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觸摸美麗的幸福(1 / 3)

幸福得靠自己。——亞裏士多德

漁翁,富翁,焉知彼之樂

漁翁躺在海邊曬太陽的時候,走過來一位富翁。他很奇怪為什麼漁翁不去打魚而躺著曬太陽,於是他問漁翁:你為什麼不去工作掙很多的錢呢?

漁翁說:要那麼多錢幹什麼?

富翁說:有了很多錢之後可以去夏威夷曬太陽。

漁翁奇怪地問:那我現在在做什麼?

這是個說濫了的故事。這個故事教導我們,幸福就在日常就在身邊,觸手可及,不用兜兜轉轉最後驀然回首。不過也有人覺得,這個故事其實是懶人的借口,是目的至上論,是詭辯。隻是因為這個借口的境界實在是很高超,直接與終極追問對接,且對接得十分巧妙,所以難以反駁。

一個輾轉千裏的人和一個沒動過窩的人,並排躺在海邊的陽光下,人生趣味會是一樣的?誰更幸福?誰的幸福感更有力量更有價值?這個道理,與一生潦倒的人蔑視成功的人和一生貧困的人厭惡有財富的人有類似點。這種以不同於俗世常人的人生道路來堅持和維護的價值觀,應該是讓人尊敬的,無論別人怎樣評價他,他覺得自己是幸福的。然而,自己感覺幸福是最重要的。富翁和漁夫並無高下之分,如果你確立的是“富翁”的價值觀,那麼艱辛奮鬥曆經困苦的一生就是一種圓滿;如果你確立的是“漁翁”的價值觀,那麼野雲仙鶴回避逍遙的人生就是一種成功。這中間,並沒有高下之分,也沒有意義區別,隻是一種取向,一種選擇罷了。

但是,價值觀和欲望是不一樣的東西,糟糕的是,很多人把這兩者混淆了。價值觀是一種確定的內心的東西,欲望更多的是從外界折射進來的飄忽不定的東西,當這兩樣東西無法分辨的時候,痛苦就產生了。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過,天大地大都沒有人的欲望大。為什麼?因為任何一種滿足了的欲望立刻就會轉化成新的欲望的動因,成名欲、金錢欲、控製欲……人們的欲望實際上沒有止境,不是我們不想停止它,而是欲望是一個“永動機”,停不下來。所以你的幸福總是跟不上你物欲的腳步,讓你總是感覺幸福是飄忽的。而且當金錢、榮譽、權力的欲望無法滿足時你會很糾結,而當失去時你則會很痛苦。一些高官退休後很快身體垮掉甚至死去,一些商人生意失敗後會毅然選擇自殺,為什麼?因為沒權沒錢對他們來說,生存都失去意義,還談什麼幸福!所以,把物欲的標準降低一些,獲得幸福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

不可否認,很多人確實活得很“光鮮”,大把大把的曝光率,大把大把的鈔票,大把大把的粉絲。他們可以是富豪、明星、官員……總之,是令普羅大眾羨慕不已的一群人。可是他們真的有如我們看到的那般快樂嗎?“有一種思念叫做望穿秋水,有一種寒冷叫做忘穿秋褲”,這是流行的“秋褲體”網文中的一段,對許多人來說,幸福不是在風中昂然穿著單褲的優雅,而是一條秋褲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溫暖。我們總把幸福看成外在的東西,太過在意別人看

自己的目光,可結果卻往往像那些凜冽寒風中穿著絲襪短褲的時尚達人,瑟瑟發抖還要裝出一臉淡定,真個是風度溫度皆無。金錢,名譽,權力……這些都是我們追求的絲襪短褲,固然可以令你獲得些許豔羨和得意,可背後的冷暖唯有自知。

楊瀾,大眾耳熟能詳的知名主持人,家庭美滿,事業得意,她是怎麼說“幸福”的?“有的人說楊瀾你一直很順利,我都隻是無奈地一笑。我沒有辦法跟每個人去解釋我的艱辛和失敗。從2000年到2005年,長達5年的時間,我都曾經處於這種狀態。無論從事業上還是心態上,都是如此。”“前後有5年的時間吧,我很累。關鍵是當你選擇的路不對的時候,你會越做越累,並且事倍功半。那幾年,我哭過很多次……”

幸福感可以改變嗎?

關於幸福感是否可以改變,曆來有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的爭論。關於幸福的悲觀主義觀點之一是基因決定幸福的錨定點論(set point)。Lykken和Tellegen(1996)基於行為遺傳的研究指出,高達80%的幸福是遺傳的。雖然關於幸福的遺傳係數究竟是多少還存在爭議,但是大部分研究者都承認幸福遺傳係數的存在。這些估計表明每個人都有一個穩定的或特征性的幸福感水平,因此改變一個人的幸福感水平會很困難。因為盡管在短期內這個基線水平可能存在偏差,但從長期看,增加的幸福感可能又會回到錨定點。

關於幸福的悲觀主義觀點之二來自於享樂主義適應的概念,它認為幸福的獲得是暫時性的,因為人們很快就會適應這種改變。這就是說,盡管新的環境能導致快樂或悲傷的暫時性增加,但是人們很快就會適應,這些新環境對幸福感的效應很快就會減少,甚至消失。例如,Brickman等1978年指出近期彩票獲獎者並不比沒有獲得的人快樂,而且,癱瘓的人也並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麼不快樂。

