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我的人生我做主——職業生涯規劃(1 / 3)

你今天站在哪裏並不重要,但是你下一步邁向哪裏卻很重要。——鄧亞萍

開篇案例

不同的自我,不同的人生

張明是某重點大學金融係的高材生。大學一畢業就在一家大型企業找到了令同學們羨慕的工作。對這份工作張明自己也很滿意,不僅專業對口,收入也很理想。張明開始了自己日複一日的職業生涯。轉眼兩年過去了,張明對自己的工作也應對自如。他每天都按部就班地完成分給自己的任務,盡量不主動去完成分外的事。五年後,張明坐上了主管的位置。他開始專心經營自己的小家庭。不知不覺到了40歲,張明的職位沒有得到提升。這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張明的公司被另一家競爭對手收購,接著就是機構重組。張明和其他一些老同事被列入了待安置的名單。後來因為另一名主管不滿意新的職位安排辭了職,張明才算保住自己的飯碗。這一係列變化讓他實在難以接受,他抱怨公司沒有人性,抱怨社會變化太快,抱怨政府沒有完善的社保體係,他就這樣一邊抱怨一邊工作,一直到退休。退休那天,張明哭了,他想自己20歲時曾經夢想做一名優秀的財務經理,他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時候丟掉這一夢想的。可現在他知道說什麼都晚了。

王亮是一所大學機械係的走讀畢業生,一沒有當地戶口,二沒有名牌大學學曆,畢業後一直沒找到滿意的工作。為了生存,王亮到一家朋友開的公司做網頁設計。雖然收入微薄,但他非常投入,一幹就是兩年。這使他的朋友非常感動,於是推薦他去一家跨國公司應聘,竟然被錄用。新工作的職位是管理見習員,收入也不高,王亮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全身心投入到這個工作當中。一年後他完成了各部門的實習,被分配到設備保養部做技術員。因為成績突出,三年後被提拔為主管工程師。後來公司全麵推行6-sigma管理,他被選為項目推動小組成員,並接受專業的綠帶資格培訓,在項目組一做就是三年。這種工作大大提升了他的能力,開闊了他的眼界。公司在南方成立分公司時,他被提升為華南區總經理。40歲那年,又被提升為公司中國區總經理,舉家遷到北京,10年後,成了集團亞洲區的副總裁,一直幹到退休。離開公司後,王亮並不清閑,因為公司還聘他為高級顧問,他還是公司董事局成員,還有很多高校請他去做客座教授。學生們向他請教成功的秘訣,他說:“其實成功沒有什麼秘訣,如果有也是一些眾所周知的法則。我個人成功主要有兩個法則:一個是態度,一個是目標。我把它叫做個人使命。”他對大學生的忠告是:

20歲是你事業的起步期,如果這時你還沒有自己的夢想,你將來要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

40歲是你事業的飛躍期,如果這時你不能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你可能永遠都在起步期。

60歲,這時你並不需要特意做什麼。如果你前40年做對了,這時你想不輝煌也難;如果你前40年沒有做對,這時你想不淒涼也難。

張明和王亮的故事告訴我們,生活是公平的,當你努力工作,盡量多付出的時候,你不知不覺就會收獲很多;當你時時計較能獲得多少,隻做分內事的時候,卻往往收獲甚微,這也是職業生涯成功的法則。當我們都掌握了人生的一些基本法則並能堅持去做,那麼成功是不難的,至少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難。

當年老退休離開工作崗位的時候,回首人生,每個人都會問自己:我一生中做了些什麼工作?我是否在工作中發揮了自己的才能?我是否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有的人會對自己很滿意,他們感到自己的人生很充實,很有成就感;很多人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感到不滿意,充滿了遺憾。

有些人認為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沒有什麼關係,工作是工作,興趣是興趣,工作隻是為了解決生存需要,興趣完全可以在閑暇時間去做。這些人把工作和私事分得一清二楚,這樣做其實是很痛苦的。我們可以算一筆賬,一天24小時,7-8小時要休息,2-3小時對付一日三餐(這還不包括要聊天的飯局),1-2個小時用於穿梭於公司與住宅之間(對於很多人可能要更久),這樣一大半的時間就折進去了,你總還得留一些時間處理一些雜事兒,購置一些生活必需品,跟朋友和戀人聊天或進行一些聯絡感情的活動,等等。如果再減去這些時間,工作的8小時是不是看起來尤為珍貴了呢?實際上,工作在我們的人生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而如果你的工作還不是你所喜歡的,那你的人生相當大一部分時間就是在做著自己一點都不喜歡的事情,這將是多麼大的悲哀。如果能把工作當成私事去做,努力工作甚至忘記時間的流逝,那你該是多麼幸福!

每年大批畢業生麵臨著如何選擇自己的職業問題。國際著名招聘專家安田佳生提出一個觀點,就是問即將就業的人們一個問題:“假如一年之後你的人生就會結束,你也要選擇這家公司麼?”假如隻有一年的生命你不會選擇,而如果能活到60年後你就去選擇的話,那就需要對自己的選擇提出疑問了。

