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追尋生命的意義——生命教育(2 / 3)

(1)目標正確的作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這樣一則故事,講的是一位年輕人和老僧人爬泰山,年輕人體力很好,剛開始就把注意力放在盡快登上山頂,馬上超過了老僧人;老僧人悠哉樂哉地慢慢爬著,很享受爬山的過程,像在公園裏漫步般悠閑。最後,年輕人由於急著登上山頂,總是被山路所影響,最終失去了攀登的願望和勇氣;老僧人卻始終輕鬆愉快地享受著他的路途,而不被前麵的山路所困擾,最終順利地到達了山頂。

想想,在生活中,你是年輕人還是老僧人呢?

目標的作用是給我們一個實現自我的指針,就像航行在大海上的人的羅盤,然而卻不應該成為我們的全部關注點,這樣會忽視路邊的風景,無法享受旅途本身和途中美麗的風光,很容易被困難和障礙吞噬。心理學家大衛·沃森強調了過程的重要性:“追求目標,而不是達成目標,才是帶來幸福和積極情感的要素。”要想使生活有意義和充實,我們可以把目標當作一種意義,可以加強我們追尋過程中的快樂和動機,而不是把它當成一種結局,認為隻有實現目標後我們才會開心。

(2)自我和諧的目標。是不是所有正確的目標都會給我們帶來快樂和意義呢?對於追求幸福的人來說,我們建議,去追求包括成長、人際關

係和對社會有貢獻的目標,而不是金錢、美麗和聲望,對後者的追求,通常是出於不得不和壓力的心態。如果我們把目標重點放在自我一致性(自我和諧)上的話,我們可以更快樂。自我和諧的目標,是發自於內心最堅定的意識,或是最感興趣的事情。這些目標既可以“整合自我”,也可以自我直接地選擇。這些目標必須是被主動選擇,而不是被附加在我們身上的;是產生於散發自我光輝的願望,而不是為了去炫耀給任何人看。這些目標是有因果關係的:追求這些目標,不是因為他人覺得你應該這麼做,或是因為責任感,而是因為它對我們有深層的意義,並且帶給我們快樂。“美國夢的黑暗麵”的研究,發現如果在生命中隻以追求財富為目的的話,帶來的隻有負麵的後果。那些隻追求財富的人,通常也沒辦法充分地發揮他們真正的潛能。他們比其他人更有壓力,更容易沮喪和焦慮。

(3)正確地設定目標。

雖然自我和諧的目標可以帶來很多好處,但卻不容易設定。希爾頓(Sheldon)曾提到,選擇自我和諧的目標是“很難的技巧,需要正確的自我認知能力,還要有強大的自製力,因為社會影響和壓力經常讓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我們首先必須知道我們的生命需要什麼,然後誠實地麵對自己的願望並且對它負責。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同的追求者有著不同的目的,同樣是通過英語六級考試,有的人是出於對英語的興趣,有的人則是出於為畢業找工作增加籌碼。學習心理學,有的人是因為這門學科可以幫助他人幸福而學,有的人則認為當個心理醫生的收入和社會地位都很高。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包含著內在和外在動機。一個因為外在壓力而學習心理學的人,是無法從學習過程中得到長久的快樂的;相反,一個因為內在興趣愛好而學習的人,他會體會到學習的意義和助人的快樂。用泰勒博士的話來說,如果是內在的,那便是想做的,如果動力來自於外部因素的話,那變成不得不做的事了。我們的挑戰,不是要完全刪除不得不做的事情,而是盡可能地減少它們,然後以想要做的事情取而代之。

想象一下平時的一天。記錄下哪些事情是你自己想要做的,哪些是不得不做的?你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多呢還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多?想想怎麼樣才能將不得不做的事情減少或者轉化為想做的事情。想想什麼事情才是你最想做的,什麼事情能帶給你充實和意義。

2.發揮潛力

2010年3月2日,山東濟南市城肥清運管理二處招聘的5名大學生掏糞工,經過半年的試用期正式簽訂聘用合同並上崗。據了解,5名大學生掏糞工是從391名應聘大學生中,經過嚴格考核脫穎而出的。(3月3日《武漢晚報》《重慶晨報》)這則新聞,引來網友的熱議,著名主持人朱軍對此事的評價“大學生從事掏糞工作可能會改變中國的掏糞現狀,並且無論是在思維,還是掏糞工具的使用上,大學生都具備優勢”更是引起了不少網友憤慨,大部分網友認為這是教育資源的浪費,也有些網友對中國大學生就業問題很擔憂。大學生去應聘掏糞工並非對社會對自身沒有意義,但是他們肯定沒有考慮過自我的潛能是否得到了發揮。

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伊(Mihalyi Csikszentmihalyi)畢生致力於研究高峰體驗和巔峰表現,他曾說道:“這種最好的時刻通常發生在完成很困難卻很有價值的任務時候,而此時把自身實力發揮到了極限。”他把這種體驗稱作湧動(flow),實現這種體驗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活動具有挑戰性,且需要一定技能。這種任務非常具有挑戰性,需要全身心投入,但並不是非常困難以致無法完成。弗蘭克也認為:“人類需要的不是一個沒有挑戰的世界,而是一個值得他去奮鬥的目標。我們需要的,不是免除麻煩,而是發揮我們真正的潛力。”

在馬斯洛最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中,他界定了缺失需要和成長需要的五個基本需要層次。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馬斯洛指出:“音樂家必須去創作音樂,畫家必須作畫,詩人必須寫詩。如果他最終想達到自我和諧的狀態,他就必須要成為他能夠成為的那個人,必須真實地麵對自己。”在自我實現的狀態中,他們的潛能得以完全發揮,每個人都有努力追求這種狀態的需要。