但是Lyubomirsky等2005年提出縱向幸福感新模型,認為幸福感是可以改變的。該模型闡述了幸福感的三個主要決定因素:(1)個體的基因錨定點;(2)個體目前情況(環境);(3)個體目前的意向活動(行動、認知和意誌)。這個模型指出,高達40%的幸福感個體差異不能由環境和人格因素來解釋,而與意向策略和行為有關(Lyubomirsky et al.,2005)。由於有意識的努力能更多地影響幸福,因此,改善幸福是可能的。

1.幸福的基因錨定點

幸福的基因錨定點,意思是說,快樂水平的這個點是根據基因而先天設定的。有些人天生比另一些人更快樂。他們通常習慣於看到光明的一麵,而那些不快樂的人卻很難從日常生活中獲得快樂。一些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因為這兩種人有不同的幸福錨定點,並且幸福錨定點由遺傳決定。例如,研究發現,雙胞胎的快樂和不快樂水平極其相似,不管是一起撫養還是分開撫養,同卵雙生子的快樂水平都要比一般的兄弟姐妹更相似。由於試圖通過改變基因來提升快樂錨定點的方法目前依然不太可能,顯然,我們需要到別的地方去尋找能幫助獲得持久幸福的好方法。

2.環境

如果告訴你生活環境能夠解釋個體快樂水平的10%,你覺得這個比例符合你的日常感受嗎?環境包括構成你生活背景的所有因素:比如你的性別、種族,個人經曆,生活地位變量(如婚姻狀況、教育水平、健康和收入),你的外貌,你所居住的物理環境,等等。雖然人們通常認為,擁有好職業、高收入,或者美麗外貌、健康體魄能讓人更幸福,但是研究者卻認為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環境並不是增加幸福的有效方式。如果有更多的錢、生活在舒適怡人的環境裏,或者擁有更美麗的外表,你是否會感覺更開心?也許你的回答是肯定的,但遺憾的是,事實並非如此。因為許多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已經擁有上述這些的人事實上並不快樂,富有的人也並沒有比不如他們富有的人更幸福,幸福與生活環境並沒有很強的相關性。如何解釋這些結果呢?研究表明,人們對收入、婚姻狀況等的變化適應很快。因此,可能的解釋也許是,人們具有對例如收入、美麗或財富甚至婚姻狀況等生活環境因素的適應性,所謂“習以為常”,當人們適應了這些良好的外部條件帶來的最初愉悅後,這些因素對幸福感的增進效應就會逐漸消失。

3.意向活動

除去遺傳(如錨定點)和生活環境因素(它們不能使人的快樂長久持續),研究者發現餅形圖中還包括一個重要部分:意向活動,占了幸福感決定因素的40%。這使研究者們相信實現持續幸福是有可能的。意向活動的廣泛定義是指為個體選擇從事的行為或活動。更具體地說,它可以是改變個體對本身、對生活、對世界的看法(如數自己的幸運的事)或行為(如做一件善良的事)。心理學家發現通過選擇某些意向活動,人們確實可以變得持續地快樂。已經發現很多動機因素與幸福感相關,例如追求與自己興趣、價值和動機相一致的目標,能幫助人們獲得持續的幸福感。研究也證明很多認知因素與幸福感有關,例如避免社會比較和可能的自我評估,以樂觀或效能感對待生活。因此,改變思考和建構事件的方式,可能會幫助我們更容易找到幸福。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致力於使用特定的幹預手段來提高人們的幸福感。近期研究表明實踐某些品質,如感恩、寬容、深刻的自我反省都能提高幸福感。

給膨脹的欲望設個上限

我們生活在一個“永遠也不夠”的時代,錢永遠也不夠多,房子永遠不夠大,車子永遠不夠好,職位永遠不夠高……再多的得到也無法填滿我們的欲望。我們沒有達到幸福的底線,卻把金錢當做空白生命的唯一慰藉,把享受當成生命的唯一追求。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變得越來越“不要臉”了。我們到處爭先恐後,從搶座到搶鹽處處搶先,號稱禮儀之邦的國度充斥無知和野蠻,我們什麼都不相信,隻相信到手的利益,我們什麼都不在乎,隻在乎自己能不能得到更多的東西,能不能把別人手裏的錢變成我們自己的錢,在對物質無止境的追求中,我們拋棄了人類的底線,毒奶粉、毒生薑、牛肉膏、染色饅頭、毒大米、人造蛋、地溝油、瘦肉精、蘇丹紅……

欲望並不是個壞東西,正是突破自我的欲望,探索未知的欲望,改變命運、追求幸福的欲望,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但欲望也存在著另一麵,墮落、放縱、謊言、戰爭、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這些邪惡陰暗的東西,也無不與欲望有關。欲望一旦發展為貪婪,就會產生邪惡。人心不足蛇吞象,橫流物欲的一尺尺進逼,會使人類精神一點點被來自動物性的原始欲望壓縮,乃至一點一點地丟失原本握在手裏的東西,比如幸福、快樂,還有安詳和平靜。人有欲望是本性,但不能作為終極目的,需要時時謹記所需之物未必皆所欲,所欲必皆所需。給我們的欲望加一個上限,不要讓人成為物欲的奴隸,不要讓幸福被貪婪吞噬。

幸福無標準

在這個處處講究標準的社會裏,人們總是一廂情願地以為,幸福這個東西,可以用標準來衡量,你有車有房一顆星;家財萬貫,兩顆星;工作順利,一顆星;有個不錯的老公,一顆星……

可是,如果你在內心深處把所有這些星都加完之後,你會不會發現,所有的這些星,都是來自他人、他物,沒有一顆是來自你的內心,是真正屬於你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