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觸摸美麗的幸福(3 / 3)

這些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觀不僅是幸福的來源,也提供獲得幸福的途徑。一個實現自由、平等、尊嚴、真實、誠信的社會可以讓強權者有所忌憚,弱勢者挺直腰板,富人靠仁善獲得尊敬,貧窮者不必為生存憂心,每個人靠品行與才智得到尊重,不必賣身賣腎也能得到很好的生活。這些價值的追求過程也許會很痛苦,尤其當隻有少數人在黑暗中為這些價值苦苦追索的時候。但這些付出無疑是值得的,因為它們讓人類社會徹底告別弱肉強食的叢林規則,和動物世界分野,給幸福這個虛無的概念一條路徑、一盞明燈。

1.明確一個終極目標

有目標的人成功率要比沒有目標的人大得多,有挑戰性的明確目標(設定了時限和具體的成果)通常會帶來更好的表現。那我們的人生,歸根結底是為了什麼?我想對任何人而言,幸福都應該是至高無上的追求,人生應該回歸本質,把幸福作為第一追求,把物質、財富等都放到其次。人生中一切的一切,都是為達到幸福服務的,而絕不是相反,更不應該犧牲幸福而去換取其他什麼。

2.確信一個平等天賦

人追求幸福的權利是天賜的,是生而平等的,沒有任何人、任何宗教、任何政權可以把它奪走。所有的人都可以變得比原來更幸福,而大多數人在追求幸福上沒有發揮出真正的潛能。一項研究認為,幸福感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基因、環境、行為。基因沒法控製,環境不好掌控,但我們有決定行為的力量。

在與死亡抗爭的過程中,許多病人對生命的看法有了重大改變。他們不再看重瑣碎的事情,放棄去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加強了與家人、朋友之間的溝通,全然活在當下,而不再是過去和將來。於是,一顆對身邊環境更加感激的心誕生了:季節輪回、落葉、那最後的春天、他人的愛。令人震撼的是:他們在得知患了重病之後才開始充實自己的生活,感到真正虛度了以前的光陰。人還是那個人,對生命有著一樣的知識,對事情有著一樣的認知,對親人有著一樣的情感。他們隻是找回了以前就擁有但忽略的東西,如果早一點發現運用,人生是不是會更好呢?

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著的意義。聞道者百,悟道者十,得道者一。讓我們記住複旦大學一位叫於鵑的老師在《此生未完成》中寫下的話:在生命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家人,把買車買房的錢給父母買雙好鞋子,不要拚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3.胸懷一個合適理想

為一個有意義的目標而努力、而奮鬥,會帶來持久的幸福感。幸福不是爬到山頂的一刹那,也不是在山下漫無目的地閑逛,而是在向山頂攀登過程中的種種經曆。有理想的人,即使是在挫折中,仍然能感到幸福。單純把成功等同於幸福是一種誤區,但把追求理想的過程體驗看作幸福,則可以為人們帶來持久的幸福感。

國外有一種沉浸體驗,當個體沉浸於體驗狀態,體驗本身就是最好的獎賞。在沉浸狀態中,感覺和體驗合而為一,行為和覺察融為一體。沉浸體驗表明,過大的壓力讓人沒有最好的狀態,沒有壓力和過小的壓力也發揮不出人的潛能,隻有在一個過難和過易之間的區域,人們不但可以發揮潛力,還能享受過程中的快樂。所以說,我們在樹立理想時,不能讓理想太過於遙遠、不切實際,也不能讓理想太過於簡單、輕而易舉就能夠達到。

4.強化一個感性能力

所謂感性能力,是視、聽、味、嗅、觸、情緒、情感等所有感覺的總稱。頭腦因為思維而敏銳,肌肉因勞作而強健,感性能力同樣因為鍛煉而敏感。如果感性能力不能得到正常發展,人生會越來越乏味,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人,有好的工作、有高的工資、有房、有車,生活當中該有的東西都有了,但他對什麼都沒有興趣。他具有獲得幸福的條件,但就是找不到幸福的感覺,追根溯源,關鍵在於他缺乏良好的感性能力。

要想體驗幸福,就要有體驗幸福的能力。同樣條件下,一個細膩、敏感、豐富的人,比一個枯燥、乏味、麻木的人生命質量要高得多,幸福感會強得多。比如,同樣是到一個湖光山色的美麗地方,有人立即就能感受清新的空氣、湛藍的天空、碧藍的湖水、碧綠的草原、蒼翠的青山,享受大自然的恩賜,有人可能隻會漠然視之。

感性能力強的人,自己實現幸福的同時,還會為整個集體、社會乃至國家創造更多實現幸福的條件,因為他感性,知道什麼是美好的,他會創造美好。而感性能力弱的人,或者缺乏感性能力的人,不僅自己不幸福,也會讓集體和社會不幸福。

5.培養一份真摯情誼

在外界因素中,是否快樂幸福取決於是否擁有豐富和滿意的人際關係。心理學研究發現,在母親身邊玩的小孩要比不在母親身邊玩的小孩有創造力,孩子在母親身邊一定範圍內,創造力是驚人的,這個範圍被學界稱為“創造力圈”。在這個圈內,孩子們敢於嚐試,勇於嚐試,跌倒了可以自己爬起來,原因是他知道那個無條件愛他的人就在身邊。成人不需要像孩子一樣離親人很近,隻要我們知道有人在愛自己、關懷著自己就可以產生同樣的安全感。無條件的愛所帶來的力量,為我們建造了一個幸福圈。無條件的愛是幸福的源泉。

