價值。但事實上,無論你表現得多麼出色,多麼與眾不同,也總有人不喜歡你。如果一個人的生活總是在不停地對比和計較,幸福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幸福不是沒有得到的和已經失去的,而是你現在擁有的和正在發生的。

在比較中獲得幸福,這種觀念也並非一無是處,幸福確實需要比較,但並不應是與其他人比較,而是與自己比較,與獲得幸福的最低標準比較。我們應該看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境界不斷提高,看到進步,看到進步的成果,獲得追求過程中的滿足與幸福,不至於讓自己總是疲於奔命,也應該看到我們的生活與真正幸福的差距,而不是停留在阿Q式的精神自滿中。

別人的幸福未必是屬於你的幸福,別人豔羨的目光替代不了你心中實實在在的滿足感,尤其是獲得優越感的代價是要拋棄一些更寶貴的東西時。寶馬車固然比自行車拉風,可是每天哭泣的生活就比笑口常開更幸福嗎?爭著與他人比幸福,不如轉過頭來,在自己的生活中悟幸福。擺脫完美主義,學會正視失敗和痛苦;樂於接受自己,正視自己所擁有的獨特性;在人生的苦樂酸甜中品嚐出隻屬於你自己的幸福滋味,不僅誰也奪不走,而且絕對回味悠長。

合理控製心理預期

一個人所處的環境有時是無法選擇、無法改變的,但是他如何對待環境的態度卻是可以選擇、可以改變的。幸福是人的個體感受,這種感受隨時在發生變化。幸福感的強弱,取決於個人的心理預期與其現實狀態之間的對比關係。現實狀態越接近心理預期,這個人的幸福感越強,當現實狀態等於心理預期或超過心理預期時,這個人的幸福感達到最強,但由於心理預期的隨時變化,這種感覺很難持續太久;現實狀態越遠離心理預期,這個人的幸福感越弱,兩者距離達到一定程度後,這個人可能會感到幸福感的喪失。

可以用一個坐標圖來表現幸福感的狀況。時間是橫軸,表現心理預期值和現實狀態值的是縱軸,在這個坐標軸上,可以為每個人畫出心理預期變化值和現實狀態變化值的兩條曲線。從這兩條曲線之間的距離關係就可以分析出幸福程度。

一般來說,或絕大多數時間,一個人的心理預期值高於現實狀況值。由於個人的努力,或者由於整個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多數人的一生中,現實狀態值可能會不斷提升。如果心理預期值保持相對穩定,在現實狀態值提升的過程中,心理預期值和現實狀態值在不斷接近,一個人的幸福感肯定會不斷提高;但隨著現實狀態值的提升,人的心理預期往往會隨之變化,如果心理預期值提升幅度大於現實狀態提升值,兩者的距離不僅沒有縮小,反而變大,幸福感不僅不會提高,反而會下降;如果心理預期值的變化幅度剛好與現實狀態值保持同步,幸福感可能沒有什麼變化;如果心理預期值提升幅度小於現實狀態值的提升幅度,兩者仍會慢慢接近,幸福感會有所上升。

一個人為自己設定了階段性的目標,等於階段性地穩定了心理預期值,那麼在這個階段,如果能夠努力不斷提升現實狀態值,不斷接近目標,幸福感會不斷提升。但一旦達到或非常接近目標,人的心理預期往往又會很快發生變化,又會設定新的目標(心理預期),新的心理預期又會拉開和現實狀態值之間的距離,幸福感又會進入一個新的變化周期。

有的人,心理預期值永遠不會太偏離現實狀態值,這種人心態好,欲望不高,兩條線距離很近,這樣的人自身幸福感較高,對社會和諧貢獻大,但人生缺乏動力,對社會進步貢獻小,即便他人生方向錯了,造成的破壞也小。有的人,兩條線都在上升,但總是相距很遠,這樣的人屬於目標遠大或追求完美的人,他們不懈奮鬥,對社會進步可能做出很大貢獻,或是造成很大破壞,但即使是貢獻很大,被社會廣為讚譽,他本人的幸福感仍難以提升。

多數人,兩條線是波動的,時近時遠。距離遠了,幸福感會降低,但奮鬥努力的動力隨之提升,行動之後,產生階段性成果,心理預期變成現實,幸福感提升,兩條線接近,甚至一度重合。但很快又會產生更高的心理預期,心理預期線往上走,兩條線又漸行漸遠,不幸福感增強,幸福感下降,動力增強,又產生新一輪的波動。

用這個方法,可以解釋幸福感的各種變化。幸福是個很有趣的事情,別人認為很幸福、應該幸福、一定幸福的人,他本人內心未必感到幸福,甚至可能認為自己很不幸。別人認為很不幸,根本不可能幸福的人,可能他本人卻並不這麼想,甚至可能生活得悠哉遊哉,自得其樂,幸福得很呢。這是因為我們在解釋時不能混淆了心理預期值、現實狀況值主體的關係,隻能是一個主體,對比才有意義。剛才說的別人認為很幸福,自己感到不幸福,是因為用別人的心理預期值和本人的現實狀況值進行對比了。另外,人們都說找不到持久的幸福,這正符合前麵論述的心理預期值和現實狀態值上下波動帶來的幸福感波動變化的情況。同時也說明,絕大多數人沒有找到調試心理預期值或調整心態的辦法,如果能夠找到調試心理預期的辦法,像儒家講的“修己以敬”,佛教講的“身心安泰”,道教講的“知足常樂”,幸福感一定會更強、更持久。

他人的幸福也是你的幸福源泉

有句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許多人心目中人生的意義所在,幸福所在。可人畢竟是生活在社會之中,倘若人人為己,那便是我們現在生存的這個世界,充滿浮躁、拜金、謊言、傾軋、墮落,人人追求幸福卻無幸福。而看看真正讓我們幸福的是什麼呢?那盞父母永遠為你點亮的回家的燈,戀人在冬日下等待你時凍得通紅的麵龐,深夜加班時老板的一句問候,陌生人狹路相遇時淺淺的微笑……我們的幸福感,其實更多時候是來自他人的付出和情感互動。

人生的意義不僅僅是為自己活著,也是為別人。你作為父母、兒女完成養育贍養的責任;你工作是為了賺錢養家也是為了讓你的供職單位正常運轉,為了服務他人;你戀愛也好,交友也好,都需要讓戀人朋友得到更多快樂,倘使你無法做到這些,你不會得到這一切,不會有生存的空間,更談不上有幸福可言。若你能對他人有更大的貢獻和影響,那麼很顯然,你獲得的滿足與成就感也會倍增。人人都能為他人盡責,能去愛他人,自己也會從中受益,這是一個再淺顯不過的道理。這也是為什麼普通人會把擔當、責任自覺不自覺地作為人生的一部分,高官富豪成功人士會選擇慈善或者公益事業作為自己奮鬥的製高點。愛他人,影響他人,也是我們幸福的源泉。

堅守人生的價值,才能守望幸福

在任何一個時代,追求有價值的人生、有意義的生活都遠比自甘墮落要艱難。畢竟求生避死,趨樂避苦是一切動物共有的本能和欲望。但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就是隻有人能超越“生”和“樂”,在此之外尋找到一種可以稱作為“好”和“幸福”的意義。隻有人會把愛情、尊嚴、自由、信仰、夢想這些與生存無關的東西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並從中得到幸福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