現在很多大學生存在一個求職誤區,就是在選擇職業的時候,往往考慮的不是職業本身,而是其他很多外在的因素,比如是否穩定、有保障,可能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削尖腦袋想盡辦法考公務員、進事業單位的原因。選擇什麼樣的工作,選擇了什麼樣的人生。因此,確定人生目標是選擇工作的先決條件。先問問自己,自己究竟想過一種什麼樣的人生,想以一種怎樣的方式去生活。比如,你充滿熱情和抱負,喜歡接受新鮮事物和充滿挑戰的人生,卻選擇去了一家像養老院一樣清閑的事業單位工作。那你每天的工作都成為你理想與現實的痛苦拉鋸戰,其結果也隻能是兩種:一是你妥協了,熱情漸漸被消磨,誌氣一點點被減弱,慢慢地,你也變得死氣沉沉了。二是你最終還是無法習慣於這樣的生活,經過複雜且長期的心理鬥爭,最終還是選擇出來繼續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或是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殘酷的是,到時候你是否還能適應一直快節奏且充滿競爭的社會,就是未知數了。當然,並不是說當公務員、進事業單位不好,關鍵是是否適合你,那種生活到底是不是你想要的。所以,永遠不要為了安逸穩定以及別人眼中的好工作,去選擇一份工作。

你選擇一份工作,首先應該是這份工作本身吸引你,你熱愛這份工作所帶給你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狀態。其次,選擇一份工作,還要看這份工作可以帶給你的附加價值,而不僅是薪酬待遇。當然,薪酬待遇是保障我們生活水平的物質條件,但這隻是針對目前的狀況。對於今後的生活,比較高的薪酬就可以帶來保障麼?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畢竟相對高的薪酬數額終歸是有限的,它無法為你今後的生活提供保障。所以,可以給你今後生活水平帶來保障的是能力,而不是金錢。要得到真正的保障,不能靠存錢,而是要靠增加能力的儲備。如果你能力儲備提高了,即使你由於各種變故要離開你所在的崗位和單位的時候,你也能馬上找到新的工作,繼續在一個新的環境裏保障自己的生活。比如有一個月薪5000元的工作和一個月薪8000元的工作,乍一看,很多人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但是如果月薪5000元的工作有較高的附加價值,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那麼這兩個工作的實際價值就發生了180度的變化了。所以,一定要關注你的工作能夠帶給你的成長空間,也就是要看到“真正意義上的價值”。

最後,選擇“跟誰一起做”也很重要。人們都會慎重選擇結婚對象,但是麵對工作對象的選擇,好像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工作對象的選擇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與工作對象相處的時間絕對不比結婚對象少多少,對於這樣一個需要長久相處的夥伴,如果不是誌同道合的人,可能也很難走得長遠。與有相同價值觀的人一起工作,更容易達成默契和共識,會使工作變得愉快輕鬆,減少很多溝通障礙。這樣一來,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都會大大提高。

為什麼要做職業生涯規劃?

意大利有一家雜誌社,曾對比利時全國60歲以上的退休人員進行了一次專題調查,題目是:“你最後悔的事情是什麼?如果你感到自己的事業成功的話,你成功的奧妙是什麼?”調查的最後結果顯示,67%的人後悔年輕時錯誤地選擇了職業;而90%以上的人感到成功的奧妙是進行了“職業生涯規劃”,隻有11%的人後悔沒有賺到更多的錢。上述調查結果顯示出職業規劃對於每個人是多麼的重要。

可以說職業生涯就是一個人一生的工作經曆,包括一個人終身經曆的所有職位的整個曆程。一般來說,一個人的職業生涯開始於任職前的職業學習和培訓,終止於退休。據統計,一個成年人,他清醒時候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生命時間都是在工作中度過的,職業生涯伴隨著我們的大半生,選擇什麼樣的職業作為我們的工作,對於每個人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職業生涯與我們的人生成敗息息相關,擁有成功的職業生涯才可能擁有完美的人生。然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成功的職業生涯最需要合理的規劃。這就要談到職業生涯規劃的問題。

根據職業心理學家的觀點,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與組織的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最佳的職業奮鬥目標,並為這一目標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絕不僅僅隻是為了找到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通過製定職業生涯規劃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並結合社會環境等外部因素確定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擬定可行的計劃,以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化。

怎樣做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第一步——認識職業自我

1.認識自我第一問——我是誰?

職業自我概念是美國職業心理學家舒伯(Super)職業發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舒伯認為,一個人的自我概念包括個人的自尊,他對自己認識的明確性、和諧性、發展性、切實性以及個人的興趣範圍、能力與潛能的發展狀況等。職業自我就是自我概念在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中的反映,它是主體的我對涉及與自己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有關因素的認識,具體包括自身因素、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社會資源因素。了解職業自我、接納職業自我、發展職業自我,是個人職業生涯通向成功的前提。職業自我主要包括生理我、心理我和社會我三個方麵的內容。

生理我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身體機能、外貌、體能等生理特征的認識。“生理我”最大的意義在於,個人要悅納“生理我”,尊重自己的生理特征,進而有意識地開發“生理我”,以增強多變的、競爭日益激烈的職業環境的能力。

心理我是指一個人對自己價值觀、性格、興趣、情感、能力等心理特征的認識。心理我是職業自我探索的重點內容,它對一個人的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那麼他的一生都會活在別人的期望之中;如果一個人從事的職業與他的興趣相矛盾,那麼他一生都會鬱悶;如果一個人所從事的職業與他的性格相矛盾,那麼他的一生都會壓抑;如果一個人的所從事的職業與他的特長相矛盾,那麼他的一生都會碌碌無為。

社會我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所處的職業社會環境以及與自己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有關的社會資源的認識。人是社會性動物,一個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獨自活動。同樣,一個人的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也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獨自進行。個人所擁有的社會資源也是“社會我”的一項重要內容。要想取得職業的成功,個人除了要有雄厚的人力資本外,還需要有豐富的社會資本,借助他人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實現職業生涯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