親情、友情極為重要。善待愛人、親人、朋友,培養真摯的情誼,你一定會更幸福。

6.打造一種簡單生活

19世紀哲學家梭羅曾勸告過他同時代的人,去減少日常生活中的複雜性:簡化、簡化、簡化!做兩三件事就夠了,而不是100或1000件事。世界上沒有魔法,簡單忙碌的生活,才能享受幸福。且簡單生活並不會影響成功。

超負荷的忙碌,加上日常的壓力,導致了我們在生活中很多的不快樂、不幸福。時間上的富裕比物質上的富裕能給人更多的幸福感。時間上的富裕,代表的是人們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去追求對個人有意義的事情,有更多的時間去反思以及去享受快樂和幸福。

世界上最好吃的美食,狼吞虎咽時很難嚐到其中的美味。天天開豪車、吃美食的社會名流、達官顯貴,每天忙忙碌碌,一頓飯的時間都安排不開,並不一定快樂。其實人生需要簡單,做個單純的人,才能走一段幸福的路。

7.發現一個最深渴望

人們內心當中最深的渴望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內心想做的事情,是發自內在和諧的一種目標,我們如果能夠按照這種目標去行動,就能感受到幸福。

人類最美麗的命運、最美妙的運氣,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同時能夠獲得報酬。有心理學家把對待工作的態度劃分為三類:一是把工作當成任務;二是把工作當成事業;三是把工作當成使命。把工作當成任務所期盼的隻是薪水,每天要被迫完成任務,毫無快樂可言;把工作當成事業,除了薪水之外還關注發展,關注事業給個人帶來的機遇,這裏邊有快樂也有痛苦;把工作當成使命,工作本身就是目標,有沒有薪水、薪水多高、能通過工作獲得什麼,都不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因為想做這份工作,幹這份工作是自我和諧的目標。能把工作當成使命的人,對工作充滿激情,工作對他們而言其實是一種恩典。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事例,大學畢業生找工作時,有的人出於各種各樣的考慮,無奈選擇了並不喜歡的工作,由於不喜歡,人成了工作的奴隸,每天痛苦地掙紮。有很多這樣的人,經過幾年痛苦的忍受,最後換了新的工作,白白浪費了幾年,耽誤了事業的發展。相反,有的人堅持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工作,可能起點很低,薪水很微薄,但因為他喜歡,所以能發揮巨大的創造力,每天以最大的激情去工作,這樣的人往往事業發展得很快。

8.養成一個積極心態

幸福並不取決於我們得到什麼或者身處何種境地,而取決於我們選擇什麼樣的視角來看待生活。選擇什麼樣的視角,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習慣。

保持一個積極心態是一種習慣,保持一個消極心態也是一種習慣。心態差之毫厘,一旦形成習慣,於任何人而言都會影響終生。有些人即使工作生活得再好,就是感覺不到幸福,有些人即使境遇再差,一樣能苦中作樂。大量的事實證明,確實是心能轉境。對不同的頭腦,同一個世界可以是地獄也可以是天堂,事情本沒有好壞之分,隻是取決於你如何看待。

即使是麵對失敗,也會因心態不同而產生不一樣的結果。樂觀積極的人相信“明天會更好”,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悲觀消極的人覺得永無出路,甚至去相信“命中注定”。兩種心態,能否幸福,一目了然。

9.分享一份幸福感悟

如果把幸福看作是一種資源,它是可以無限再生的資源。一個人或一個群體擁有幸福,並不會妨礙另一個人或另一個群體同樣擁有幸福。幸福不會因為人們相互間交流和分享而減少,隻會因為交流和分享而增加。人人都可以更幸福。就像佛祖所說:“一根蠟燭可以點燃一千根蠟燭,而它自己的生命卻不會受到任何影響。”與物質資源不同,幸福是無限的。

經常抽點時間,把自己的幸福經曆、幸福感悟和實現幸福的方法,講出來與親人、朋友分享。相信你的經曆、感悟和方法會對他們實現幸福有所幫助。看到親人、朋友更加幸福,你的幸福感也會更強更持久。如果親人和朋友願意將自己的幸福經曆、幸福感悟和實現幸福的方法拿出來與你分享,不要吝惜時間,要耐心傾聽,真心讚美,認真思考。你的傾聽和讚美,會幫助親人、朋友進一步享受幸福。他的講述,哪怕隻有一點一滴能夠啟發你,也會有助於你進一步實現幸福。

10.啟動一個新的開始

理論知道得再多,不去實踐,隻是空談,不會有任何結果。明白了如何能夠讓自己更幸福,最重要的是馬上按這些道理去做。

啟動一個新的開始,就像我們播下一顆種子,有了這個開始之後,會發芽、成長,會有開花、結果,伴隨這個過程,總會有新的收獲,而我們也總會得到美妙的幸福感受。

大膽前行吧,朋友們,讓我們共同朝著幸福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