發揮潛力,並不是按照傳統要求,努力掙錢,拚命地實現社會地位,而是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像米哈伊所說的,隻有當我們努力在每時每刻發生的體驗中尋找生活的意義和樂趣的時候,真正的幸福才能夠降臨。就是說,隻有通過努力發現生活的真諦,並努力去實現它,我們才能夠真正地享受生活。

3.愛

馬斯洛在他的需要層次理論中提到我們有尋求歸屬和愛的需要;艾裏克森“人生八階段”理論中也提到我們需要在特定的階段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愛是一種神聖的情感,我們需要它並渴求得到它。許多人覺得自己不夠幸福、不快樂,他們埋怨社會的冷淡,覺得活著沒有意義,那是因為他們不懂得什麼是愛,更不知道如何去獲得愛。

愛是人類永恒的話題,關於愛的詮釋多種多樣。弗洛姆在他的著作《愛的藝術》中不僅告訴我們什麼是愛,更重要的是他教會我們怎樣去愛、怎樣去追求和獲取愛。他認為“愛是人所具有的一種主動力量,它是一種主動的活動,而不是一種被動的情感;它是分擔而不是迷戀,它是主動給予而不是接受”。正如阿德勒在《超越自卑》這本書中反複表達的,“我們要對社會和他人產生興趣,在與他人的合作與和諧關係中不斷超越自己的缺陷以獲得優越感”。所以要想成為有創造性的自我,要使人生有意義,我們應該主動地去欣賞別人,寬容別人,關心別人。通過愛一個人,而愛與他有一絲一縷關係的其他人,愛每一個人;同時通過他而愛自己,愛整個世界。也許我們會以為“給予”就是“犧牲自我”或“放棄”。而弗洛姆所講的有創造性的人對“給”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給”是力量的最高表現,恰恰是通過“給”,我們才能體驗到自己的力量,體驗到生命的升華給我們的快樂。“給”就是一種更高尚意義上的“得”。公交車上給別人讓出座位,得到的是溫暖整個冬天的感激的微笑;默默地遞給傷心哭泣中的朋友小小的一張紙巾,得到的是永不褪色的友情……“給”使我們感受到生命中創造力的體現,使我們體驗到和所愛的人融合在一起的身心和諧感,即心靈深處流露出來的幸福感。

死亡及其意義

在社會學中,死亡指人類有意義生命的消失,沒有思想、沒有感覺。死亡,這個主題有些恐懼和壓抑,但對於死亡和失去的誠實了解和接受,會為實現充實而有意義的生命奠定基礎。如果我們能認識到自己隻剩下有限的生命了,我們就能更好地利用這些時間,來做人生最後階段的選擇、思考生命的意義。

死亡的意義

致力於死亡研究的羅斯說過“死如同生一樣,是人類存在、成長及發展的一部分,它賦予人類存在的意義,它給我們今生的時間規定界線,催迫我們在我們能夠使用的那段時間裏,做一番創造性的事業”。從古希臘斯多葛哲學的名言“如果你想學習如何生活,請思考死亡的意義”;塞尼卡主張“除非在他麵前死亡時,沒有人能真正理解到生命的真諦”;奧古斯丁認為“隻有當然在麵對死神之時,其本性才會流露”。這些語言無不道出了死亡的意義。

生命和死亡是同一個事實的兩個方麵。理解死亡、臨終和親人喪亡,是理解生活和生命的一種形式,反之亦然。如果我們無法麵對和思考死亡,我們的生活能力也就會削弱。接受死亡並不是一個恐怖的主題,因為它可以使我們重新認識到自己的目標,並幫助自己找到人生更深層的意義。

存在主義者認為,接受死亡對探索生命意義和生活目標至關重要,作為人類,我們的顯著特征之一就在於,有能力掌握對未來的概念,也包括對不可避免的死亡的概念。這樣做能使我們的每個行動和每段時間都有價值,從而使我們實現自己存在的意義。

心理學家傑拉德·考利在著作《幸福可以選擇》中告訴讀者,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目標的方法之一就是去想象一下你的死亡,包括你的葬禮細節和葬禮上別人會對你說些什麼。試著為自己寫一份悼詞或訃告。這是總結你對自己一生的看法,和檢驗你所希望進行的生活的一種有力做法。實際上我們建議你為自己寫三份悼詞,在第一份裏寫出你真實的生活;在第二份裏寫出你最希望的內容,表現出你目前生命中所有積極的方麵……完成這三份悼詞後,在你的日記中寫下你的感受和你從中學到的東西。你是否已找到任何具體的方法,來使目前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而有意義?思考一下你該怎樣去過那種你最希望會在悼詞中描述的生活。另外,你還可以把你的悼詞裝進信封裏收藏一年左右,到那時你可以再重複寫一份悼詞,並和以前所寫的進行比較,看看你對自己的生活的看法都發生了什麼變化。

練習:人生路線圖

每天用一點時間,記錄下當天的生活,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模式。比如,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那些獲益在未來,但我們並不享受的事情上,或是做了太多既沒有意義又

不快樂的事。據此,我們就可以為自己的生活做出更好的規劃。

用一兩個星期的時間,把自己的日常作息記錄下來。在每天結束前,寫下你是怎麼使用時間的,從花5分鍾回複電子郵件,到看兩小時的電視都可以。這個練習不需要特別精確的回憶,它所提供給你的僅是一個整體的回顧。